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研究

2022-12-17 04:00冯永泰王丽铭刘玲琳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冯永泰 王丽铭 刘玲琳

(1.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 四川成都 610039)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作为西部重要经济区域的成渝地区,不仅赋予了新一轮发展全新优势,也提出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新使命。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对有着城乡统筹改革试验优势的成渝地区而言,不仅开启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也提出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任务。由此可见,新征程新使命内在地要求成渝地区系统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探讨成渝地区系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策略,系统地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研究的内容主要包含三大方面。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历史与使命。易淼[1]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成渝地区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强调成渝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范恒山[2]主要从空间结构演进规律、体现国家区域战略整体部署的一般性和成渝地区地位及职责的特殊性分析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价值,强调要把握高质量发展、一体联动、创新体系、率先探索、实质性增长等关键环节。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作的学理基础与推进机制。杨继瑞等[3]认为应当以良性竞合关系和基于合作之竞合博弈为底线,正视成渝合作与协同中有关责权利问题的“纠结”和“困惑”。秦鹏等[4]认为成渝经济圈全方位高标准协同发展需要经历拆除壁垒、畅通联系、形成联盟、区域认同、协同深化等五个演进阶段,充分发掘协同发展动力,尽量维持区域利益均衡。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与区域发展。熊兴等[5]基于实证分析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协调发展有助于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舒文[6]立足于遂宁市实际,就如何深入推进遂潼一体化、打造川渝毗邻地区发展先行区提出了建议。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研究中,关于乡村振兴的专题研究相对较少,目前主要有:陈光[7]认为乡村振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应有之义,并将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重新进行了定位;刘云中等[8]认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要着力建设成渝地区现代化高效特色农业带,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并将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形成全国示范;唐双福[9]提出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双城农业高质量发展;蒋开屏[10]提出构建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着重围绕绿色发展、供给侧升级、产业国际竞争力三条路径实施柑橘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党政协作机制、产业协作方式和区域一体化策略等方面,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研究尚欠系统和深入。特别是,对成渝地区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合作缺乏系统梳理,对乡村振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缺乏明确的定位,对如何通过产业协作为乡村振兴奠基的路径与产业协作全面带动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不足,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推进乡村振兴落实机制的研究尚未深入。

二、乡村振兴是成渝地区合作持续深化的重要内容

成渝地区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西部农业生产条件最优的、重要的粮食、生猪、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生产基地,以占全国耕地总面积6.7%的耕地养活了全国8.2%的人口[9]。同时,成都和重庆作为特大型城市,都集大城市与大农村于一体,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仍然突出。因此,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仍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事实上,成渝地区在合作中一直高度重视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合作,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合作不断持续深化。

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标志着重庆与四川的分治,成渝之间在产业布局、要素流动等领域的竞争也随之加剧。2001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成渝区位地理、经济产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性彰显了成渝合作的重要性。同年,两地签订《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建设内容关涉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

2004年,川渝签订《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和6个方面的具体协议。其中,《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的协议》部署了共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建立了川渝农村经济联席会议等制度,开通了鲜活农产品运输 “绿色通道”等。

2007年,重庆市和成都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市从各自实际出发,全面推进各领域的体制改革,以期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7年,川渝两地签订《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首次共同确定了“成渝经济区”的地理范围。2011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确定为成渝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并在其中单列出两节对“推进农村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等进行了专门规划。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加快培育成渝城市群。2015年,两地签订《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提出将成渝经济区打造成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先行示范区,将成渝城市群建设成为国内领先、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的新路子”成为成渝城市群新的使命。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承载空间是“成渝地区”,核心引擎是成渝“双城”,发展目标是建设“经济圈”。中央财经委决定使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概念,在建设半径范围上与成渝城市群规划范围大致吻合,且“经济圈“”的含义比“都市圈”更广泛、精准,更契合重庆仍然是大城市带大农村格局和四川部分地区城市化率不高的阶段性特征。[11]这显然不仅仅是着眼于城市与城市协同发展,还包括城市与乡村、乡村与乡村的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在主要原则“双核引领,区域联动”中明确提出“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同时将“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一章、将“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作为一节进行规划,体现了对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

通过梳理成渝地区不断深化合作的历程,不难发现成渝地区始终坚持从国家区域发展全局出发,以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等重大战略为支撑,全面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同时,随着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持续深入,乡村振兴的价值与地位愈发凸显,乡村振兴的核心议题,如现代农业发展、城乡均衡发展等也越发重要。

