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珍
(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行业改革也进入关键时期,医疗改革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改革进度与效果自然受到人们的关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8%,可见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表明今后医疗需求也会随之上升。
在经济稳步发展、国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的当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医疗保健的重要性,并且对医疗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医院而言,不仅要提高医疗水平,还要有先进、完善的医疗设备。纵观近年来的医疗改革,政府部门针对医疗行业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如2009年基本覆盖城镇居民医保制度、2020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社保体系等,以上政策的实施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的医疗需求。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承担着主要的医疗责任,所以提高疾病救治效率,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不仅要壮大医护从业者团队,提升医疗水平,还必须引进更多先进的设备,这便体现出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医院固定资产覆盖范围比较广,如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房屋及建筑物、其他固定资产等。在医院运营中,固定资产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国家财政为医院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所以医院内部固定资产数量增多,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相继增加,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基于此,本文围绕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展开分析,介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根据当前在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总结解决对策,避免医院固定资产闲置或者资源流失,提升固定资产使用率。
固定资产是以满足业务需求为前提,被企业控制并且实际拥有的资产,应用此类资产,其形态与使用价值一般不会发生变化,使用年限、实际价值也与法律标准相符[1]。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和医院业务质量息息相关,这是医院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前提。
根据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其间推出了诸多意见与政策,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指导,其中包括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对固定资产的配置、使用与监督等。推行新《政府会计制度》,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年度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汇总,而且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医院也适用此制度要求,所以医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践行国家相关政策的重要表现[2]。
按照现行规定,医院固定资产应大于总资产的70%,具体应包含临床医疗、医学科研、医学教学等领域,同时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经营收益等。基于现代化环境,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和使用的有效性,可以增强医院的管理实力,提升固定资产利用率,节约医院的运行成本。
从医院经营管理角度分析,必须在政府财政预算基础上进行,且面向社会大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现其社会性、公益性。医院经营离不开固定资产的支持,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与科室在固定资产的作用下实现有效运转,开展医疗业务、科研活动同样离不开充足的固定资产的支持[3]。
随着医疗事业改革的深入,医疗设备和基础设施不断更新,医院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就要定期引入新的医疗设备,按照实际需求改建、扩建房屋建筑物,这些均属于固定资产范围,要求医院在固定资产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然而当固定资产比重得到增加且固定资产种类增多之后,医院内部固定资产储存放置地点和管理科室逐渐分散,这增加了固定资产管理难度,还会出现资产使用效益不高、重复购置资产等问题,导致固定资产闲置和浪费,也会对医院经济效益造成影响[4]。基于此,医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必须从思想上作出改变,采取“三账一卡”制度,财务部门主要负责总账与一级明细分类账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则承担二级明细分类账管理,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对应建卡,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提升固定资产管理能力和资产利用率,增强医院的竞争力。
