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琳
(江苏省射阳县中医院,江苏 盐城 224300)
消化性溃疡在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占比较高,发病率达到了5%~10%,且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其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1]。临床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心理状态、饮食习惯等因素和消化性溃疡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反酸、烧心、恶心呕吐、嗳气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较大影响,若不及时就医治疗,则随着病情的发展,容易并发出血,出现柏油样便、呕血、外周循环衰竭等症状,容易引起患者大出血或休克,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2]。临床除了对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以外,往往需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此对临床干预的效果进一步巩固,并促进患者预后改善[3]。为此,本文选取江苏省射阳县中医院54例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本研究以江苏省射阳县中医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期饮食护理在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护理中的效果,报告如下。
选取盐城市射阳县中医院的54例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护理期间实施分期饮食护理)与对照组(27例,护理期间未实施分期饮食护理)。观察组中,男14例,女13例,平均年龄(50.4±12.3)岁,对照组中,男13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8±12.5)岁。两组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故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①经胃镜等临床检查诊断确诊为消化性溃疡;②均合并了胃部出血。排除标准:①患者除了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还合并有其他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②患者无法与临床人员顺畅的沟通;③神经系统疾病者;④合并了恶性肿瘤者。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在确保营养供给的基础上,尽可能让患者进食(半)流质食物,严禁辛辣或刺激食物的摄入。同时通过宣传手册、多媒体播放、集中讲解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发生、治疗、并发症、预后等的了解和认知,以提升患者的配合度和依从性;此外,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表征,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观察组接受分期饮食护理干预,分为6个阶段:第1阶段(禁食期)。即在此阶段患者不可进食任何食物。第2阶段(消化性溃疡Ⅰ期)。为患者提供易吸收且营养丰富的流质食物,比如莲藕粉和牛奶等;第3阶段(消化性溃疡Ⅱ期)。在第1阶段的基础上增加米粉、面粉和糕点制品;第4阶段(消化性溃疡Ⅲ期),这一阶段的患者其出血症状通常已经消除,因此能够适量摄入半流质食物,需要注意所选食物类型应以容易消化的类型为主,维持时间大约为15 d;第5阶段(止血后的恢复期)。该阶段的病人恢复状况更加良好,食物类型依然为半流质食物,并遵循少渣、无刺激为原则,维持时间大约为15 d;第6阶段(膳食期)。该阶段的患者处于恢复期,患者经无刺激性、营养丰富、易消化的软食,逐步过渡至普通正常饮食的阶段。在分期饮食阶段,护理人员还应针对性给予心理干预:在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积极加强沟通交流,不仅针对患者本人,同时针对病人的家属普及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相关知识,缓解患者出于对疾病的缺乏了解而产生的焦虑、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充分考虑到一些患者不善于表达自身的情绪,容易将不良情绪压抑在心理,从而影响到病情的恢复,对于这部分病人,护理人员需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引导患者倾诉,对于部分善于表达的患者,护理人员则要保持耐心的态度倾听,从而获得病人对临床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促进病人不良情绪改善,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患者情绪稳定后,给予生活护理干预:告知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于病情的不利影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改善病情的重要性;强调胃部保暖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减少反复性。之后再辅以运动锻炼干预:根据患者的病情,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相应的运动锻炼计划,比如散步和打太极拳等,通常于餐后半小时进行,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合理的调整,注意对患者开展的运动锻炼应遵循患者耐受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对锻炼的强度逐步的增强。最后开展并发症预防干预:将消化性溃疡的发病规律及预防措施告知患者,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把控刺激、粗糙、硬冷等食物的摄入,严禁肾上腺皮质、非类固醇抗炎药、水杨酸盐等药物的使用。
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生活质量、停止出血时间以及复发率。①临床效果评判标准[4]:患者的溃疡完全愈合,无溃疡出血现象,各项临床指标复常,视为治愈;患者的溃疡基本愈合,少有溃疡出血现象,各项临床指标趋于正常,视为显效;患者的溃疡面积有所减少,溃疡出血现象有所好转,各项临床指标有所改善,视为有效;患者的溃疡面积未明显减少或加重,溃疡出血现象无明显好转或加重,各项临床指标无明显改善,视为无效。②生活质量评判标准[5]:采取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进行评判,主要分为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以及角色功能,4方面,各方面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佳。③统计两组患者的停止出血时间以及半年后的复发率。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组间比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92.59%)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0.3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n(%)]
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比较( ,分)
社会功能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角色功能饮食干预前 饮食干预后 饮食干预前 饮食干预后 饮食干预前 饮食干预后 饮食干预前 饮食干预后观察组 27 47.23±10.57 76.35±13.16 50.17±12.44 75.33±16.57 52.49±13.27 77.86±17.89 46.21±12.25 80.15±20.24对照组 27 48.10±10.82 61.34±11.25 49.88±12.12 63.45±14.16 51.88±12.96 64.33±14.87 47.03±12.34 67.71±16.35 t - 0.299 4.505 0.087 2.832 0.171 3.022 0.245 2.484 P - 0.766 0.002 0.931 0.007 0.865 0.004 0.807 0.016组别 例数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停止出血时间明显更短,统计学结果提示呈显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半年后的复发率为3.70%,对照组患者半年后的复发率为22.22%,统计学结果提示呈显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停止出血时间以及半年后的复发率比较
胃肠道作为人类重要的消化器官,长时间经食物、药物刺激,容易损害胃黏膜,而诱发胃溃疡,而消化道出血则是消化道溃疡的常见并发症[6]。临床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发病机制为:溃疡持续作用在消化道的周围血管,而造成出血。消化性溃疡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合并出血后的病情就变得急骤、危害性极大,若不及时接受救治,则可能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7]。
临床实践证实,在常规的临床救治的基础上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能够促进临床采取的各项治疗措施更加规范有序的进行,从而更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8]。相比于常规护理,分期饮食护理干预更像是为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量身定做的一种护理方案,不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护理措施,还综合了健康知识宣教、心理干预、生活干预、康复锻炼、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等护理措施,对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实施全方位、科学化的护理干预,确保患者的合理饮食,最大程度减少食物对病情的延误,同时配合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应对和解决患者的不良心理,能够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并促使其保持平稳的心态接受临床治疗,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临床治疗的顺利实施,还可以缓解各项治疗措施引发的应激反应,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9]。通过生活干预,纠正了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嗜好,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更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再辅以康复锻炼,能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加快患者的康复[10]。最后给予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能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减少粗糙食品或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降低误食食物对身体的危害,尽快止血,缩短患者的出血时间,使得患者的病情康复效率更高、恢复时间更短,并有效的促进了病人的预后改善,复发率得以降低[11]。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92.59%)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0.37%),统计学结果提示呈显性差异(P<0.05),表明分期饮食护理干预可切实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统计学结果提示呈显性差异(P<0.05),证实了分期饮食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观察组患者的停止出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统计学结果提示呈显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半年后的复发率为3.70%,对照组患者半年后的复发率为22.22%,统计学结果提示呈显性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实施分期饮食护理对促进患者疗效提升、生活质量改善以及预后具有良好的效果,可缩短出血时间,及时止血,提高痊愈率,还有助于患者生活品质的提升,减少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