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寇店镇初级中学 高晓利
劳动教育对当代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实施劳动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初中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劳动教育发展至新时代,其育人功能逐渐增强,然而目前中学劳动教育实践仍存在发展受阻的现实困境。本文通过明确“双减”背景下中学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对中学劳动教育的文化建设和课程开发进行实践探索研究。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学校教育面临着两个大问题,一是学生不懂得感恩,二是学生不会劳动。青少年不懂得感恩,就不会尊重别人的劳动,就会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浪费、挥霍、攀比之风就随之盛行,向家长过度索取的现象比比皆是。不愿劳动、不想劳动的懒惰性格就渐渐滋生出来,于是,学生不会劳动就自然而然了。农村学校,这种情况更加严重,留守儿童多,家长文化水平偏低,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用金钱去弥补自己无法照顾孩子、陪伴孩子的缺憾,以为充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是爱孩子。没有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贪欲,没有下限地宠女溺儿,成了农村的极不正常的普遍现象,孩子的非正常索取,不断得到满足,造成了他们的欲望膨胀和心理脆弱,丢失了勤劳俭朴的优秀品质。为此,教育部专门针对这些情况,颁布并实施了《意见》,文件指出,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因此,加大学校劳动教育建设,开发多样性的课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全面落实“双减”任务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亮点。教育部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农村大部分家庭都有耕地和宅基地,过去,学生和共同居住人都有一定的劳动经历,特别是农业生产方面,然而近年来,学生在劳动技能方面的缺失让人心疼,可教师却无能为力,教师清楚学生时代的劳动经历,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巨大。教师更清楚,劳有所得,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这个规律对当前的学生好像失去了效力,学生不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更不懂得尊重家人的劳动果实,同时也不知道感恩父母家人,他们已经极其缺乏劳动理念。让劳动教育走进课堂、走进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对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学校应依据《标准》,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农村中学的特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劳动实践基地”“研学实践活动”“内务整理课”等劳动实践课程,潜移默化加大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引领和劳动教育实践。
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劳动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农活、家务等狭义的理解。学校集思广益,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教育的目的是思想的改变,要让学生对社会职业有认同感,让他们认识到参加劳动实践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学校教师的职业太有局限性,教师的社会实践也较为欠缺。学校要通过宣传—问卷调查—具体实施,先对教师家属的职业进行调研,收集整理各种职业特点以及对人才的要求,形成调查报告。之后组织教师家属进课堂,用他们的切身体验和实践经验告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挑选合适的职业带学生到现场观摩。例如,有教师家属从事汽车美容工作,他给学生讲解了做汽车美容维修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并且讲解了目前汽车市场的情况,这堂课学生情绪高昂,不断地提出问题,一节课结束时还围着教师问问题。学生在对职业先有了初步的认知后,能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寇店镇是钢制办公家具的发源地,有很多钢制办公家具有限公司在寇店镇落户,也解决了很多寇店镇百姓的就业问题。学校邀请这些企业负责人进课堂,讲解企业用人的标准以及对员工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心理建设。带领学生走进工厂,了解和体验工厂的各个流水线作业,感受新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例如,三维打印技术、激光切割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液态金属打印技术等,观摩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没有知识连最基本的操作都难以完成,了解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科技时代。最好的教育是和自己沟通,任何的说教都没有体验式教育来得刻骨铭心,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生存?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这种体验式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兴趣和志向也是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形成,学生的目标也逐步清晰起来。
