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芳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开放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题博物馆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专题博物馆参观、学习、游览,而讲解工作架起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桥梁,也是二者联系的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讲解工作水平要从强化讲解员职业核心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讲解”和培育多元化的讲解员等方面入手,实现讲解工作实用性、生动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每个专题博物馆因情况各不相同,对讲解工作的要求也有所差别。在部队服役期间,笔者曾经参与单位军史馆的筹建和讲解员选拔、培训、考核工作,为各级首长和兄弟部队来访时提供讲解服务。转业后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负责社教开放工作,在认真学习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阅了一些相关理论文集,也对博物馆原有的讲解稿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编写。在这里,谨对专题博物馆如何开展讲解工作谈一点心得体会。
讲解,就是对特定的文献资料或实物材料进行系统、完整的甄别、了解、比较、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得到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并经过一定的方式方法,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一门综合艺术。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实际上就是以博物馆的展出陈列品为基础,由讲解员对讲解词进行提炼和选择,进而运用语言艺术、讲解技能以及充沛的感情,向参观者有针对性地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向参观者揭示某类文化或自然资源的意义,强化受众对历史遗存或自然奇观的了解与鉴赏,使他们在获取所需信息的同时为博物馆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博物馆有三大功能:收藏、研究和社会教育。讲解工作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个环节,也是与观众沟通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讲解,可以满足不同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观众的需要,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和信息,还可以在交流互动中获取对博物馆的建议和批评,使其成为我们改进工作的参考,进而助力博物馆更好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可以说,讲解工作的开展情况是衡量一家博物馆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图1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讲解员正在为观众讲解(作者拍摄)
如果从内容角度对博物馆做一个分类,基本可划分为综合性博物馆和专题性博物馆两类。而专题博物馆,即指利用表达特定或单一主题的藏品,围绕该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等业务活动,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博物馆。相对于综合博物馆,专题博物馆更加侧重于专业性,对博物馆和陈列品的专业化要求更高,覆盖的地域、领域、行业往往也更加广泛,馆舍特色更加鲜明。由于专题博物馆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在博物馆事业总体格局和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专题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博物馆热”正悄然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新时尚。
一般认为,博物馆最初是用来收藏具有特殊价值或某种纪念意义的物品的场所,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建造了一座专门收藏奇珍异宝的缪斯神庙。这座神庙目前被学界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博物馆一词,也正是由希腊文的“缪斯”音译而来。专题博物馆则是一种扩展和延伸,是工作人员对某一类别和专业的遗存进行相对全面的收藏、研究和展示。通过对收集起来的藏品进行整理、分类、挑拣、陈列,使专题博物馆在发挥保管功能的同时,让参观者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了解这一类别,提高大众对这类文化、专业和展品的理解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扩大这一专题的社会影响力。
实用性。讲解是观众参观博物馆最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因此要把实用性放在首位。特别是专题博物馆,其展品往往专业性很强,观众可能对这个领域所知不多。实践中,有的讲解员词句浮夸华丽,语言深奥晦涩,存在咬文嚼字的情况,这对讲解工作的开展弊大于利。在讲解中一定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贴近主题、直观明了,尽可能以简洁直观的方式为观众提供所需信息和知识。
生动性。语言表达是讲解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项工作不仅包括对展品的介绍,更重要的是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要用语言魅力吸引参观者驻足。由于专题博物馆中的陈列内容以特定或单一主题的藏品为主,普通观众自行游览未必能正确领会历史和展品的内涵,参观时间一久,很容易感觉到枯燥乏味,甚至对参观丧失兴趣。因此,专题博物馆在开展讲解工作时,更要做到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感情充沛。要将晦涩难懂的说明牌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讲解词,以便于观众理解,并促进观众产生参与感和对博物馆的认同感。
灵活性。针对专题博物馆的讲解工作,一定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个好的讲解员应当做到每次讲解都不是完全一样的,要视情形灵活调整。有的观众对主题不太了解,就要从基本的内容开始介绍;有的观众见识颇多,有自己的理解,那就要重视他们的个人见解与评论。在前期准备工作中,讲解员要把握讲解词的重点,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一样的对策,做到有所取舍、详略得当。
职业核心能力是适用于某种职业、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对于博物馆讲解员这个群体来说,“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与人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正是“核心能力”所在。