三、乡村振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基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中国经济第四级,与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相比较而言,成渝两个城市作为级核在能级上还有不足,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升级,迫切需要在经济总量、科技研发强度、高新技术产业、消费业态等方面迅速提升。但是,绝对不能因为农业在总产值的占比低、农业附加值总体水平低、农业企业利润率总体偏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益较低等原因而忽视农业农村在整个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必须看到,成渝地区与其他三大城市群相比较,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明显的短板,需要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高度重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才能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综合竞争力。

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目的。但是如果双核不能发挥引领作用,就不能使整个区域联动起来,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要通过以大带小、以城带乡来实现,从而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中小城市—特色小镇—村落”一体发展的格局。城市与乡村不能形成两极对立,否则会产生城市高速发展、乡村迅速萧条的现象。《规划纲要》将“双核引领,区域联动”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首要原则,并明确提出“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表明了鲜明的价值取向,肯定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地位。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12]成渝地区必须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出发,从推动农民共同富裕目标出发,既要藏粮于地,又要藏粮于技,将传统农业优势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大市场相衔接,全面推进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才能稳住农业基本盘,才能增添发展底气,才能让农民稳步共同富裕,这也是成渝地区建设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

2007年,成都和重庆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9年,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和重庆西部片区又被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渝地区一直致力于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成渝地区在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不仅是整个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构成了国家推进城乡融合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内容。

巴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和生活方式,也由此成为全国农家乐的重要发源地。农家乐是将巴蜀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农家风情、乡村休闲生活融为一体的一种文旅休闲活动。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探索川西林盘、巴渝村寨等特色乡村景观开发,依托特色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事活动等,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田园风光和文化旅游资源,将更有利于打造巴蜀韵味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与此同时,以广阔的乡村为依托,全面推进人文休闲、度假康养等产业,营造优美生态和优质生活,让乡村不仅仅吸纳原村民,更要让乡村成为城市的后花园,才能营造属于全体人民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可以说,乡村是成渝地区有机的组成部分,既是成渝地区的底色,更将成为亮色。乡村目前仍然是成渝地区发展短板,也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指向。同时,粮食安全、现代农业产业,不仅支撑着乡村发展,更是托底区域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等也是成渝地区发展的鲜明特色和重要支撑。因而,乡村振兴不仅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内在的目标和原则,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的基底。

四、深化产业协作是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新要求。原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指出:“要从农业内外、城乡两头共同发力,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做大做强高效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信息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为乡村的全面振兴奠定物质基础”。[13]成渝地区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区域,人多地少、小农户生产为主仍然是基本农情。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仍然是成渝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共同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成为成渝地区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成渝地区自然环境相似,文化底蕴相同,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方式等基本一致,粮油、生猪、蔬菜等主导产业和柑橘(含柠檬)、中药材、泡菜、调味品等优势产业也相近,为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20年5月,川渝共同签署《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在川渝毗邻地带、成渝中间区域和主要农产区构建“两基地(国家优质高产高效粮油保障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一示范区(国家都市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四产业带(全国绿色优质蔬菜产业带、长江上游柑橘(柠檬)产业带、全国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一中心(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一集群(川东北渝东北优质粮油果蔬健康养殖产业集群)”的目标。这充分展示了成渝地区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合作有着广阔的空间,能够极大地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建设,以有为政府为主导,以有效市场为基础,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打,以区域合作为支撑,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长江上游柑橘(柠檬)产业带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17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柑橘产地,同年川渝地区柑橘园面积在全国占比为20%,2018年川渝柑橘产值在全国占比为26%[10]。柑橘类水果包括橘、柑、橙、金柑、柚、枳、柠檬等。中国是世界柠檬第三大产地,潼南区和资阳市安岳县柠檬产量和市场份额加起来占全国的90%以上[14]。安岳柠檬起步早,产业规模大,销售和初加工体系较为完善,但是种植主体多为散户。潼南柠檬是后起之秀,种植主体多为公司、合作社,产品品质高、种类多,管理规范,但是在产量和出口市场份额方面存在不足。曾经的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让两地都蒙受了损失,阻滞了产业发展。成渝柠檬行业过去也有农民和企业自发的民间交流与合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给两地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不仅是《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规划了100万亩世界级柠檬产业集群,同时还有潼南区、大足区和资阳市积极共建“中国柠檬金三角”,使柠檬产业合作规格、深度和广度得到空前提升。这将使成渝地区在柠檬标准化生产及良种繁育、柠檬黄脉病等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构建、柠檬深加工、柠檬检验检测、交易集散中心建设、柠檬品牌和文化建设等领域扎实推进。区域合作和优势互补克服了传统小农户生产的弱点,携手将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规范,极大地提升了产业竞争优势。

