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小学大课间融入民族健身操的可行性研究

2022-12-17 06:23:57赵祉淳杜盈珏朱苡婷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22期
关键词:广播体操课间操课间

赵祉淳 杜盈珏 朱苡婷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51)

1、前言

1.1、选题依据

2006年我国发布了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的文件,文件的指导思想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明确规定了要保证学生每天1h的体育锻炼时间。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大课间的活动时间成为了学生们保证每天锻炼1h的重要时段,而目前来说,传统的大课间内容是全校统一做广播体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与学生们健康息息相关的大课间也需要进步与创新。传统的大课间锻炼内容为广播体操,这样的形式显得陈旧、老套、无新意,这样日积月累下来,学生们的锻炼兴趣也会大大减弱,达不到要锻炼的效果,因此要在大课间的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锻炼活动,才能使中小学生这个群体在大课间锻炼时充分调动积极性,增强主动参与健身意识,提高身体素质。

1.2、选题意义

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将少数民族特有的舞蹈元素与健身操结合并融入中小学的大课间,可以传承与保护当地民族文化,使大课间的形式变得丰富,将学生们的参与兴趣提升,学生们的身体体质也会有所增强,使大课间健康、快乐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并且民族健身操内容丰富、娱乐性强,简单易学,能达到一定的学习意义和运动量,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后研究思考,对大课间时段的体育活动内容融入民族健身操的形式进行推广,促进云南省甚至我国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云南省的中、小学的大课间活动开展提供理论基础,为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进入校园提供可行性依据。

2、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界定

(1)大课间。

大课间也称为课间间隙,是为了避免学生们长时间坐在教室中学习产生的疲劳而设定的一项活动,通过这样形式的体育活动,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接下来学习过程的兴奋度。在大课间运动练习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活动内容和运动量,既要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兴奋度,更要保证不影响接下来教室内的课程学习。传统大课间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大多为普通的广播操练习。

(2)民族健身操。

民族健身操是将许多少数民族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作为动作素材,在体现舞蹈美的同时起到一定的健身作用,并将民族舞蹈的柔美与健身操的力度合理自然地结合到一起的舞蹈,突出了舞蹈的健身美与力量美,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2.2、国内研究现状

在唐秋霞的 《吉首市民族中学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创编的实证研究》中提到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创编与实施是为了突出民族性,不同的传统项目吸引的学生人群不同,但都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吉首市民族中学学校非常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校领导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支持,提供了完备的场地设施,开发了属于该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教材,但是在教师资源配备方面还有所欠缺,并建议针对不同的地区可以创编针对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教材,供学校改编使用。

在李燕的《开展民族特色课间操的思考与探索》中认为民族舞蹈融入中学课间操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间操的兴趣;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多民族团结融合。对于将民族特色课间活动进一步开展好应该妥善处理好保持民族舞蹈原味的同时增强学生体质;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并支持民族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培养出相关的教师进行体操的编排,并定期进行动作的调整以及征求学生们的意见,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们保持新鲜感。

在韦赓志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中小学大课间的可行性研究》中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中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性别,选择与之身心特征发展相适应的体育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校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做到“就地取材”,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的运用;开展过程中成本低、难度小,对设施等硬件设备要求低;在开展过程中丰富了校园生活,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弘扬并传承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在闫文的《中小学课间操引入民族健身操的可行性分析——以中小学课间操现状为依据》中提到,我国传统的课间操内容过于单一、动作简单过于枯燥,不利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使学生提不起兴趣,而民族健身操引入课间操可以丰富校园体育活动、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在沈桃淑、李勇、陈娟娟的《中小学大课间开展民族健身操的可行性分析——以凯里市为例》中认为,传统的广播体操为民族健身操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而民族健身操有助于改善中小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在民族地区开展为民族地方特色提供了舞蹈技能保障;实施起来方便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满足了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了新鲜感,使其拥有自己独特的体育特征;为民族健身操的项目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广作用。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云南省中、小学生的课间操引入民族健身操可行性分析——以中小学课间操的现状为依据。

3.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文章研究的需要,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查阅了国内有关中小学课间操、中小学大课间活动、民族健身操融入大课间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前人的论述与成果进行学习,为文章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2)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民族健身操和中小学生大课间锻炼情况的有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我国传统课间操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课间操通常是在上午一、二节课后进行,时间大约在20min,在此期间学生们真正能得到锻炼的时间为5min左右,这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最佳时期的中小学生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加上传统的广播体操内容过于单一枯燥,达不到锻炼效果,运动量也不能达到标准,使得课间操的作用不能达到初衷,久而久之学生们的体育兴趣就会大大减弱,甚至对体育产生厌倦以及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广播体操的形式老套,学生们在不同的学期、年龄、季节做着相同的广播体操,就算一开始有浓厚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也会减弱,将原本快乐的事情变得枯燥乏味,将原本有益于学生们身体健康的事情变得只是为了敷衍应付,走个“形式”。在教师方面,老师对于老套的广播体操也会有厌倦心理,越到后面对学生做广播体操质量就管理的越松懈,导致学生怠慢,也是导致广播体操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4.2、云南省中小学大课间融入民族健身操的意义

