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佳 韩忠岭
摘要:严肃音乐,顾名思义即严肃的、庄重的、郑重的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其传播方式以学院式的传承训练为主。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进入第三媒介时代,网络泛在化已成为主要趋势,互联网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实现古今交融,甚至还可以预测未来。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至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严肃音乐教育却停滞不前。文章依托新兴网络媒介的发展,以第三媒介时代为环境背景,通过整理大量文献研究资料的方法,分析当下沉浸式传播的传播效应,提出转变严肃音乐固有的教育传播模式,探究适应严肃音乐教育传播的新路径,旨在实现严肃音乐教育传播的科技感转型,促进严肃音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第三媒介时代;严肃音乐;音乐教育;沉浸式;沉浸式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J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0-0025-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新闻与传播学项目“新中国70年爱国主义歌曲国家精神塑造与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BXW010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将严肃音乐定义为“与娱乐消遣性质的轻音乐、通俗音乐或流行音乐相对应,泛指一切题材、内容严肃,艺术形式严谨,具有一定的认识、教育和审美意义的音乐”。由此可见,严肃音乐通常指较为庄重的、严谨的、由专业音乐家所创作的音乐形式。当下,流行音乐依靠网络传遍大街小巷,低质量、烂俗音乐层出不穷,严肃音乐在大众生活中的教育传播收效甚微,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严肃音乐的传播推广。
(一)第三媒介时代
关于媒介(media)的界定,得到学界研究者们认可的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其是一种传播方式,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广告等有形的物质媒介来实现,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手段;另一种说法是其属于一种技术,认为媒介处于无形的环境状态当中,是人与社会关系的体现;还有一种说法主张对媒介进行分类,以媒介所处的不同时代作为划分标准。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美国著名批判理论家马克·波斯特所著的《第二媒介时代》,其将媒介时代划分成两个时代,将互联网媒介出现前的大众媒介传播时代定义为“第一媒介时代”,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出现的时代定义为“第二媒介时代”,并指出“第一媒介时代”旨在以传播而构成的由一对多、自上而下的单向模式,而互联网媒介的出现打破了单向传播的壁垒,实现了以网络为主导,去中心化且注重双向传播的模式。通过时代划分媒介的方法得到了学界不少学者的肯定。
关于第三媒介时代,国内已有不少相关研究,其中由李沁、熊澄宇联合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沉浸传播与第三媒介时代》对第三媒介时代给出了清晰定义[1]。文章指出第三媒介时代的基础前提为泛在的网络支撑,由最初的大众传播手段进化发展为泛众传播,其最明显的传播特征即沉浸式传播。
人类社会文明伊始,媒介便已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手段而存在,它随着人类的发展而进步。
进入21世纪,其由大众传播的“第一媒介时代”发展到分众传播的“第二媒介时代”,进而到如今泛众传播的“第三媒介时代”。
(二)沉浸式传播
科技创新推动着“数字中国”的建设,电商、网络直播等新产业新业态涌现,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新产业的兴起。在社会发展如此之快的大环境下,传统的信息传播手段必然逐渐被淘汰,新的传播手段也必将诞生。在第三媒介时代背景下,沉浸式传播应运而生。
什么是沉浸式传播?沉浸一词于1975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其实沉浸式类似于冥思,人类生来便懂得思考,沉浸式贯穿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始终。
上述提及媒介是传递信息的中介,传递即传播,早期的沉浸式传播也是通过传播媒介实现的,如画作、雕塑、歌剧、电影等等,大多集中在音乐、戏剧、美术以及建筑等领域。它通过表演和展示等向人们传达艺术沉浸感,使人们感同身受,带领人们进入亦真亦假的精神世界。