进入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路不应该局限于惯常的种养殖业,要立足于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以发展乡村旅游业等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的高级化,实现农业农村的多维价值。成渝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传统优势,无论是乡村的自然风貌、农作物的采摘、农事的体验、乡村大地艺术、乡村节庆礼仪、乡村历史遗存等等,还是乡村舒适惬意的慢生活、相对较低的消费成本和近郊交通的便捷等,都让乡村旅游散发着独特魅力。成渝地区乡村旅游合作空间非常广阔,需要在资源整合和支撑条件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目前,资阳和大足之间乡村公共交通的开行将两地的旅游目的地直接相连,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成渝地区在乡村旅游线路的共同开发、民俗文化的共同发掘、传统工艺品的共同开发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协作。

无论是高效特色农业,还是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在给乡村带来产业、市场、人流、利润等的同时,必然带动乡村生态环境、乡风文明、基层治理等的变化。比如,“通过集体经济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有效消除小农经济小散弱差的弊端,还能整合资源、凝心聚力,统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村民集体致富、社区和谐发展的美好目标。”[15]因此,把产业协作发展作为龙头,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基础,还可以把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幸福美丽乡村、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和实现共同富裕等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五、强化规划落实是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乡村振兴更是需要历史的耐心。因此,要按照“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的总体要求,以协同规划为牵引,以有效实施为重点,使成渝地区协同推进乡村振兴走深走实走远。

目前,川渝两地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坚持顶层设计为先导,密集出台重大专项规划和先行区、示范区合作方案等,同时在营商环境、便捷生活、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司法合作等多领域强化政策协同。同时,川渝各级地方政府之间也积极签订各种合作协议,不断密切地方协作。可以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正处于规划出台和政策推进阶段,中心工作是战略对接和政策衔接。这充分彰显在区域发展中有为政府的重要作用,即通过规划和方案的制定,凝聚共识,搭建平台,统一行动,提供保障,提高协作能效。但是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尚有不足,国家乡村振兴局和农业农村部的统筹协调和指导都需要进一步强化。

规划蓝图需要落地成真,不仅需要热情,也不仅仅是任务要求,更需要科学谋划与有效实施的有机结合。一揽子规划需要下真功夫,需要“落细落小落实”,才能够见实效。因此,必须强化规划、方案、协议的“软法”地位,必须强调规划、方案、协议即便没有法律约束力也必须有实际的效力,让一张蓝图绘到底。特别是乡村振兴涉及面广、人多、事杂、时久,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绝对不能图一时兴起,绝对不能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放弃。要认识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间不可能只有合作,还会有竞争。因此,构建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违约惩戒机制迫在眉睫。

“在任何给定的发展水平,市场都是实现有效资源配置的根本机制,但同时政府需要在经济向更高水平的转变中发挥积极的、因势利导的作用。”[16]作出规划和落实好规划都离不开积极有为的政府,但同时决不能忽视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在规划落地的过程中,农民、合作社、企业、行业联盟等主体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要在大市场、大产业发展中激发内生动力,不断创生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小农户生产的协作与联合方式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传统农业的低商品化、非规模化、低投入和低附加值生产方式将彻底改变,乡村也将焕发新的魅力,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状态也将得到改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站位高,统揽性强,内容丰富,既注重系统整体性推进,又注重通过先行区示范区建设提供样板和经验。2022年6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先行区正式开工,包括重庆市大足区、潼南区和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安岳县的51个乡镇,共2670平方公里①,将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推进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等领域先行先试。不难看出,美丽巴蜀宜居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是紧密契合、融为一体的。同时,先行区的实践探索,需要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要通过样板示范作用带动全面发展。

六、结束语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新时代党中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成渝地区着力解决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契机。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尚处在聚势起步之态,从规划到落地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谋划,将双城经济圈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为一体协同推进,既正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推进之时,又恰合成渝地区集大城市与大农村一体之地,承城乡统筹先行经验和制度创新之势,必将探索出一条以极核联动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之路。

注释:

①数据来源:http://www.cq.gov.cn/zt/cydqscjjq/chscjjhjjq/202206/t20220623_10843213.html.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成渝客专提质达速接触网改造施工技术研究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断墙
成渝双城到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