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洪亮
(灌南县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3500)
胃溃疡指的是在胃内壁上出现的溃疡,其中以Ⅰ型胃溃疡最常见,在胃体与胃窦黏膜交界线周围发生溃疡,虽说胃溃疡很容易治愈,但复发的几率也比较高[1]。最常见的发病原因便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其次便是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使患者体内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制,或直接对胃黏膜造成损害,诱发胃溃疡[2]。患有胃溃疡后最主要的症状便是胃部灼烧样疼痛,进食后痛感加剧,除此之外还会存在腹胀、厌食、反酸、呕吐等症状[3]。严重情况下会引发黑便、呕血等消化道出血症状,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救治还会增加胃癌的出现几率。胃溃疡治疗方案众多,临床多采取手术或药物方案治疗,其中手术放疗疗效显著,但属于有创性操作,可损伤溃疡病灶周围健康组织,若手术期间操作不当,还可诱发各种并发症,不利于患者康复,甚至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医师建议胃溃疡患者选取药物治疗,以消灭幽门螺杆菌、促进溃疡愈合。常用药物为抑酸药、黏膜保护剂等,其中质子泵抑制剂(PPI)为临床常用抑酸药物,效果良好,能够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对胃内壁的刺激,帮助患者中和胃酸,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4]。为探究艾司奥美拉唑与奥美拉唑这两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溃疡的效果,我院选取60例收治的胃溃疡患者展开研究,详细报道如下。
将2018年3月至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胃溃疡患者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过胃镜、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胃溃疡;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参照组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9~68岁,平均(48.57±5.48)岁,病程4~58个月,平均(31.25±6.73)个月,溃疡直径均值为(6.85±1.73)mm;艾司组的30例患者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30~69岁,平均(49.51±4.62)岁,病程3~59个月,平均(31.42±6.51)个月,溃疡直径均值为(6.76±1.68)mm,组间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对参照组患者进行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江西康之源医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662)治疗,2次/d,每次2粒(40 mg),连续治疗2个月,每月进行一次胃镜复查。
对艾司组患者进行口服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6380)治疗,2次/d,每次2粒(40 mg),连续治疗2个月,每月进行一次胃镜复查。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进行相同的饮食干预,每餐食物保持清淡易消化,期间戒烟戒酒,遵医嘱用药。
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为,患者不适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中观察到溃疡处基本愈合视为痊愈;患者不适症状比治疗之前明显减轻但仍存在,胃镜检查中观察到溃疡处明显缩小视为有效;以上情况均未出现,溃疡病灶无缩小甚至扩大视为无效。治疗有效率=1-治疗无效率。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观察指标包括食欲减退、呕吐、头晕三项,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采用我院自制问卷调查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总分0~9分,0分视为完全无不适症状,9分视为不适症状非常严重,分数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即分数越高,患者不适症状越明显,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3个时间段对患者进行评价。
本次记录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艾司组患者18例(60.00%)患者治愈,11例(36.67%)患者显效,仅有1例(3.33%)治疗无效,总治疗有效率为96.67%;参照组患者6例(20.00%)患者治愈,16例(53.33%)患者显效,8例(26.67%)治疗无效,总治疗有效率为73.33%,艾司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胃溃疡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艾司组不良反应出现率为6.67%,常规组不良反应出现率为40.00%,明显高于艾司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胃溃疡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出现率[n(%)]
治疗前参照组患者的不适症状积分(7.23±1.05)分与艾司组(7.18±1.08)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1个月后,参照组患者的不适症状积分为(3.46±1.12)分,明显高于艾司组的(2.44±1.21)分(P<0.05);治疗两个月后,参照组患者的不适症状积分为(2.42±1.05)分,明显高于艾司组的(1.08±0.67)分(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适症状积分变化( ,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适症状积分变化( ,分)
组别(n=30) 治疗前 治疗1个月 治疗2个月参照组 7.23±1.05 3.46±1.12 2.42±1.05艾司组 7.18±1.08 2.44±1.21 1.08±0.67 t 0.182 3.388 5.893 P 0.856 0.001 0.000
