杨尚华 李 玉
内容提要 大运河在服务国家发展、形塑社会文化及保障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决定了大运河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民国伊始,大运河史研究已颇受关注;新中国成立后,学界对于大运河史的研究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大运河工程及大运河文化建设的重视,相关研究愈益升温,视角转向微观,议题更加多元,大运河史料的学术需求也相应增加。已有的大运河史料集内容丰富,但主体内容偏向于古代,近代大运河史料的整理明显不足。夏锦文教授等主编的《近代大运河史料丛编》全面收录了与近代大运河相关的众多文献资料,部分珍稀文献系首次影印出版,且附有大量的高清原始照片,为近代大运河史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完整的史料资源。《丛编》收录的史料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文献采集难度较大,从中可见编纂者工作敬业、态度严谨。该丛书的出版将会对近代大运河史的研究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大运河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的工程奇迹,被誉为“中国苏彝士”。①历史上的大运河,以服务国家政治、经济战略为主要功能,也对沿运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物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影响。降及近代,随着各地经济联系的密切与政治格局的变迁,大运河因循近代中国“变局”社会的历史轨迹,在价值定位、功能发挥、开发利用、修筑疏导等方面滋生出许多新的内涵,一定程度上形塑着大运河周边区域社会乃至国家近代化的某些时代特点。因此,近代大运河研究无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大运河史的研究,必须以相关文献史料为基础。这些史料或庋藏于档案文博单位,或散见于报刊文献之中,搜集不易,整理亦难。为适应近代大运河史研究的学术需求,爬梳与汇总相关史料已受到各界重视。2021年9月,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与南京图书馆等合作编纂,由夏锦文和韩显红担任主编,叶扬兵和全勤担任执行主编的50巨册《近代大运河史料丛编》(以下简称《丛编》),在凤凰出版社付梓,堪称国内外目前规模最大的近代大运河专题史料集成,为大运河史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大运河文献资料浩如烟海,相关的整理编纂工作在近代即已受到学者重视。这与晚清民国时期,大运河流域水灾多发,整顿治理刻不容缓有一定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者为著名水利专家武同举,其代表作《淮系年表》②将上自唐尧、下至清末的淮河水系情况详细列表,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内淮河水系发生的灾患、水利事件,以朝代为序,编成14个年表,并有附图142件,其中涉及中运河、里运河及山东运河部分达36幅,对大运河史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1936年,为适应各流域水利工作之需,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组织郑肇经、武同举等数十位专家精心编纂而成《再续行水金鉴》,③书中收集了1820年至1911年的报刊、文集、治河图册及水利专著中的相关资料,为大运河及淮系水利治理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参考文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型水利工程的修筑,学界对于大运河史的研究也更加重视,主要从大运河、漕运、水利工程等视角切入,以谭其骧、黎国彬、朱偰、樊树志为代表。④大运河史料编纂工作也在不断推进,渐有成果产出。1962年朱偰主编的《中国运河史料选辑》⑤选编了自先秦至清代的大运河史料,呈现出大运河在不同时期的重要变化及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开放后,大运河史的研究继续朝着纵深与横扩两个方向发展,除了大运河沿革史研究外,关于历代漕运史、区域社会及文化史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代表人物有姚汉源、陈桥驿、育菁、陈锋、鲍彦邦、赵金鹏、周祚绍、任重、傅崇兰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将大运河史研究推向新高地。