(1)发展云南当地民族特色。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占有52个,在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本身就具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及人脉优势,在这样的地域中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校园当中是最合适的。

在学生方面,云南省的中小学生人群中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从小就受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熏陶,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识储备,如果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校园大课间中,学生们学习自己了解熟悉的文化会比较感兴趣,学起来较容易,并且达到了提升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积极性的目的,也能体现民族团结、文化融合。

在老师方面,云南省的中小学教师群体中也有不少的少数民族教师,他们就更加熟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要充分将这种教师资源利用起来,这样的方式给了老师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学校工作有自己擅长的内容也能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发挥老师们的才智优势,自行对舞蹈进行编排,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在学校方面,云南少数民族居多,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少数民族,因此,将民族元素融入大课间,让学生们在大课间时一同做民族健身操,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校园文化,使得云南校园有了自己的特色。

(2)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校园是传播文化知识最好的场所与途径,而大课间是中小学生以及老师们每天都要经历的一项活动,因此在大课间时进行民族健身操的练习,可以使熟悉民族文化的师生得以施展,使其他对民族文化较为陌生的师生加以了解,这样的形式不仅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还能有效地传播、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使其得到巩固,让少数民族师生们牢记自己的 “文化根源”,也让民族之间更加融合、团结。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省占有52个民族,因此云南省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将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下去,甚至带领全中国掀起一股“民族风”热潮。

(3)丰富校园体育活动。

现如今,我国中小学生们的学习压力较大,不断面临各种升学考试的压力,在这样的学业压力下,学习生活难免显得枯燥乏味,而体育课的课程有国家规定的相应学习内容,学生们很难有机会接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如果在大课间时进行民族健身操活动,不仅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更重要的是使枯燥的学习生活得到丰富,使学生们对体育活动产生新鲜感,在课间伴随着欢快的民族歌曲得到身心的放松,缓解压力,得到释放。并且民族健身操的难易程度较低,学起来比较容易,也就从另一个层面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民族健身操具有一定的健身性、娱乐性以及安全性,在运动的过程中也将民族特色发挥到了极致,此项运动对场地要求低,执行起来比较容易。

(4)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在如今的素质教育中,我国要求中小学生们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民族健身操就是集合了各民族的特色,将文化、体育、音乐与艺术都融为了一体。在健身操的练习中还可以体现出学生们之间的团结合作,身体得以锻炼,以及提高审美能力和自我修养,同时还能学习民族文化,开拓视野,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也是有必要的。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的大课间活动以广播体操的形式开展过于单一枯燥,使得学生们提不起兴趣,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而如果将民族健身操融入大课间中,从以下几个方面都要优于传统的大课间形式:

首先,民族健身操所具备在中小学内实行的特点,对于场地和器材的要求较低,并且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经费,实行起来也较简单方便;

其次,民族健身操将多个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里得以传播,做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使各少数民族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加融合、团结;

再次,民族健身操有一定的娱乐性以及观赏性,在起到锻炼学生身体效果的同时,增加了趣味性,使得大课间活动不再单一枯燥,让学生们获得新鲜感,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兴趣。对于老师来说,也能使当地少数民族教师们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运用;

最后,在云南省中小学的大课间中融入民族健身操,可以形成当地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将云南省少数民族聚集的优势得以发挥。

因此,在云南省中小学的大课间活动中融入民族健身操是可行的。

5.2、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云南省的当地政府应该将民族健身操项目加以重视,出台相应政策,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支持项目的开展,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因为只有制定了相应政策,民族健身操的推广才能落到实处。政府可通过不同的媒介例如,电视、网络平台等进行大力推广,还可以组织相应的比赛,使中小学从实质上重视起来。

(2)学校加以重视培养相应的师资队伍。

在校园中一个项目是否得以发展及推广,关键是在于学校的支持以及重视,学校应该大力支持民族健身操的开展,培养或引进相应的师资力量,目前,只有少部分学校有民族健身操老师或学生队伍,如果要让此项项目得以顺利地开展,就要做好专门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3)创编难易适中的民族健身操。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对新知识掌握的能力也不同,因此在民族健身操套路创编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在一开始实施的时候要创编一些学生们较为熟知的民族舞蹈动作,并选取其中较为简单易学的动作来进行编排,这样安排难易适中的民族健身操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产生兴趣,避免畏难情绪的产生。在民族健身操有一定的普及度以及学生们有一定的接受程度以后再进行难度的升级。

(4)定期对民族健身操套路进行创新修改。

对于民族健身操的套路,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们对于民族健身操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并在一定时期内更新套路,因为长时间让学生们跳同样的民族健身操会产生厌倦心理,仿佛又回到了传统的广播体操模式,如果定期进行套路的创新与修改,不仅可以令学生们有新鲜感,还能使学生们接触更多的民族文化,在娱乐中学习,在快乐中锻炼。

猜你喜欢
广播体操课间操课间
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特征及其发展走向研究
“疫”样课间操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 06:43:14
“疫”样课间操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愉快的课间操
幼儿画刊(2018年5期)2018-06-05 02:17:07
我国广播体操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现代交际(2016年7期)2016-11-17 02:28:40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LIGHTS OUT! RADIO EXERCISE!
汉语世界(2015年3期)2015-03-24 03: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