沉浸式传播有什么特征?又将如何传播?“当相关传播技术高速发展且能够与其全面融合,传播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任何网络满足任何对象的任何需求时,就实现了沉浸传播,也显示出第三媒介时代的特征。”[1]由此可见,发挥沉浸式传播手段作用的基础与前提是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其是沉浸式传播的引擎,而沉浸式传播最显著的特征是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网络,面向任何对象传播,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所不能”[1]。
(三)沉浸式傳播的显性特征
1.泛众性:人为主体
沉浸式传播的显性特征之一即以人为主体,具有包含一切的泛众性。人是信息传播的制造者,信息传播又作用在人身上,沉浸式传播的主体是人类。“人是积极驾驭媒介的主人,不是在媒介中被发送出来,而是发号施令,创造媒介的内容。人,不仅作为媒介的积极驾驭者,更作为媒介主体,进入核心舞台。人是终极媒介状态,是真正的超媒介,也是未来生物媒介的主体。”[2]
当人本身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时,人与媒介物质便无本质区别,相关的界限也逐渐模糊,人、环境、媒介三者融为一体,达到精神与现实的统一。类似人们在欣赏歌剧时过于投入,将自身代入剧本角色达到忘我的沉浸状态,这时人作为一种媒介与现场环境相融,产生自身为角色,角色为自身的错觉。
2.开放性:无时不有
沉浸式传播的显性特征之二即可以在任何时间传播,具有无时不有的开放性。前文提到沉浸式传播的基础是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而虚拟技术(VR)、“互联网+”、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出现也为“无时不有”提供了便利,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回溯过去,展望未来。
以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上新了·故宫》等为例,二者借助技术手段还原历史情境,带领观众回到过去;再如人们在观看3D电影时佩戴的3D眼镜,其也是一种媒介,能让观众领略立体的视觉感受,使电影画面立体地出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进入沉浸状态。
3.环境性:无处不在
沉浸式传播的显性特征之三即可以在任何地点传播,具有无处不在的环境性。与特征二同理,沉浸式传播的实现要借助网络技术手段,融合人类所处的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不仅实现了无时不有,也实现了无处不在。正如李沁所叙述的那样,“从沉浸传播的空间上来说,环境即媒介,媒介也即环境。正是由于媒介和人都被泛在网络全部连接到一起,共同组成空间环境,如沉浸所关注的高度智能化的城市等大小环境,从而使得包括‘智慧地球这样的大环境,其本身也就成了媒介”。
4.建设性:无所不能
沉浸式传播的显著特征之四即可以在任何网络上传播,具有无所不能的建设性。当今社会,网络传播占据主导地位,掌握“云端”数据便能掌控一切事物,这里的“一切事物”涉及人们日常的工作、娱乐、生活等方方面面。当下的网络主播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最普通不过的吃饭通过技术手段加以修饰,再通过云端上传到网络便摇身一变成为“吃播”,且研究表明这已经成为一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手段,相同性质的还有反映日常生活的Volg等等。
廖乃雄先生的文章《音乐教育的种类及其性能(一)》从音乐教育的本质出发,对音乐教育进行了十分清晰严谨的划分,“音乐教育按其性质和接受的对象分为:专业和业余的音乐教育、儿童与成人的音乐教育、学校与非学校的音乐教育、系统性和娱乐性的音乐教育等”[3]。按廖先生所述,根据接受对象而言,音乐教育从严格意义上讲即为国民音乐教育,就其性质而言即为专业的音乐教育和通俗性的音乐教育。国民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宽泛的概念,存在阶段性的特征。
自进入新时期以来,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我国国民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加之国家近年来重视国民音乐素养培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予以扶持。对于音乐,人们从单纯欣赏音乐逐渐转变为鉴赏音乐,音乐教学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但人们对于流行音乐的接受程度更高,对严肃音乐了解得不多。
目前高校是人们学习专业音乐知识的主阵地,逐渐形成“学院的”与“民间的”两极分化。专业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性,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音乐文化修养,这也限制了专业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时代的发展让大众产生了更多的音乐需求,但发展得更快、传播得更广的依旧是通俗音乐。
尽管上文提到我国的国民音乐素质教育成效初显,但目前依旧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个区域的音乐教育发展情况依旧不平衡,人们对于专业音乐教育的认识不深刻。
(一)走出专业院校及音乐厅,面向大众
严肃音乐教育发展受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是本质上,由于严肃音乐严肃、庄重、宏大,与如今人们崇尚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的观念背道而驰,因此国民对于严肃音乐望而却步。