胃溃疡高发于中青年人群,发病率逐年升高,主要诱因为感染幽门螺杆菌。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提升,人们饮食习惯逐渐改变,可影响胃黏膜保护功能,阻滞黏膜供血,进一步增加了胃溃疡发病风险。分析胃溃疡发病机制,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病菌在黏膜上皮处定植,可诱发胃部免疫反应及炎性反应,进而损伤胃局部黏膜。此外,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还可刺激机体生成胃酸、胃泌素,进一步加重胃黏膜损伤,进而诱发溃疡。发生胃溃疡后,患者典型症状为腹胀、腹痛、泛酸、嗳气、呕吐、恶心等,病情严重者,可继发出血、穿孔等严重病症。一般而言,胃溃疡患者典型症状为腹痛,可能为钝痛、隐痛或胀痛,且部分患者首发症状为出血、穿孔等,需尽早诊治。早在1983时,澳大利亚学者Wren与Marshall就从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病理标本中检出幽门螺杆菌,同时认为本病与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关[5]。目前临床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胃窦炎、胃癌及消化不良等多种疾病有关。分析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相关学者经不同角度提出不同假说,一种为关于胃泌素假说,即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增加机体释放胃泌素量,进而增加胃酸,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另一种为关于漏顶假说,即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致胃十二指肠黏液屏障、黏膜屏障受损,在H+等攻击因子作用下,可进一步增损伤黏膜。在胃病病菌中,幽门螺杆菌主要依赖于毒力因素与致病因素发挥作用,毒力因素可使幽门螺杆菌在胃腔环境内定居,并发挥能动性、适应性,进而提升蛋白、酶类黏附细胞、黏液能力,而致病因素可损伤胃黏膜屏障,增加胃酸与消化活性,如炎性介质、毒素等。因此对于胃溃疡患者,采取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治疗,恢复胃内正常酸碱度,维持胃黏膜血液供应,可有效控制病情。
目前临床多以手术方案与药物保守方案治疗胃溃疡,通过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但手术治疗为有创性操作,可损伤患者身体健康,一旦操作失误,还可诱发各类型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延长溃疡愈合时间。因此临床建议口服药物治疗,目前临床治疗胃溃疡首选质子泵抑制剂,相比于H2受体拮抗剂来说,PPI疗效更加确切,能够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的最终过程[6]。奥美拉唑属于第一个上市的PPI,具有半衰期长、药效持久特征,已广泛用于胃溃疡类疾病治疗中,具有较强抑菌作用,可在酸性环境中发挥药效,药物进入人体后,特异性分布在分泌小管中,可在高酸环境中转为亚磺酰胺,经质子泵、二硫键等巯基发生不可逆转结合,进而生成复合物,抑制质子泵活性,阻断胃酸分泌步骤,进而降低胃酸分泌量,保护胃黏膜[7]。但奥美拉唑对于肝脏影响较大,生效需要的时间较长,生物利用率仅有60%[8]。而艾司奥美拉唑作为奥美拉唑的S型光学异构体,增强了奥美拉唑的优秀治疗效果的同时也改善了缺点,血浆浓度高,个体差异小,对大部分患者均使用[9]。同时具有89%的生物利用率,有利于患者的序贯治疗,抑制胃酸效果增强的同时也减少了肝脏代谢率,保障患者肝脏功能,减少不适反应[10]。同时艾司奥美拉唑的配伍稳定性更高,对于症状严重,需要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治疗的患者安全性更高,减少静脉炎等不良事件出现率,提升治疗安全性[11]。此外,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还可规避机体耐药性,无需调整用药剂量,能够有效规避用药不良反应。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艾司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同时治疗后艾司组患者不适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提示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效果更佳显著,药物生效时间更快,能够帮助患者减少食欲不振、呕吐、头晕等不良症状发生率,降低不适症状积分,提高治疗舒适度与生活质量,保障治疗安全性。考虑与艾司奥美拉唑药效持续时间长、抑酸能力强有关,可在短时间内促进溃疡愈合,高效可行。相关学者研究发现,胃溃疡患者溃疡面抗侵犯功能衰弱诱因主要与胃酸、前列腺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异常有关,因此临床多以胃黏膜保护药、抑制胃酸分泌药治疗[12]。对比氢离子受体拮抗剂等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调节胃内PH值效果更佳,可使PH值控制在3.5-5.0间,保障胃内酸碱平衡。奥美拉唑抑酸能力强,能够使患者体内血药浓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且不受代谢基因多态性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良好。英国国家卫生及临床研究所(NICE)指南表明,可结合患者病情,采用20 mg/d、40 mg/d或80 mg/d等不同剂量的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13]。而艾司奥美拉唑作为奥美拉唑异构体,用于胃溃疡治疗中效果更佳,能参与肉芽组织生长、坏死碎片清除、黏膜微血管网络重建及胶原纤维蛋白沉积等多过程,可提升胃溃疡治愈率。但实际选用艾司奥美拉唑或奥美拉唑治疗期间,存在一定复发风险,且溃疡复发位置主要在溃疡原位置或已愈合溃疡附近位置,分析原因,胃黏膜微血管为网状结构,发生溃疡后致黏膜防御功能受损,进而增加了溃疡复发风险,因此治疗时可结合患者实际病情联用胃黏膜保护药物,以提升治疗效果[14]。
综上所述,采用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收获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于提升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着显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