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重购置、轻管理”问题比较普遍。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由卫健局、财政局等部门负责监管,所以资金使用往往面临非常严苛的要求。固定资产采购项目立项也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由固定资产使用科室提出申请,交由管理科室负责市场调研,随后由装备委员会负责立项论证,预算委员会在审议之后,批复预算采购固定资产。实际上,在具体的采购阶段,根据政府部门提出的采购规定,需要采取公开招标、政府采购、竞争性谈判的形式,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性[5]。
医院采购部门违规现象的发生率比较高,所以医院普遍关注资产采购环节。然而,当设备通过验收入库且被各个科室领取之后,对领取之后的固定资产管理不够重视[6]。例如,很多医院内部并没有设立资产管理部门,或者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没有根据预算采购固定资产,也有一些医院没有及时开展年末盘点、设备效益分析等工作,折旧信息不够准确,甚至还有部分医院没有按照规定流程审批已经报废的设备。以上问题均会对固定资产管理产生影响。
例如,某医院2020年末开展医疗设备盘点工作,在盘点过程中发现了超过1000件问题设备,总价值在8723万元以上。发现的问题设备中包括131件价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闲置设备,因长期放置于仓库,没有得到有效使用,资产共享工作没有做到位;188件价值在280万元左右的设备因科室搬迁、工作人员调职而丢失;35件价值在1000万元左右的设备,在过保修期之后没有定期安排保养维护,导致设备损坏无法继续使用;240件价值在2500万元左右的设备,调查发现因报废流程过长,没有按规定流程报废处理,将其随意放置。以上现象均是由“重购置、轻管理”引发的,在后续固定资产管理中需要加以重视,提高对固定资产后期管理的重视度。
医院固定资产不仅数量多,涉及的设备种类也非常多,而且关系到医院内部的诸多管理部门,所以固定资产存放地点相对分散,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加大了管理难度[7]。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之后,对比原制度,增加了预算会计,有利于看清医院现金流的走向。医院购置大量固定资产之后,一般不会对收支结余造成影响,但会体现在资金结存上,使医院的固定资产类别增加至六类,所以资金规划需要更细致地分类,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要朝着精细化管理的方向转型[8]。
对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严格要求之后,管理人员数量却没有增加,各类固定资产对应的归口管理部门不同,实际上部分资产管理部门人员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财务思维,仅重视设备安装与报修等基础内容。此外,一些医院内部并未设置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将资产管理工作归纳到财务科,这也是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缺失的根本原因[9]。
例如,医院的固定资产在3万件以上,总价值达到25亿元,内部有4个归口部门,但财务人员只有1名,由其负责固定资产管理、新增资产调拨管理与报废管理等账务工作。调查发现,该财务人员将大量精力集中于物资部门、审计部门之间的业务对接上,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投入的精力比较有限,导致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不高。
医院执行的资产管理制度中,对固定资产要求每年最少盘点1次,因为医院资产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具有分散性,而医疗设备数量相对有限,设备名称和外观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盘点工作相对容易,这就很容易导致固定资产盘点时出现差错[10]。
根据已经了解到的医院固定资产盘点信息,很多医院并未按规定进行年度盘点,其中有部分医院集中在年底盘点,这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有固定资产盘点,工作量非常大[11]。医院的盘点人员很多是从其他科室、部门临时抽调的,实际上开展固定资产盘点工作不够深入,并没有真正了解固定资产使用情况。
例如,某医院实施固定资产盘点,最初采取年底集中盘点方式,将盘点工作交由财务人员负责。但调查发现财务人员不够了解医疗设备,经常在盘点时出现错误,甚至延误了正常工作,到最后更是敷衍。当医院认识到固定资产盘点存在的问题之后,连续2年聘请专业的会计师负责盘点,但事务所安排的盘点人员大部分为实习生,不了解医院科室所在位置、固定资产实际情况,盘点时出现漏盘、盘点信息出错的现象。尽管最后也会出具固定资产盘点报告,但报告并不能作为做账依据。直至最后,该医院选择增设资产管理员这一岗位,以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但经过实践发现,科室资产管理员负责盘点,抽查工作交给财务人员,一旦出现错误,导致资产损失,科室往往选择隐瞒或者推卸责任,甚至有个别科室没有意识到固定资产盘点的重要性,盘点结果反馈不及时。
总而言之,医院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不完善,会导致最终的盘点结果缺乏准确性,而且盘亏资产核实工作难度加大,会增加盘盈资产入账的难度,还会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面对盘亏工作的诸多问题,无法追究资产盘点、资产损毁赔偿责任,致使固定资产盘点管理工作浮于表面。
医院拥有的固定资产数量大,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加强信息化建设非常必要。但医院在此方面欠缺统筹管理意识,资产管理关系到诸多部门和科室,且采用的资产管理系统不同,财政管理采用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不同系统的数据无法实现互通、共享,出现了“信息孤岛”,降低了固定资产信息传输效率。各个系统中固定资产编号不同,很多时候需要人工完成,当中间环节增多,便会出现信息丢失、资产管理效率低等问题。