二是在聆听与观赏的具体条件上,严肃音乐通常采用民族美声唱法与咏叹调,或是大型的合唱、歌剧、管弦乐等表现方式,需要交响乐团伴奏,一般只会出现在音乐厅或是专业院校举办的音乐会上,普通群众只有去音乐厅才能欣赏严肃音乐。
在通俗音乐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主动购票去音乐厅欣赏严肃音乐的人寥寥无几,其中大多数是从事专业音乐工作或有较高音乐素质的人。
严肃音乐必须走出音乐厅,走出专业院校,打破固有的传播模式。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手段空前发展,VR、AI等技术逐渐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将严肃音乐纳入工会团、少年宫、文化宫、音乐博物馆、群艺馆、老年学院等场所,采用VR、AI等沉浸式技术搭建专门的严肃音乐空间,使人们充分感受沉浸感,领略严肃音乐的魅力,分析严肃音乐的深层次内涵,提升国民的音乐素质,培养大众对于严肃音乐的兴趣。
(二)打造严肃音乐教育平台,构建品牌效应
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推动科技革命的到来,科技创新产业驱动成为主流,在“快”的背景下涌现了大批新兴媒介,人们手机不离手已经成为常态,各种APP让人们的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优质的电影、电视、音乐等在上述APP的传播能明显扩大传播范围,增强影响力。
那么,严肃音乐为何不能顺应流行音乐的传播趋势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呢?具体可以学习各大平台的传播经验,打造专属的音乐传播平台,其中以严肃音乐为主导,借助严肃音乐的精神性与其创作背景、创作过程等来吸引眼球,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严肃音乐、认识严肃音乐、学习严肃音乐。再以此为基础搭建教育平台,以国内外各个时期的音乐家为导向,传播基础性的音乐知识,包括简单的乐理、创作手法等等,产生良好的传播效应,构成严肃音乐教育传播链,促进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
(三)利用媒介技术,革新“专业”理念
改编一词有两种含义,一种为在不破坏音乐原有的和声织体、曲式结构以及风格特点的基础上重新进行配器改编,比如19世纪钢琴家李斯特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改编为钢琴曲等;另一种即改变原有音乐的和声织体、曲式结构以及风格特点,不断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根据流行音乐朗朗上口的特点加以传播。
流行音乐的迅猛发展证明其的确存在一定优势,可汲取其发展优势促进严肃音乐的传播。而如今运用得比较多的音乐制作以及改编软件有FL Studio、Cubase、Sibelius、Logic等,利用這些技术媒介可以严肃音乐为基础,借鉴流行音乐的创作手法改编复刻严肃音乐,创作出和当下音乐发展趋势相符的音乐,实现专业与非专业音乐的交融,革新专业音乐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印象。时代在不断发展,每个时期所流行的音乐都有自身的特点。严肃音乐已存在百年,可将严肃音乐看作孕育新生命的大地,而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流行音乐类似于依托大地生长的绿植,绿植总会变化更迭,但大地却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随着第三媒介时代的到来,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改变。严肃音乐的教育教学需要打破固有的壁垒,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同时还要将严肃音乐教育潜移默化地注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们逐渐将其视作必然需求,以人为主体的新型传播形式——沉浸式传播能为此提供较大助力。第三媒介时代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新型的传播方法对于音乐教育教学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用恰当的方式扩大严肃音乐的传播范围可以使严肃音乐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对象,能够促进其实现科技化、数字化、交互化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李沁,熊澄宇.沉浸传播与“第三媒介时代”[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0(2):34-43,126-127.
[2] 李沁.沉浸传播的形态特征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2):116-119.
[3] 廖乃雄.音乐教育的种类及其性能(一)[J].中国音乐教育,2014(8):4-7.
作者简介 曾文佳,音乐与舞蹈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 韩忠岭,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传播理论、音乐教育学、音乐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