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山东省禹城市辛店镇王寨学区小学 山东 禹城 251200)
上世纪80年代,在雅典奥运会中,中国女排取得了五连冠的优异成绩,至此我国排球运动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当前排球运动仍深受人们的欢迎,也促进了排球运动良好发展。在排球运动训练中,因为其具有较大的运动强度,运动幅度较大,所以在训练中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对学生的训练以及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运动损伤即运动中因为内外部力量造成身体损伤和持续损伤,既会导致学生不能继续训练,同时还会对其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排球运动需要隔网展开对抗,无需与对手展开身体碰撞,但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因此,第一时间预防运动损伤是使排球训练质量得到保证的关键。
排球运动损伤,即学生在参与排球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损伤。现阶段,针对运动损伤的判定并未达成统一意见,在大部分人看来,需要第一时间接受诊断和治疗,不能参与各种比赛和训练的便是损伤。但此标准也有所不足,不能对运动损伤程度予以明确。因为并没有对运动员损伤进行严格界定,统计过程中会把手指关节炎、小面积皮肤擦伤、强度软组织挫伤等影响较大的损伤纳入其中,促使运动员损伤发生率提高。所以,应以《实用运动医学》为基础,对运动员损伤程度进行判定,其主要包括下述3种程度:第一,轻度损伤。运动员受伤后仍能以计划为基础展开正常训练,但不会加重病情;第二,中度损伤。运动员受伤后仍能训练,但需要将受伤部分的活动减少;第三,重度损伤。运动员需要休息接受治疗,不能参与任何训练。
排球运动训练中,会做诸多扑救、跳跃和跑动等动作,大部分动作均会带给关节较大的负担,从而引发损伤。常见的损伤主要由踝关节、腰部膝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等损伤,其中损伤发生率较高的是腰部、膝关节和肩关节。肩关节是多轴关节,灵活性极强,但不够稳定,相连骨的关节面具有较大差距,关节囊较薄且松弛,关节的韧带不多,同时十分脆弱。因为排球中会做诸多过头的肩部动作,如,发球和扣球等,借助击球,其可以利用肩部的发力对球的去向进行控制,如此,肩关节便会保持紧张超负荷状态,进而导致肩关节盂发生撕裂以及出现肩袖损伤,从而致使肩关节发生损伤。膝关节是滑车关节,主要构成部分为髌骨、胫骨上端、股骨下端。排球扣球需要进行灵活扭转和腾空跳跃,膝关节需要承受较大的运动压力,胫腓骨与股骨不断摩擦,如此受伤的几率便会大大提升;排球训练动作速度很快,如,快速上步扣球等动作,施加过大的压力会促使膝关节损伤加大,进而造成韧带拉伤和半月板撕裂,从而导致韧带损伤。排球扣球进攻的时候,需要做弓身动作,而此动作主要需要借助腰部肌肉的力量,若是未做好准备活动,很容易导致腰部肌肉拉伤;排球接垫球的过程中,会做俯身动作,长时间反复做弓身动作会导致腰背肌肉疲劳,背部肌肉力量不足,长时间积累以导致腰部受伤。
大部分学生在参与排球学习与活动中,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足,不会采取一些措施保护自己,或在运动中不知如何运用对自己伤害最小的防范姿势,将外部带给自己身体的损伤减少,进而加重运动损伤。教师在开展排球训练时,忽视了安全防范意识训练,过于重视排球的比赛战术和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在开展训练中安全意识不足,在开展弹跳练习或扣球练习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学生落地时力度控制不准或踩到球,进而引发运动损伤,甚至还会出现骨折的问题,对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造成影响。
在参与训练活动前,学生应将热身准备工作做好,以此让全身的关节与肌肉得到激活,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在运动前都没有做好热身准备活动。此外,部分学生使用的热身方法缺乏科学性,进而出现运动损伤情况,在排球训练活动中,大部分教师只对学生的热身活动进行了监督,并未对其热身活动的质量引起关注。同时一些学生并不喜欢排球训练,参与排球训练活动只是因为排球训练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在训练中并未对训练技巧引起重视,也没有做好热身工作。除此之外,只要训练前活动量过大,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会提前达到兴奋状态,学生消耗过大的能量,造成其在训练过程中体力不足,若是没有做好热身活动,便不能充分放松自己的关节与肌肉,所以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做出的动作很难与相关要求相符。