⑥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对大运河工程及大运河文化建设的重视,大运河史的研究愈益升温。大运河2002年成为“南水北调”工程之一,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国政府又正式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构想,这都增加了大运河史的受关注度,折射出大运河史研究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和“经世致用”价值,也使得大运河史料的学术需求相应增加。2014年,王云、李泉历时多年编纂的《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⑦正式出版,收录了元、明、清及民国时期700余年的大运河相关史料,共130余种,囊括了别史、杂史、明清档案、地方志书中的大运河文献。编者将其分为“治运保黄”“运河水利”“运河工程”“漕运关志”四类,其中包括《续纂江苏水利全案》《直隶河防辑要》《江北运程》《河防刍议》《淮沂泗图说摘要》《筹浚江北运河工程局筹备时期概略》等十余种近代大运河文献,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015年出版的《中国水利史典》对中国的水利文献进行大规模的整理编排,涵盖了历史上较为经典的水利史文献,其中《运河卷》⑧汇集了明清及民国时期的重要运河史料。2019年,叶艳萍主编的《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续编》,⑨大量收录整理了古籍、民国文献与方志中的大运河史料,内容较为丰富,尤其是各地方志中的相关文献搜集,为大运河分段研究提供了较大便利。2021年,何宝善历经七年时间编纂的《明实录大运河史料》⑩出版,该书将《明实录》中与大运河相关的2316条史料全部予以摘录,涵盖了海运发展、运河治理、大运河交通、运河流域灾害,以及通州港和通惠河等相关内容,对明代大运河史的研究有一定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大运河流经区域甚多,各个地区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禀赋与特点不同,于是渐有研究者将大运河划分成多个河段,聚焦于某一流域,深入考察大运河在当地所产生的经济、文化与社会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大运河史研究的多样性。而地方运河河段的资料整理成果也渐有产出,如江苏省交通史志委员会组织编辑的《京杭运河(江苏)史料选编》,摘录了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从先秦到民国的史料,资料来源丰富,有助于江苏运河史研究。2008年,济宁市档案局开始组织编纂《济宁运河档案史料汇集》,为山东段运河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其中刘凡营主编的第三册《明清朝代档案珍藏运河彩绘图说》,将明代《河防一览图》《河湖图石刻碑》以及清代的《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九省运河泉源水利全图》《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皇朝中外一统舆图》等文献资料加以整理,汇编成册,是大运河史研究较为重要的图像资料。
总体而言,民国以降,大运河史料的整理与出版为当代大运河史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便利。但已有史料大多聚焦于古代,对近代大运河史料的关照明显不够,虽然《中国大运河历代文献集成·续编》中收录有大量民国大运河文献,但存在部分文献收录不全或一些重要文献未收录的缺憾。夏锦文教授等主编的《近代大运河史料丛编》则是以近代大运河文献为主题的大规模史料集成。与以往的大运河史料集相较,《丛编》对近代大运河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收集整理,这是国内外目前规模最大的近代大运河专题史料集成。
《丛编》收录近代大运河文献36种、26600余页,总体可分为“水利”“运河”“导淮”三大类。其中,水利类文献收录10种,编为24册;运河类文献收录12种,编为20册;导淮类文献收录14种,编为5册。每种文献均配有简要说明,以便读者阅读。最后一册则为该丛书的详细目录,为读者进行检索提供了较大便利。与同类史料丛书相比,不难看出《丛编》具有如下特色:
首先,《丛编》收录的史料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以往的大型丛书虽然也收集整理过关于近代大运河的相关文献,但大都搜集不全。例如据《丛编》执行主编叶扬兵研究员介绍,1920年6月由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创办的《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季刊》,七年间共刊发过29期,以往的史料丛书或缺第8—11期,或缺第22—29期;熊希龄主编的《京畿河工善后纪实》刊载了1917—1920年间的京畿水灾赈济、河务要政等大量官方文件,共有8册,而有的丛书仅收录其中1册;《江北运河工程局汇刊》由江北运河工程局编辑出版,记载了工程局治运过程中的相关文牍、图表和计划等资料,于1928年3月至1929年3月先后出版3期,以往丛书均未收齐。《丛编》编纂者四处奔波,全力搜求,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苏州图书馆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将以上史料补录完整,大大增强了近代大运河史料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其次,《丛编》文献采集难度较大。该丛书收录的部分资料属于首次影印出版,不仅很好地呈现了文献的原貌,为研究者提供参考,也及时保护了因环境等因素有可能破损甚至亡佚的文献。例如叶扬兵研究员介绍《丛编》编纂过程时提到,藏于上海图书馆的《江北运河工程局年刊》,原刊破损严重,无法扫描,编者通过与该馆的相关部门多次协商,才获得电子文本底本,最终得以影印出版。《丛编》中的《江淮水利公司测量办法汇要》《江淮水利测量局辛亥年测量报告》《河务季报》《顺直水利委员会会议记录》《江苏水利协会杂志》《卫根治运计划报告书第三册》《运工专刊》等都是首次影印出版。其中有些文献深藏在个别图书馆,很少为人们注意,但它们对于大运河史研究有着极大的价值。譬如苏州图书馆收藏由张謇领导的江淮水利测量局印行的《江淮水利公司测量办法汇要》和《江淮水利测量局辛亥年测量报告》就是如此。前者收录了江淮水利测量局辛亥年测量淮河过程中形成的规约、办法等诸多内部文件,而后者则收录了关于废黄河、中运河、张福河、盐河、洋河镇南部诸河、沂河、洪泽湖、淮河等处的测量报告。两种文献内容和价值虽有所不同,但联系紧密,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江淮水利测量局辛亥年淮河测量的完整记录。具体而言,前者收录了辛亥淮河测量过程中形成的内部文件,是从规划测量到组织实施再到总结测评的全程工作记录;后者汇集了这一时期淮河流域主要河湖的测量报告,是测量结果的直接呈现。两者把测量过程与测量结果完美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近代水利测量史上的珍贵文献,从而为研究者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
再次,《丛编》体现了严谨认真的编纂态度。为了保证文本影印质量,编纂团队做了大量校对工作,不仅纠正了扫描过程中出现的多扫、漏扫、扫描质量不佳、页码顺序错乱等错误,还对文献中因保管不当、装订错误、页码脱落后位置错放等原因导致的错误予以校正。《丛编》的最后一册是所录资料的详细目录及各文献的基本情况。因有些文献原始目录较为简单,或者存有遗漏、错误,编纂者根据文献实际内容进行了增补,并对未列明目录的文献资料依据正文中的实际内容进行总结,补作细目;编者还对收录的每种文献进行了简明介绍,交代其主要内容、原刊时间、文献价值,并附相关机构或重要人物简介、历史背景说明等,为研究者的检索和使用提供了便利。
《丛编》对近代大运河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为研究者呈现出了一个完整性较强的史料宝库,既有益于学界从微观层面对近代大运河流域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亦为学界从整体视角书写近代大运河史提供广阔的史料基础。大运河的整体研究与分段研究密不可分,既要有微观深入探究,也要有宏观整体把握,才能使大运河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得到更好的体现。
其一,《丛编》的出版,有利于推动近代大运河整体史的研究。众所周知,国内外关于大运河的研究已积累了大量成果,但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为古代运河断代史,二为运河专题史(如运河漕运史等),而关于近代运河史的相关成果则占比较小。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大运河”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6523篇文章,以“大运河”为“篇名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2494篇文章,但大致梳理后可以发现绝大部分为古代运河专题研究与当代运河实务研究成果。笔者再以“近代运河”为关键词分别进行篇名及主题检索,各得到1篇与20篇文章;以“近代大运河”为关键词分别进行上述检索的结果则为1篇和3篇。由此可见,近代大运河或大运河近代史的研究实际上非常薄弱。虽然有一些区域史研究成果会论及大运河的某些影响,但从总体上对近代大运河进行系统考察的成果非常有限,远不能说明大运河在近代中国的实际作用与影响。