学校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5+2=0,学生在学校教育了5天,可经过了一个周末,教师的教育一切归零,因此提高家长理念也至关重要。学校开展“家长讲堂”,让家长走进课堂、走进学校,了解学校劳动教育情况和学生学习劳动情况。“用身边的人教育身边的人,用身边的人影响身边的人”,“让家长进课堂”讲自己的人生经历,在社会上打拼多年的家长讲到动情处会流下眼泪,学生和家长产生了“共情”,鲜活的案例一次次的触碰着学生内心,鼓掌、流泪,学生的眼神中有了光亮。学生对家长课堂也充满了期待,同时也体会到了家长的艰辛和不易。挖掘身边的资源,学校利用农村家庭都有责任田的优势,让学生走向田间地头,体会“粒粒皆辛苦”的过程。和家长一同参与浇地、施肥、收割,烈日下的汗流浃背、腰酸腿疼,身体上的磨炼更能改变学生思想上的认知,发自内心深处的改变才会更持久。学校挖潜身边有效的资源,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达到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劳动课的回归唤起了不少70、80后的回忆,但它不再只是纯粹的劳动活动,而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提质升级,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生活能力,学校开设了形式多样的“劳动课程”,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认为,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同,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它与其他“四育”紧密联系,并不是一个独立、孤立的教育形态。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并不等同于生产劳动意义上的“劳动”。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一般素养在教育过程中的“学以致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应当通过特定劳动实践形式与教育目的的自觉衔接,实现对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多素养的培育,而不简单等同于“体育锻炼”,或者只是“动动手、流流汗”。学校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开设劳动实践课程。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大讲堂”,由学校组织实施。每月确定一天设为劳动日,邀请生涯规划师、教师家属、家长、工厂企业等到学校开展活动,以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展示、现场观摩等形式进行,同时利用周末时间让学生进行“人物访谈”“家族职业调查”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有了现实版的教育,这是教科书上学不到的,可以让学生对职业认识更加清晰,对自己的定位更加准确,目标更加明确。
第二,“基础技能课”,学校在校园卫生保洁、环境绿化美化、教室宿舍清洁等方面作为基础技能课进入课堂,保洁应该用哪些工具和材料,掉在地上的头发用什么方法更加便捷地处理干净,交流、询问、实践,学生进行得热火朝天。校园的植物如何才能长得更加茂盛,学生乐此不疲地查阅资料,了解植物的养育方式,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在默默地发生着。
第三,分级实施劳动教育。七年级进行“内务整理”活动,并进行整理内务比赛,家长写出评价语和改进方向,家务劳动中,家长把孩子参加劳动的一张张照片和一段段视频,发送到班级群中,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八年级“物品归类”活动,有各班开展评比,观摩优秀学生的座位整理;九年级“维修小家电”活动,电学知识的实践运用。用自己学习的知识了解家庭常用电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保养方法。用螺丝刀、扳手等工具对家用电器进行简单的拆卸、清理、维修等,如空调滤网的清洗,饮水机的清洗、消毒,家用电器小故障的判断与维修等,这样的活动学生更有兴趣,也加大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第四,学校开辟“春华秋实”劳动实践基地。种植蔬菜、瓜果,设立“责任田”,学生自己种植、浇水、施肥、收获,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班级之间进行“劳动技能大比拼”,从种植的整齐度、瓜果蔬菜的长势等方面进行评比。收获季节开展“采摘节”,拿上自己的劳动果实,学生脸上洋溢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第五,拓展劳动教育实践阵地,充分利用区域现有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研学旅行基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例如,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为社区阅览室捐赠图书;到社区养老院做志愿者,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服务更大范围的群体;参与科技馆、博物馆、大谷关纪念馆、动物园等公共空间与社会机构的服务性劳动,担任讲解员、特定活动志愿者等;参与社区环境治理,进行社区公园环境优化、公共健身设施维护等;“实践出真知”,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体会到了每个行业都有他们不同的艰辛,明白了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轻松地开展工作,明白了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能应对自如,这些成长经历是学生最宝贵的财富。看似简单的劳动教育,带给学生的独立、自信、自强却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在劳动实践体验中,他们感受到了“粒粒皆辛苦”的真实意义,激发出了共情心和感恩意识。通过这些劳动实践活动,发现学生改变了以前的懒散观望,积极性明显有了提高,团队意识也明显加强。体现了“团队在一个人成长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家务劳动中的欢乐,引发了学生对劳动的深入思考,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着推动作用。
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姚华松坦言,劳动让位于理论学习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认知。长期不劳动或远离劳动,可能剥夺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错失观察、分析真实社会的宝贵机会。劳动课的回归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扭转,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学校的必修课,特别在“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学校本土特点,挖掘周边资源,参与人员更广,社会、家庭、学校携手做好劳动实践教育课,意义重大。设置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课,融劳动教育到学科教学中,从室内变为室外,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一种更贴近生活本质的,赋予学生幸福生活能力的教育,正向的情感体验能让人们对劳动实践产生“亲近感”,能帮助学生树立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培养学生坚持拼搏的品质。把劳动实践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师生全员参与,在体验中拉近师生距离,磨炼学生意志,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能力,真正实现了“减负、提质、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