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雪,张振中,赵建兰,李艺丹,曹 静,茅 卉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河南省肿瘤医院妇瘤科,郑州 450003)
妇科恶性肿瘤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有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及宫颈癌,近年来我国的发病率逐年提升[1]。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延缓患者恢复进度,甚至威胁生命安全[2]。无缝隙护理指在治疗过程开展时间上、空间上的全方位护理,提前有计划地针对各项有利或有害于疾病预后的细节(如心理、饮食、作息因素等),制定干预方案,以保障疾病有序恢复为目标,是明确而有目的的个性化护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多,各种需求繁杂,无缝隙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开展护理服务,使整个康复过程更科学和系统[3]。本研究通过分析86例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的护理资料,对其护理方法及经验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做好围术期的各项基础护理措施,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告知其手术方式、主治医师的专业水平,缓解其心理压力。术后取合适体位,将下肢抬高30°,指导患者术后6 h在床上活动,次日下床活动,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把握活动次数及时间,不做严格要求。观察组:将无缝隙护理融入常规临床护理中,选取病区具有5 a以上护理经验的护士组成无缝隙护理小组。成员共5人,护士长任小组组长,归纳整理河南省肿瘤医院原有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回顾并梳理已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查找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薄弱环节。小组成员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保证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准,制定不同应用范围的护理措施,并建立预防深静脉血栓无缝隙管理系统,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术前护理:①入院风险评估:了解患者病历资料及基础病史,将肥胖、50岁以上、高血压史、高血脂史等人群列入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询问其有无家族遗传或血栓病史,了解其血压及凝血功能情况,给予其物理及药物抗凝指导。注意其水电解质情况,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防止血液高凝。②加强术前健康知识教育:多巡视,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提高其警惕性及重视程度,告知其具体手术方案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指导患者尽早进行深呼吸及咳嗽锻炼。③心理护理:患者术前心情忐忑不安,对手术的恐惧感及对术后的恢复情况较为担心,护理人员需要积极疏导其负面情绪,调整其心态,缓解其压力,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2)术中预防护理:为避免穿刺时损伤血管壁,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导管护理,严格按照无菌要求置管及封管,做好留置针护理,注意导管局部保温,适当使用升温毯,缓解患者不适感,提升舒适度。使用弹力袜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3)术后护理:待患者回病房麻醉清醒后,指导其进行深呼吸活动,每12 h一次。定时按摩患者腓肠肌,采用空气压力仪,从踝关节到大腿序贯加压,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预防血液聚集,形成血栓。同时,术后引导患者正确进行下肢活动,护理人员协助其进行被动运动,每次5 min,每小时3次,按照以下步骤完成运动:①双手握住患者脚尖,环转患者足背、足跖及足踝。②手掌沿小腿从下至上,按摩并轻提小腿肌肉。③取侧卧屈膝位,按摩患者股二头肌。患者术后4~6 h,下肢可自由活动后,护士指导其主动运动,每次5 min,每小时3次,按照以下步骤完成运动:自行环转足背、足跖及足踝等关节。进行膝关节屈伸运动,睡眠状态或不运动时将下肢抬高30°,防止膝下垫枕过度屈髋,鼓励患者术后1 d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蠕动,提升生理功能。
1.2.2 观察指标 ①护理满意度评分,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患者的满意度,均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开展,指导其完成调查内容,满分100分,其中≥90分为非常满意,75~89分为基本满意,60~74分为一般,≤59分为不满意。②于术后2周检测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 10~14 s)、凝血酶时间(TT 10~21 s)、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 22~38 s)及纤维蛋白原(FIB 2~4 g·L-1)定量等,使用凝血检测仪测量。③2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2.1 2组患者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比较分)
2.2 2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得以改善,患者血液从高凝向低凝状态转变,且观察组的PT、TT、AP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FIB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恶性肿瘤细胞可激活血小板,使之产生大量的促凝物质,进而形成血栓。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7倍,也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4-6]。大部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年龄大,体质量高,血液呈高凝状态,且如实施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使得下肢静脉受损,更易导致血栓发生[7];术后切口疼痛导致患者害怕下床活动、下床活动时间晚,均会导致静脉血液流速减缓,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如无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极易形成血栓,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8-10]。因此,围术期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11]。深静脉血栓作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较大。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诊疗期间,护理干预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缝隙护理将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化为“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是将患者的需求作为护理向导,通过专业的护理服务,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均获得“无缝隙”的护理服务,保证护理工作的完整性及持续性[12],有利于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及时控制各项危险因素,减少不良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最终目的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确保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就医感受[13]。无缝隙护理的关键是克服护理工作中的“缝隙”,同时定期培训以保证护理人员技术过硬。无缝隙护理作为现代护理管理的新模式,其目的在于保证患者在治疗期间护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在对患者进行无缝隙护理干预时,护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各自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以及要求,明确职责及标准,确保可以有的放矢地完成护理工作。在传统的护理干预过程中,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不够规范,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仍较高。
本研究从围术期细节开始,术前以预防为主,将高危人群作为重点护理对象,给予适当的药物起到预防血栓发生的作用;术中加强导管护理,穿弹力袜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按摩患者腓肠肌,并采用空气压力仪,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同时注重加强肢体功能锻炼,以患者主动训练为主,护理人员定时监督及指导为辅,促使患者尽早开展下肢活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融入无缝隙护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以全面提高,术后患者血液从高凝状态转为低凝状态,且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显著下降。无缝隙护理管理实施之后,患者从入院、手术到出院各个阶段都有专人负责评估、制定护理措施以及质量监控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无缝隙护理管理也使患者及家属经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后了解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引起了家属的重视,进而有助于护理措施的实施。
综上所述,针对行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将无缝隙护理融入临床护理中可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以及并发症地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