以往学界关于近代大运河研究之所以有较大的空白,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不能说与史料零散,缺乏系统整理无关。现在,这套迄今规模最大的近代运河专题史料集出版,自然有助于从整体视角、宏观视域观察近代大运河的变迁与影响。相信在此基础之上,学术界一定会产出一大批高质量的近代大运河整体史研究成果。
其二,《丛编》的出版有利于丰富近代区域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研究。民国中前期,治运权力下移至地方,不再由中央统一筹划部署,而因各地方政权立场不同,治运目的有别,从而使治运这项看似应当全域一体的政策,成为差异性较大的地方办法与行动。因此在考察近代各方治运史的同时,也能将其作为观察地方政权及地方社会的窗口之一。换言之,《丛编》虽是以近代大运河为主题的史料集,但也可为近代区域社会史、环境史甚至财政史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史料。如《京畿河工善后纪实》含有1918—1920年间顺直地区河渠改道和堵口等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水利纠纷记录,可为社会史研究提供丰富素材。《顺直水利委员会会议记录》包含该机构1918—1925年间36次常会和185次审查会的记录,为考察当时的机构设置、人员构成、组织运行等提供了翔实史料,并有助推进外交史和水利科技史研究。《江苏水利协会杂志》记录了大量水利议案的提出及执行情况,其中,不少水利议案被通过后成为近代大运河保护的重要法规,不仅反映了时人对于保护大运河的探索,同时也折射出大运河自身安全屡遭破坏的历史境遇。《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季刊》不仅记录了大量江苏运河的勘测记录、治理计划,还有大量往来文牍、财政收支记录,可为研究江苏地方政权及其与中央关系提供史料支撑。
关于民国初期山东运河的治理,一直未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丛编》中收录的《山东南运湖河疏濬事宜筹办处第一届报告》则可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线索。山东南运湖河疏浚事宜筹办处于1914年12月1日成立,潘复任总办,并兼理山东全省水利事务。该报告于1915年出版,详细记录了筹办处的缘起、规章制度、工程计划、测绘状况及水利、田亩调查等事项,附有水利调查测绘图表,其中关于南运河、泗河、沂水、牛头河、南旺湖等湖河的治理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民初治水机构的专业能力,是研究民国初年山东运河治理和水利机构发展的重要文献。报告中既有济宁鱼台沉粮地、规复地亩附税和下游湖泊面积、容积的统计调查,也有对当地民产、土质的调查,还有对南运河运输货物品种和数量以及船只数量及运输量的报告,展现了民国初年山东运河沿线的经济、社会、水文情况,不仅是大运河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为近代山东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参考。
其三,《丛编》中收录的文献资料还可为运河人物研究提供大量史料依据。学界对于近代治运人物的考察虽然已有不少成果,但仍存在很大不足,特别是在近代一些重要专业技术人物的治运实践方面。《丛编》的出版,使学界获得了进一步补强的条件。如潘复1916年主编的中英文本《山东南运湖河水利报告录要》,为山东南运湖河疏浚事宜筹办处第一、二届报告书摘要,含有南运水利计划两期的测量报告、南运水利报告书、南运水道全图以及南运河测绘成绩表,展现出潘复较高的治水能力,有利于改变以往研究中潘复被建构为勾结军阀的“投机政客”形象。一些与运河有关的社会精英人士,由于具有多重身份,且有多方面的影响,其在治运方面的经历与作为难免被“淹没”在别的历史叙事之中,实际上他们的治运实践在中国近代运河史、水利史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占有重要地位,值得大书特书。《丛编》收录了张謇、武同举、沈秉璜等人的治水笔记、日记、研究著述,以及大量地方士绅的相关言论;他们还积极促成治运机构的成立及治运政策的制定,相关文献在《丛编》中也有较多的收录。例如著名实业家张謇是治淮、治运的积极倡导者,推动创办江苏运河工程局,担任该局督办。他与会办韩国钧协力同心,为江苏治水、治运多所努力,正如他所言,“謇、国钧自设局任事以来,日以勤慎,督饬员司,夙夜在公,既须蓄泄之得宜,要在防范之有素”。张謇非常关注水利对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丛编》中收录的《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季刊》就是在他任上创办,该刊关于张謇治运的相关记录对于丰富张謇研究内容也有很大助益。
