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林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2022-12-16 08:10袁德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林学农科山区

袁德义,邹 锋,孙 华,李 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04)

2014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启动了卓越农林人才计划项目,其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马占强等,2022);2018年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孟军等,2022)。2019年《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提出“中国实现现代化,农业农村必须实现现代化”的宣言,开辟了中国高等农林教育的新纪元(吕杰,2019)。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这为新农科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伊力塔等,2021)。之后提出了以“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为主的一系列新农科的建设工作(王宏等,2022)。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美丽幸福中国建设国家战略大背景下,作为“新农科”的重要组成的林学学科也迈入了黄金发展的新时代(伊力塔等,2021)。“新农科”就是要面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以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为特色,以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和体系创新为抓手,为实现林业产业现代化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熊欢等,202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一所以林为特色的省属重点大学,1958年成立林学专业,2001年森林培育学科被评为“十五”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建立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批准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为湖南省国内“双一流”建设学科,2019年林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廖小平等,2020)。在新农科建设过程中,我校需要结合南方特色林业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单一型人才向林业复合型人才转变,为南方丘陵山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1 新农科背景下林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林业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的复合产业。发展林业产业,不仅可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和创业机会,而且可以促进山区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农村产业振兴和绿色经济发展。据统计2020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55万亿元人民币,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1600亿美元,带动超过1600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在世界林产品生产、消费、贸易中位居第一(熊欢等,2022)。教育部提出“新农科”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革涉农林学科,破除原有专业壁垒,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吕新等,2019)。创新高等林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融合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石(史明艳等,2020)。面对新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借助于新农科背景的价值优势来构建农林院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变传统以学科体系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林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科与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有效迎合企业实践发展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农林院校林学类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林学类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与持续发展能力。

2 新农科背景下林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林业人才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解决人才培养与现代林业产业、山区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把培养山区急需人才,服务绿色发展、精准扶贫战略作为根本任务。主动契合南方丘陵山区特色优势林业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和绿色发展的根本任务。

2.2 实践教学不能满足林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问题

实践教学在林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以往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滞后于生产。毕业生难以具备突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2.3 林业大学如何凸显林业人才培养特色问题

面向山区、服务三农是林业高校的职责和任务。解决“学林不爱林、学林不从事林”,培养效果与目标不一致的问题。着眼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拓展办学资源和渠道,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课堂设在山林间”,凸显人才培养特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2.4 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对口就业率低的问题

林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与科研融合为一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合为一体,技能培训与素质教育融合为一体,这既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对未来从事林业的信心。

3 新农科背景下林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措施

3.1 构建林业全产业链需求的跨学科专业教学知识体系

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和思想,主动适应南方山区乡村振兴和林业产发展的需求,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林业全产业链专业集群。凸显“林”字特色,以林业全产业链建设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将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产业资源合理配置,建立由课程体系、培养途径、管理运行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构成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在用材林、经济林高校培育与经营管理、智慧林业、林产品贮藏与加工、乡村旅游、林产品营销等方面凸显林业办学特色,构建林业生产技术创新、“林机+林艺”一体化、林产品加工与检测、乡村旅游与森林康养以及林产品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林业全产业链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群(图1)。培养面向山区、服务乡村振兴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致富、能创业”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林业人才。

图1 林业全产业链林学类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图

3.2 构建“四阶段”“五工程”的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

针对林业全产业链人才培养的知识和技能需求特点,通过“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生产实践+创业实践”,构建了四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图2);在培养方式上实施本科教育“五工程”。即让每位学生从二年级开始“选择一名导师,参加一个科研项目,参与一项实践活动,掌握一门技能,撰写一篇论文”。学生确认了一名指导老师,老师则负责该生的学业指导、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导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安排试验实习方案,促使导师因人而异、悉心施教成为可能;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实验以及教师的科研工作,以研促教,以教帮研,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图2 林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四阶段实践教学体系

3.3 建立校地企跨行业办学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聚焦南方山区林业全产业链和乡村振兴对复合应用型林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动手能力,积极与地方政府、国有林场、林科所、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将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在产业一线、山区一线、乡村振兴一线,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课堂设在山林间”。破解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障碍,选派教师长期进驻地方和企业挂职,帮助和解决林业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合,聘请在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实践和创新教育导师,并开设创新和创业讲座。实施“3+1”培养过程,学生前3年在校内进行实验实训,以单项技能及综合技能培训为主,最后1年在山区林场、企业实习,以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训为主,通过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校企共同对学生培训效果进行评价。2012年以来,与湖南、海南、贵州等85个地市160余个企业共建产学研育人平台。依托校企合作产学研育人平台,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20余个。深化“产教协同”模式,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进人才培养链与林业全产业链对接,有效解决学校单方面办学,学生不接地气的问题,探索面向未来的林业教育新模式或新路径。

4 新农科背景下林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4.1 万名林业应用型人才服务山区脱贫攻坚一线

林学专业毕业生奔赴山区林场和林业基层,70%以上的毕业生到南方林区工作,他们默默奉献,勤耕为民,成为绿色森林的守护神、精准扶贫的践行者。中南六省60%的林业局、林场、林区技术和管理干部均毕业于我校林学专业,万名林学类人才奔赴脱贫攻坚一线,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使贫困山区林农脱贫致富。在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我校邵奉公、刘祖治、李长征、宁德鲁等4位林学专业校友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4.2 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006年我校林学专业在湖南最低录取分数低于一本线45分,但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得到社会肯定。2013年实现林学一本线上录取,2016年最低分数线超一本线10分,2017年又超15分,2018年再超19分,而且实现第一志愿报考率达到95%以上。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获奖145项,其中一等奖以上的国家级奖15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24项,学生覆盖率达80%;学生发表论文69篇,其中SCI收录35篇;林学类专业就业对口率从2012届的31%增加至2021届的75.3%,高出全国农科平均水平(45.1%);2016-2021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3.7%和95.2%,就业质量分别为85.9%和85.7%。通过用人单位问卷调查,95.2%的用人单位认为林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吃苦、实践创新能力强。

4.3 成果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引起了国内知名媒体的多次报道,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我校林学师生致力于精准扶贫和山区致富进行了报道;中央1台新闻联播和中央13台新闻频道先后3次报道了我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先后刊载29篇学校文章报道我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程,《光明日报》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科教兴农的创举》;《人民网》《中国扶贫网》《中国新闻网-湖南》等国内外多家知名主流媒体报道了我校林学类专业学生深入南方山区推进精准扶贫和林业产业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吸引了国内农林院校实地考察交流,借鉴我校应用型林业人才培养经验,示范效果显著。成果“面向南方山区林学类人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2022年湖南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

综上所述,中国生态文明迈入新时代,美丽中国是新时代林业的宏伟蓝图,林业是建设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生态安全的主要支柱(熊欢等,2022)。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森林在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与作用。新时代林业迎来新机遇,赋予了我国高等林业教育新使命(伊力塔等,2021)。因此,深化“三农”情怀,构建“创新型”涉林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全面提升林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满足“新农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

猜你喜欢
林学农科山区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林木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大学林学专业为例
《山区修梯田》
山区
如何构建高效的职业院校林学教学课堂
地方民族院校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