博物馆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也是某一段人类历史文化独一无二的载体,它不只是保存、研究、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人们通过这些展品与历史对话的媒介,是人们感受文明源远流长,追溯文化起源流传,引发深入思考、合理想象、希冀憧憬的精神空间。可以说,博物馆叙述着过去也展示着现在,同时还预示着未来。而怎样才能让历史与现实产生碰撞?怎样才能把文物与观众有机结合?无疑是讲解工作。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手段也广泛应用到讲解中,使文化传播和教育实施焕然一新。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与人工讲解相比,这些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很容易陷入“机械化”,产生缺乏“互动性”的遗憾,因此,无论技术手段如何先进,讲解员与观众之间“面对面”、声情并茂的交流,“目与目”碰触的信息反馈,肢体语言传递的“心有灵犀”的默契和奇妙是不可替代的。讲解员既是博物馆的“窗口”,又是博物馆的“咽喉”,他们通过知识性的讲解和综合性的语言艺术,承担起引导观众参观鉴赏、处理馆内突发事件、协调人际关系、科学教育普及的职责。因此,一家博物馆讲解员职业核心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观众的主观感受和博物馆的对外形象。要培养和提升这种能力,离不开讲解员个人的努力和博物馆及社会层面的关注。
个人方面。讲解员必须先拥有“一桶水”甚至更多,才能在观众需要“一碗水”时游刃有余。身处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各类信息和知识呈几何倍数增长,要想在讲解过程中做到答疑解惑游刃有余,就必须全面而广泛地深化和拓展既有知识体系,既要对专题博物馆的专一学科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又要给陈列品涉及的若干相关学科构建起脉络和桥梁。所以,讲解员从思想上一定要走出“传话筒”的误区,要重视自己职业核心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升自身的知识化、理论化、艺术化水平;在行动上积极参与各种培训活动,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吸收他人先进的工作理念,弥补自身的欠缺和不足;要认真对待每一场讲解,用“爱心”作为出发点,把“责任心”化为桥梁,以“细心”为突破点,真正树立观众至上的观念,在讲解员岗位上实现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博物馆和社会方面。很多人认为讲解员是吃“青春饭”,其中不乏博物馆领域的管理者和专家,对此,应该转变观念,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研究如何提高讲解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结合目前正在推进的事业单位改革,思考怎样逐步建立合理可行的相关制度,如何激发讲解员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从博物馆业务工作的长期发展考虑,要引导讲解员参与展厅陈列的初始设计、内容设计及具体布展,同时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投身博物馆学的研究工作,明确讲解工作也是业务工作,社教开放部门也是博物馆的业务部门之一,要为讲解员做好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规划,树立“终身制”意识。
在讲解工作中,占有极重要地位、具有极大能动性的个体是讲解员。来博物馆参观的大众,年龄、学历、职业、需求、喜好各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对象,调整讲解的方式、重心和策略便显得极其重要。充分展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就是“特色讲解”。如面对少年儿童,可降低难度,采取联系生活实际、讲小故事等形式进行讲解;面对成年人,则要尽量把陈列品的内涵讲透,用介绍、叙述、设问、对比等形式进行讲解;而对于老年观众,因为他们知识储备量相对丰富,讲解期间要重视他们的见解与评论。当观众人数比较多时,对于提问要简单回答;而人数较少时,可以通过互动交流使气氛轻松愉快。但特色讲解必须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上,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点。首先,内容正确、清楚。专题博物馆的专业性较强,正确、清楚的讲解是确保信息和知识正面传播的根本条件。要把抽象模糊的专业知识变成具体清楚的参观印象,就要抓好两种准备工作——经常性准备和日常性准备。经常性准备包括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对博物馆展陈和讲解词的熟练程度、观众询问时的知识储备以及礼节礼貌、个人修养等,一般要求对讲解员要进行定期考核,要求其熟悉陈列大纲、陈列品、图板,熟悉各个展板的特点、由来、传说、典故;日常性准备就是对博物馆服务项目运行、基本设施维护、讲解器材管理、讲解任务的理解领受、行为着装标准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其次,逻辑主次分明。博物馆的每一个展厅和每一处展陈细节的设计,都是经过各方专家反复推敲后呈现出来的。从馆藏藏品中选出的展品,也一定是科研性、审美性兼备的特色精品。要想让观众在短时间内既对展览有整体了解,又对重要展品印象深刻,就需要讲解员把握整体脉络,既对展陈进行全面概述,勾勒整体轮廓,又在重要展品上着重介绍,描绘局部色彩,将博物馆变成一副生动、和谐、精彩的画卷展现于观众面前。最后,把握开头和结尾。我们常说“重在开头、妙在结尾”。所谓“重在开头”,就是讲解员在刚接触到观众那一刻的处理方法,要充满信心、开口稍慢,等待观众集中精力。开场白应根据不同对象、因地制宜地灵活展开,可以短小精悍,也可以风趣活泼,还可以根据情况随机应变,使“开头”生动而引人注目;而“妙在结尾”是指讲解进入尾声那一刻的处理方法,既要干净利索,又要饶有趣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须做到三个“不可”:寒暄不可少、热情不可减、总结不可忘。
目前,博物馆讲解员一般分为专职讲解员和志愿者讲解员。专题博物馆相对于综合博物馆来说,专职讲解员往往人数更少,面对与日俱增的参观人数和艰巨的接待任务,很多专题博物馆“捉襟见肘”,其专职讲解员无法满足讲解工作的需求,所以要高效、科学、系统地培育志愿者,让他们尽快走上讲解岗位,成为专职讲解员队伍的有力补充。可以吸纳从文博系统退休的老专家来做志愿者,请他们对现有的讲解员进行专业培训,也可以与社教开放部门进行合作,使其帮助编写讲解词,还可以请高校、研究院所等具有一定学术基础的参观者进行更专业的讲解,实现一举多得;与大中专院校和研究院所建立共建关系,吸收在校学生来博物馆从事讲解志愿服务也是一项有益的探索,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统一培训后组织讲解员比赛,同时选派成绩优异者代表博物馆参加各级组织的宣讲活动,这样既能提高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博物馆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此外,很多博物馆开展了针对中小学生的“小小志愿者”活动,培训涉及知识类科普和展陈的介绍,与专业讲解员的培训内容基本一致,培训结束后记录志愿服务工时。这些多元化的主体,灵活多样又针对性强,给博物馆社教开放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
图2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正在开展志愿者讲解员培训(作者拍摄)
讲解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传播普及科学知识,但其涵盖的知识领域非常广,主体、内容、形式灵活多样,所以对讲解员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通过社会、博物馆、讲解员等不同主体的不懈努力,相信这项工作会越来越被重视,也会有更多优秀讲解员走向公众,为科普教育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