最后,收入《丛编》的大量文献还具有重要的科技价值。众所周知,从古到今,治水、治河都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本丛书收录的大量文献有不少内容都是当时的勘察报告、调查资料、施工方案、经费账目等,包括大量工程事务性内容。这些旧文献在当代的科技价值往往为工程技术部门忽略,但如果加以充分利用,也会为当代大运河治理、航道管理、水利开发、防洪减灾提供一些借鉴。因为历史虽去,地形仍在。因地制宜,古今皆同。正如张謇所言,“治运之重心在工程,工程之因革损宜在地形,在历史。历史证古,地形准今”。
例如第26册收录的《山东南运湖河水利报告录要》不仅有对南运河各段的地形、水准、断面、深浅、流量等指标的详细汇总,而且包括山东南运湖河流域张公埝、昭阳湖、北牛头河、南阳湖、微山湖等地详细的泥质成分数据。文中还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统观前数表所得化验之结果,绝无酸化铜、酸化铅等有害于作物之矿物质,而三大要素燐酸、钾素则含多量,淡素亦含有少量允推有养分之土壤,虽含于土壤中之养分多为不可给态之养分,然耕种久远,借种种作用,终不难变不可给态为可给态也”。这些数据信息对于考察近代山东南部的土壤结构、生态环境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也可为当今的水系治理、环境变迁考察提供科学参考。
《丛编》虽然煌煌50巨册,规模已经很大,但相对于存世的大运河相关史料而言,也只是一小部分,例如在上海图书馆晚清民国报刊数据库仅以“大运河”为题进行检索,就可得到3100多项结果。大运河的史料相当浩繁,除期刊资料外,还有大量的中外文研究著述,有的是图书形式呈现,更多的是单篇文章;未刊档案规模也不在小,例如仅江苏省档案馆所藏1945年至1949年的“江苏省江北运河工程局”档案就有212卷。这些文献对于了解、认识与研究大运河都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总的说来,与近代中国大运河相关的史料纷繁复杂、内涵丰富,需要发掘的方面还有很多。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本丛书的编纂者还有出版《近代大运河史料汇编》与《近代大运河史料译编》的计划。《近代大运河史料汇编》是将散见于档案、图书、报刊上的近代大运河史料,按期分类整理汇编出版。据悉,编者已经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就合作编辑30册档案汇编达成协议,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其他档案史料的编辑方案亦初步形成。至于图书、期刊、报纸上较为分散的近代大运河史料则拟分期为晚清(1840—1911)、民国北京政府时期(1912—1927)、民国南京政府政府前期(1927—1938)、日伪统治时期(1938—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时期(1945—1949)进行分类整理汇编。《近代大运河史料译编》是将有关近代大运河的英文、日文等外文史料,分类整理,翻译出版。有学者指出,“很多历史资料是相当珍贵的,历史研究是后之视前,由于总是有‘后见之明’,所以一方面常常有忽略的‘死角’,一方面常常有越俎代庖的‘脉络’,可是借用当时的、异域的资料,却可以看到很多被遮蔽的和被淡化的东西”。因此关注当时国外对中国治运的观察、评价、建议和记录,对于研究者来说,更像是一面镜子,将有助于从新角度认识近代大运河的发展。相信《译编》整理出版后,必将进一步推动近代运河史的研究。
①黄以霖:《丙辰苏鲁会勘运河通告书》,《江苏水利协会杂志》1918年第1期,载夏锦文、韩显红主编,叶扬兵、全勤执行主编《近代大运河史料丛编》第12册,凤凰出版社,2021年,第149页。
②武同举编:《淮系年表》,收录于王云、李泉编《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第41—43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
③武同举等编:《再续行水金鉴》,收录于叶艳萍主编《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续编》第8—15册,学苑出版社,2019年。
④⑥参见王云《近十年来京杭运河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6期。
⑤朱偰:《中国运河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962年。
⑦王云、李泉编:《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
⑧中国水利史典编委会:《中国水利史典·运河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年。
⑨叶艳萍主编:《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续编》,学苑出版社,2019年。
⑩何宝善编:《明实录大运河史料》,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