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县农业农村局 许瑞雪
受夏秋降水偏多影响,豫东地区冬小麦播种普遍较往常偏晚。但因冬季气温偏高、光照充足,晚播弱苗向好转化,为丰产奠定了良好基础。豫东地区小麦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此期是小麦肥水敏感期,且对水肥需求量大,是促进穗数、增粒数、稳粒质量的关键时期。因此,做好小麦后期管理工作,对小麦实现高产稳产至关重要。
在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期,应保持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若土壤墒情不足,要及时灌水。
对于高产麦田来说,一般在小麦齐穗期至灌浆初期浇灌浆水,即开花后10 天左右,且灌浆水宜早不宜晚,对延缓小麦后期衰老、提高粒质量有重要作用。但浇水量不易过大,且要注意天气预报,有风停浇,防止倒伏。
麦黄水一般在小麦成熟前14 天左右灌溉,可以明显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危害,并有利于麦田套种和夏播。据观测,浇麦黄水后,不仅能使麦田近地层气温下降2℃,而且可以使小麦千粒质量提高0.8~1.0 g。若浇过扬花灌浆水,则一般不用再浇麦黄水。
在小麦乳熟至收割阶段应适当控制浇水,以提高籽粒的光泽度和角质率,减少籽粒“黑胚”现象,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
针对种植密度过大的田块和高秆小麦品种,在其生长后期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发生倒伏,一旦发生倒伏,需要及时补救。在小麦生长后期,如遇强降雨天气,应及时到田间查看,做好清沟排涝工作,以免小麦植株因雨水浸泡发生倒伏。此期已不宜再喷施多效唑来防止倒伏,可用新高脂膜+叶面微肥,以提高小麦的抗逆性,降低倒伏的发生几率。对于已经发生倒伏的麦田,可多次喷施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及各种复配叶面肥,以减少损失。
在豫东地区,小麦生长后期常发生青枯现象,尤其是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大,小麦后期青枯病的发生频率呈现增高趋势。在小麦灌浆中后期,若突降大雨,且降雨前后几天气温高于30 ℃,小麦易引发青枯现象。小麦植株青枯时,先是穗下节变成青灰色,然后顶部小穗逐渐枯萎,芒、颖壳变青灰色发白,最后整株枯萎,造成大面积减产。为预防青枯,可在小麦开花后8 天左右,每667 m2用亚硫酸钠10 g 兑水50 kg喷施,注意喷洒均匀;或者每667 m2用磷酸二氢钾150~200 g,兑水50 kg 喷施。
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喷施叶面肥能够延缓旗叶衰老,增强植株抗御干热风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加粒数和粒质量。一般于小麦开花期至灌浆初期喷施叶面肥,可用1%~2%尿素溶液、0.2%磷酸二氢钾溶液、2%~3%过磷酸钙浸出液或15%~20%草木灰浸出液,每公顷每次喷洒750~900 kg,连喷2 遍以上,2 次间隔5 天左右,一般可增产10%左右。注意随配随用,以免失去效用。
“一喷三防”是小麦生长中后期一项关键管理技术,可减少防治次数和用药量,并能实现1 次施药、综合防控白粉病、锈病、赤霉病、蚜虫等多种病虫危害,同时,可防止小麦早衰和倒伏。“一喷三防”一般在小麦拔节至孕穗期和抽穗至灌浆期进行。前一时期以根外喷肥和防治小麦红蜘蛛、穗蚜为重点,后一时期以防麦蚜、干热风为重点。同时,兼治白粉病、条锈病、吸浆虫和黏虫等。具体用药种类及用药时期,可以根据麦田病虫害发生情况而定,注意做到随配随用。在小麦拔节至孕穗期,可及时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阿维菌素乳油和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在小麦抽穗至灌浆期,可及时用40%多菌灵悬浮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氧化乐果、尿素、磷酸二氢钾等混合喷施。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喷施农药时可适当加入减量降残增效助剂。
高产小麦不宜收获过早,以在蜡熟末期收获为宜。小麦蜡熟末期的长相是:叶片由叶尖到叶鞘顺序变黄,茎秆节间呈金黄色,茎秆变黄,茎节和穗节微带绿色;远离麦田观察,植株上下皆黄,中间呈一条黄绿带。籽粒表面变为黄色,可用指甲切断,断面呈蜡质状。此期收获最佳。生产中也要注意避免收获过晚,否则容易造成麦穗折断和籽粒脱落,或因降雨导致发霉,最终导致粒质量、粒色、产量和品质下降。提倡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但要防止机械混杂,注意做到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