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雯,陈璇,谢东宇,席彪,欧阳俊,史亚祥*
(1.南京中医药大学镇江附属医院 脾胃病科,江苏 镇江 212003;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科技城医院 中医科,江苏 苏州 21515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 blebowel syndrome,IBS)属于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据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的IBS发病率在0.8%~6.7%。该疾病虽然不是一种十分凶险的疾病,但却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对该疾病进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1-2]。但是目前临床对于IBS的发病机制尚且没有明确的研究定论,且由于IBS具有易反复发作的临床特征,使得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较为棘手。目前并没有研制出一种有效的、根治性疗法,常规的西药治疗,虽然可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作用比较单一,且存在较大的副作用风险,导致其临床疗效受限。因此,临床一直以来都在探讨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IBS治疗方式,以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的基础上,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指出,中医治疗IBS有较大的优势,当前中医在该疾病的治疗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且获得了临床的一致认可。中医认为IBS的病机在于肝郁脾虚,以调肝理脾为基本大法治疗本病,疗效突出[3-4]。本文就主要对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IBS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其为提升IBS的治疗水平提供参考。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疗肝郁脾虚型IBS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国内的研究中,有运用柴胡疏肝散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IBS的报道,该疗法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治疗后,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有明显的减轻,可起到身心同治的效果[5]。还有研究表明,使用痛泻要方合桂枝汤加减对肝郁脾虚型IBS患者进行治疗,其疗效、中医症候疗效方面,均要明显优于西药治疗[6]。还有学者以痛泻要方为基础,联合云母石对泄泻型肝郁脾虚型IBS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国内学者通过对安肠汤(组方:柴胡24 g、香附12 g、陈皮10 g、白术12 g、防风10 g、芍药12 g、枳壳10 g、川芎12 g、炙甘草6 g)在肝郁脾虚型IB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表明,安肠汤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单纯应用痛泻要方或柴胡疏肝散。国内众多医家在对肝郁脾虚型IBS进行治疗时,均多以痛泻要方为基础进行加减,以获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何锦轶等人[7]收治60例患者,30例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进行治疗,30例口服匹维溴铵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优于口服匹维溴铵的疗效。还有学者应用当归芍药散对肝郁脾虚型IBS患者进行治疗,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且随访评估疗效稳定持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当前中医复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IBS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可发现,在肝郁脾虚型IBS的治疗中,痛泻要方被广泛应用,芍药甘草汤合四君子汤、逍遥散等方在临床辩证应用较多[8]。总体来说,运用中药复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IBS,能够获得显著的疗效,能够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基础上,有效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减少复发率,从而间接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针灸治疗包括针刺、灸法及针灸联合治疗。国内学者通过应用针刺疗法对32例肝郁脾虚型IBS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其疗效要明显优于应用匹维溴铵治疗的患者。还有研究,采取针刺疗法,在肝俞、天枢、脾俞、足三里、胃俞行补法,在中脘穴以苍龟探穴法。患者采取以上疗法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取得了良好疗效。灸法在肝郁脾虚型IBS的治疗中也有良好的应用,且灸法的种类较多,治疗以温热为优。国内有研究,选择中脘、气海、足三里、盰俞等穴位对患者进行隔姜灸治疗。还有使用雀啄状点灸对肝郁脾虚型IBS患者进行治疗的报道,以皮肤表面发红为度,治疗频率保持在每日1次,连续治疗超过5次但低于15次,可获得显著的疗效。针灸并用也是肝郁脾虚型IBS的一种常用疗法,有研究报道中,选择两侧天枢、上巨虚行针,其中泻法(在肝俞、太冲),补法(余穴),可获得显著的疗效,且经过对患者进行随访后,其腹部症状可得到显著改善,这提示温针灸在肝郁脾虚型IBS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9]。
由此可见,中医针灸在肝郁脾虚型IBS的治疗中,选穴主要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兼取阿是穴及局部选穴,多选阳明胃经天枢、足三里等,可加减取穴,如太冲及肝俞、大肠俞等穴位。有研究表达,针灸足三里、百会穴可使疼痛缓解,改善患者情志心绪。综上所述,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IBS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明显改善症状、副作用较少、经济方便等优势[10-11]。
穴位贴敷也是中医的一种重要疗法,有研究表明,穴位贴敷神阙穴,可有效减轻肝郁脾虚型IBS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穴位贴敷治疗肝郁脾虚型IBS的过程中,穴位的选择多为胃俞、神阙穴、脾俞、大肠俞等,在药物的选择上多具有刺激性,例如最常用的有白芥子。且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中常常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可达到改善总体疗效,缩短疗程的目的[12-13]。中医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患者治疗依从性较高的优势,但同时该疗法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必须由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另一方面主要是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的局部皮肤会出现皮损或刺激等情况,因此,该治疗方式对患者存在选择性,使其推广受到了局限[14]。
推拿是传统中医外治疗法,治疗过程中,无需运用药物,依靠相应的手法来发挥疏经通络、促进血气运行、调和阴阳的治疗功效,从而使患者获得驱邪扶正的疗效。国内一项研究中,通过对其中36例肝郁脾虚型IBS患者的气海、大横、神阙、天枢、关元等穴位以一指禅为主加振法,在太冲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及大肠俞、脾俞采取揉法,操作持续30 min,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获得了显著的疗效[15]。考虑到肝郁脾虚型IBS患者的疾病特征,即存在肠道功能紊乱,但是却无实质性的脏器病变及异常。因此,采取推拿手法进行治疗,直接作用于机体即可发挥相应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可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将推拿作为一种辅助疗法进行联合应用,以达到强化疗效的目的[16]。
临床研究表明,肝郁脾虚型IBS患者多伴随有情志不畅的症状,且病情症状会随着情志变化加长或发生反复。因此,中医认为对于肝郁脾虚型IBS患者的治疗,情志干预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17]。国内学者有研究,对肝郁脾虚型IBS患者,以葛根芩连汤为主,同时配合生物反馈、行为认知、催眠等情志干预疗法,对肝郁脾虚型IBS患者进行治疗,患者的整体疗效有显著改善。有研究表明:在应用痛泻要方联合逍遥丸的治疗基础上,同时配合心理疏导治疗对肝郁脾虚型IBS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良好。当前,情志干预作为一项非药物治疗手段,在肝郁脾虚型IBS患者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获得了临床的广泛认可。且当前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不断地证实情志干预在肝郁脾虚型IBS患者治疗中的有效作用,且情志干预作为一项非药物治疗手段,其治疗安全性也得了明显的验证[18]。
综上所述,中医在肝郁脾虚型IBS的治疗中优势明显,值得临床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但同时中医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有待进一步提升,才能够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服务。具体的方向为:首先,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IBS的时机、症候的演变规律等有不足,仍待进一步进行研究;其次,中医外治法缺乏操作规范,未来需积极地推动中医外治操作标准和规范的建立,使治疗更加规范化;最后,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IBS的双盲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因此,未来仍需针对中医治疗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多学科合作的研究,为临床提供参考,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