排球运动的技术性较强,主要涉及了扣球、接球、发球和垫球等基本战术,同时各项战术都有自身的特殊性,所运用的训练方法以及结构特征均不相同。当学生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对相关技术规范掌握不充分,则很容易引发损伤问题,比如,学生并未将正确的拦网技术掌握好,会造成其在接球和扣球运动中,手指出现软组织挫伤问题,手指不能承受对方排球的力量,如此便很容易出现骨折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在参与训练的过程中,若是扣球和拦网时间不当,也会造成落地的时候将队员的脚踩到或因为踝关节过度放松造成足跟发生骨折。训练过程中,一些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便直接参与训练,导致其技术动作水平不高,当对方发球过来之时,不能正确应对,极易出现紧张和慌乱等情绪,从而出现腰部损伤、关节扭伤以及肌肉拉伤等问题,甚至会造成身体出现骨折,不能正常运动。此外,学生运动强度太多或参与排球运动频率过高,也会造成其注意力不集中,身体感到疲惫,不能将动作技术准确掌握好,促使损伤发生率显著增大。
因为排球运动的运动量较大,所以在训练活动中教师经常会组织学生展开负重蹲起等训练,但若是运动员动作做得不到位,或超重训练时间过长,会造成学生无法和排球训练的运动量或运动强度相适应。此外,一些学生为了在短时间内实现自身技术水平提升,所设置的目标过高,与自身可以承受的负荷不符。这些因素均易造成学生身体局部受损,久而久之,便会发展为慢性损伤。
排球运动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若是这两方面素质较差,学生在参与排球训练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在排球运动中,弹跳能力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素质要求,尤其是在排球技术的不断发展下,隔网对抗强度也更高,进攻方式也更丰富,所以对弹跳技术与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但在排球训练中,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均不相同,因为在训练中不能运用“分类训练”,所以很容易导致部分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发生运动损伤。还有一些学生因为缺乏较强的学习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所以在学习排球技术动作时不能准确掌握技术,因为技术不正确也会引发运动损伤。
环境因素也会对学生的运动损伤情况造成影响。在训练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移动,若是训练场地光线不好,能见度较低或地板滑,便极易出现磕碰或跌倒情况,关节发生骨折或扭伤。与此同时,若是训练当地温度太低或太高,极易导致学生不能迅速对自己的状态进行有效调整,造成肌肉僵硬。
第一,教师需要全面开展防护意识培训,在培训前,认真、细致研究和分析运动损伤的相关内容,主要涉及运动损伤产生原因、实际情况和预防措施等内容,如此便能加深学生对防护意识必要性与重要性的了解。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引导,让其以运动损伤的主题为中心,相互进行探讨与交流,以此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同时可以使其防护知识得到巩固;第二,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同时向学生讲述相关防护事项,从而促进其训练效果提升;第三,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防护意识,需要制定相关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学生,学生需要了解制度中的重要内容,由此更好地展开安全防护。
在开展排球训练前,教师应将自身引导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带领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可以与不同的训练要求、内容和环境相结合,开展相应的准备活动,如此便能促进机体的兴奋度提升,加快血液循环,以免导致机体组织出现损伤。比如,就扣球训练,因为在运动过程中,腰部肌肉以及肩颈部位很容易受伤,教师应让学生提前活动腰部、膝关节和肩关节,做适当的拉伸运动,舒展身体。同时,教师应注意将准备活动与正常训练的间隔时间控制好,只要两者相隔时间较长,学生的各项机能便无法充分调动起来,准备活动便不能发挥任何作用。此外,准备活动应和具体训练项目相结合,展开相应的调整,并把学生差异、季节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如,将准备活动时间适当拉长,如此便能使学生的懈怠性降低,以提升提问的方法让神经保持兴奋,从而促进运动水平提升。在夏季气温较高的时候,为了防止学生中暑,应将准备活动时间缩短,对曾受过运动损伤的学生,要引起密切关注,给予其督促,让其多做准备活动,同时将膝关节以及周围肌肉群保护好。所以,不能毫无目的地开展准备活动,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唯有如此,才能高质高效地开展排球训练中的预防工作,促使运动损伤发生率降低。