虽然大部分医院已经开始使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但仍然有个别医院在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固定资产条码与二维码缺失、固定资产信息化盘点不到位、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分析环节不能熟练使用信息化技术等。结合医院内部管理实际发现,管理人员更多来自临床医学专业,所以在工作中可能将重点集中在HIS、PACS等临床系统建设上,反而忽略了医院信息化建设,因此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便成为当前医院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医院的管理层必须从主观意识上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结合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制度,而且要明确违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惩罚措施,保证在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中有规可依,提升管理制度执行的有效性[12]。医院各个部门与科室工作岗位的划分,应确定所有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实现固定资产生命周期的全覆盖,而且不同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均要由相应的归口责任部门负责,以免出现固定资产管理内容重复或者覆盖重叠的现象。
医院的财务部门、专职资产管理科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责任部门,应做好资产管理引导工作,带领下游管理部门实现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具体包括设备科、临床科等。通过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发现所有潜在的风险,对于一些重大风险和关键风险,可以做好管理干预工作,在管理制度中细化固定资产风险管理规范守则和管理流程,尽可能规避资产管理风险。另外,管理人员应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在医院内部执行绩效管理和激励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管理表现优秀的科室或是工作人员给予奖励,如果管理不当,则要给予处罚,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得到深入落实。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应交由专业人员负责,监督各个管理流程,医院的临床科室建议安排一名兼职资产管理员,负责管理科室资产,如填写采购申请单、采集可行性论证的相关数据资料、领取使用与验收固定资产、获取医疗设备效益分析数据、固定资产日常盘点、填报调拨单与报废单[13]。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科室管理部门除了要关注医疗设备安装、保修等工作外,还要做好固定资产盘点、立项论证、效益分析、调拨、报废处置等工作。当医疗设备损坏后,应该由专业人士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决定维修或更换,以保证经济效益,而非一味采纳设备使用科室提出的意见。
例如,某医院在盘点固定资产时,发现一台价值310万元的腹腔镜系统损坏,经过分析之后,初步了解到维修该设备需要支付25万元左右的维修费用。设备使用科室担心花费过高,会对科室绩效产生影响,所以没有及时报修损坏设备,导致该设备闲置。数据显示,该医院2021年做腹腔镜手术的总人数超过3300人,住院收入超过8000万元,手术收入超过2600万元,一台腹腔镜创造的住院收入在400万元以上,手术收入超过130万元,所以对比可确定设备维修的经济效益大于闲置。
另外,医院财务科不仅负责固定资产账务处理工作,还要承担临床科室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如资产管理人员、资产管理工程师等,对其定期开展资产管理培训,了解医院现行的资产管理制度、管理办法。一方面可以增强财务人员的专业实力,另一方面可获取精准的数据,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决策。如此一来,使用端、管理端均安排专业管理人员监督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能够有效减少财务科在本职工作上的工作量,也能切实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
根据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对固定资产盘点的要求,必须每年开展一次固定资产盘点工作,而且在盘点过程中发现的隐患,应该马上向管理部门反馈,总结解决方法,及时上传盘点结果,由财务部门安排相应的账务处理,使固定资产能够真正做到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医院在盘点固定资产时,如果发现盘盈或是盘亏资产,必须及时总结原因,对固定资产使用者和管理者进行追责。盘点时如果发现闲置资产,建议在医院内部创建固定资产的共享设备库,所有科室均可以归纳闲置资源,统一存放在共享设备库,如果有需要,则可以自由使用,提升闲置设备使用率,也可以帮助各个科室在盘点中发现资产结构方面的问题。
例如,临床科室为了提高科室收入,选择优先购置检验检查设备,作为科室内部检验检查所用。然而考虑到医院整体,医技科室为全院提供服务,检验检查设备存放于医技科室的使用率往往高于存放于单一临床科室的使用率,而且能够实现医院收益最大化,这也避免了各个部门重复购置一些使用率不高的固定资产的问题。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最基础的便是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更高效率地追踪管理、盘点固定资产。通过固定资产信息管理平台,还可以实现固定资产所有使用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从固定资产购置开始到最后报废处理的各个流程,都可以通过数据库统一管理。
医院各个部门和科室作为固定资产的使用者,要赋予其不同的权限。例如,使用部门可以在系统中查询固定资产信息、使用状态,提出采购、调拨、报废申请;管理部门拥有医疗设备采购、验收、出入库与报修登记办理权限;财务部门主要负责财务入账、计提折旧、资产调拨等。如此便可以杜绝出现固定资产“信息孤岛”现象,提高固定资产信息传输的效率、精准性与公开性,实现固定资产数据共享,同时能够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智能化转型。
医院内部固定资产不仅直接体现出总体管理实力,还关系到医院各个部门和科室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本文分析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发现在实际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足,并结合医院实际,提出了固定资产管理优化建议,即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创建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平台,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及时发现医院闲置的固定资产,总体上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