正确的排球动作技术既可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增强,同时还能保护其身体。对此,教师在开展排球训练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训练动作进行实时观察,从训练之初要加大学生技术动作的规范力度,为学生之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训练活动中,只要发现学生技术动作有误,要马上纠正,同时在后续训练中要认真观察。纠正了学生错误的动作后,要第一时间总结学生的技术性错误,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总结,集体纠错,让其他动作不规范的学生可以第一时间将自身存在的问题发现,防止再出现相同类型的技术性错误。除此之外,教师在开展排球训练的时候,需要注重促进学生身体控制能力增强,只要发现身体不适,已不适合参与比赛和练习,要第一时间停止训练,对自己的心理、身体状态进行调整,以免损害身心健康。
最近几年,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日益加快,我国对诸多国外优秀培训经验与知识予以了借鉴。各种训练计划均是借助适应自身的计划或专家指导开展的。与此同时,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排球运动员开始对运动损伤引起了重视,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寿命由此得到了延长。基于此,高效率的运动训练可以有效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增强。排球运动需要所需时间较长,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柔韧性、判断力和耐力。在排球运动战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排球运动的复杂性日益增强。基于此,学生应不断促进自身素质提高,学习丰富的排球知识,充分掌握复杂性更强的排球运动技术,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所以,适当的负荷性训练可以有效促进运动员训练效率提升,但首先应避免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损伤。开展有节奏规律的训练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帮助,使其更好地掌握扑救、击球、拍打、跳跃等技术性动作,从而防止学生在排球运动中受到损伤。
教师要就每一位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问题展开相应的训练,以此确保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有效训练。正如上文所述,排球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在排球训练中,因为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各不相同,若是仍运用统一的训练方式,必定会影响训练效果。所以,只有以学生的特点为基础进行合理划分,运用分类训练方式,才可以有效防止出现运动损伤。而开展分类训练并非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深入调查分析各类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后,借助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展开训练。此外,还要对一套健全的分类训练教程进行构建,就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展开体能训练,注重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而言,应着重开展战术训练,在此过程中,还要积极向学生传授与运动损伤预防相关的知识。
因为学生经常在排球训练场中活动,所以,务必要确保场地光滑、平整,同时要在每次训练前或固定的时间检查训练附近的环境,确保没有任何影响安全的物体。同时室内排球场应有适当的光线,既要确保光线柔和,同时还应达到明亮的效果,以便于学生能够适应场地中的能见度。在室外的场地务必要确保在运动范围中没有石子、积水、沙子等异物,在运动场中要尽可能减少易造成学生滑倒或摔倒的东西。不要选择强光之处开展训练,否则学生的眼睛很容易受到强光的刺激而受到损害,尽可能在背光之处设置排球场所。除此之外,应注意在排球训练或比赛中,学生务必要将各种保护器具戴好,如,护踝、护腰和护膝等,以此使韧带与肌肉得到良好保护,促进组织以及肌体的承受能力增强,减少外部刺激带给身体的损害。
总而言之,在排球训练过程中的常见运动损伤主要有关节韧带损伤、挫伤、撕裂伤、擦伤和创伤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运动损伤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较强的防范意识、排球训练准备活动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排球技术动作缺乏规范性、运动负荷过大、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场地设施缺陷和恶劣天气影响等。对此,教师需要通过加强安全防护意识、合理规划训练前的准备活动、规范运动员的排球技术动作、使用适宜的训练负荷、开展分类训练、确保场地的器材设备安全,定期打扫和保养,以此促使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有效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