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剑军 李新淼
我国的经济改革是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经济的改革发轫于20 世纪70 年代末,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1978 年11 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开启了农村经济改革新纪元。1978 年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并将农村发展作为首要突破点。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改革是先从经济上,从改善人民生活上做起,不是从政治上做起。”此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出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凸显。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经济改革又走过了四十余年的光辉历程。认真回顾和总结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1978 年邓小平提出将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到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经济改革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一系列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并从本质上改变了农村的社会面貌和经济发展状况。
1978 年11 月24 日晚在安徽凤阳小岗村,18 位村民召开了秘密会议,签订了一份包干保证书,这在当时相当于签下了一份“生死状”。谁也想不到这份“生死状”竟然开启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那时的中国,是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在这一背景下签下这份保证书,对18 位村民来说意义重大。历史的车轮就这样转动起来了。
金光灿灿,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经统计,1979 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是全村前5 年粮食产量的总和。1980 年,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公开肯定了小岗村的做法。这传递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农村经济改革势不可挡。此后,中央连续出台了五个围绕农村问题的一号文件,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从核心政策层面明确了支持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长期禁锢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被彻底冲破。国家政策与农民利益良性循环互动,农民大胆试行的农业生产实践得到了支持与肯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1984 年,社队企业即乡镇企业受益于原农牧渔业部印发的《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而迅速发展。这不仅开辟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新途径,也使得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内部调整。1988 年,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降低工业发展速度,将国家投资比例向农业倾斜,千方百计把农业搞上去。同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自此,私营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开始受到法律保护且在一定范围内发展。1989 — 1991 年,国家正式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农村市场以刺激农村经济增长,一系列政策的发布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产业初步振兴和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大大提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深入推进了农村经济的改革。
1992 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指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农业生产方式也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转变。自此,农村经济改革进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1998 年,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 年,大大激发了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2002 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安徽省试点成功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取消了各种税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无税时代。在此基础上,各地开始探索并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资源得到了有效合理配置,农业农村经济也得以快速发展。
这一阶段以2002 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为标志,“三农”工作作为十六大的重大战略部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 年,中央针对“三农”工作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2004 年,“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指示性号召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提出,提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上述政策演进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2008—2010 年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其总体目标都是统筹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在此之后,党中央更加注重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在科技支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双重驱动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由此开启。
2012 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收入翻一番两大目标。据统计,农村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 65%。因此,如果大多数农民无法实现自身小康,那么我国共同富裕的目标将无法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5 年,中央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6 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阐明了“十三五”时期做好全面脱贫、精准攻坚的总体工作思路、基本工作目标、主要工作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是各地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文件颁布,旨在解决“三农”领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问题。这一系列政策的提出,加快了我国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小康的步伐。
脱贫摘帽不是结束,而是新征程、新奋斗的开始。2021 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也意味着“三农”工作的历史重心已全面转向乡村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不能只是口号,更重要的是行动。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真正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此基础之上,一系列相关政策先后出台,也使得农村经济建设走上了新道路。
综上所述,通过四十多年的探索,我国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认真总结其历史经验,探寻其发展规律,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与当时的生产力相适应,这是开展经济工作必须遵守的首要前提。1949 年,土地改革给予了农民生产资料,也释放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通过改革引入了市场经济,破除了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得农村各种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因此,在经济改革中要始终贯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原则。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贡献者,是农村发展的主要参与者,所以尊重农民的权益和意愿不仅是对农民的尊重,也是农村改革和经济工作的立足点。改革只有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得到拥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对此,习近平指出:“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这句话用在农业农村工作中就是看农民是否享受到了农村发展的成果。农村经济改革四十多年来,始终是以农民权利和意愿作为立足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了农民自主生产的权利和享受生产成果的权利;土地承包期的延长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取消农业税更是给农民卸下了重担。这些政策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政策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好政策的颁布,能降低风险、促进发展,所以农村经济改革过程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应当结合不同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因素,做好农村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比如在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地区和适合发展种植业的地区实行不同的支持政策。
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其发展过程中接连不断的制度和科技创新。首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村,科技创新就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农村积极推进装备、技术、信息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大幅度提升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与农业发展质量。同时,土地制度的不断创新、产权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等也都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逐步建立了适合发展的生产组织方式。除此之外,农村还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等,充分发挥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人才,专业技术人员与青年劳动力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首先,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在不断增加。由于农民受教育的水平有限,即使加大投资力度,配置先进的设施设备,也无法有效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这就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与帮助,为农民解决各种技术问题,推动农村经济朝着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方向前进。青年劳动力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很多年轻人为了挣钱和提升生活质量纷纷走出农村来到城市,导致留在农村的只有老年人和孩子。但老人和孩子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和接触外界信息能力弱,很少能了解到市场需求,导致农业结构相对单一。青年劳动力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学习能力较强,接触外界信息水平较高且较为熟悉农村生活,更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想要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一定要保证土地、水和生态等各种资源的平衡。很长一段时间内,粗放型经济生产方式是农村的主要生产方式。由于农民生态意识较为薄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统一,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必要之举。所以农村经济想要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当今很多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些国家大多从法律、制度、科技、教育等多个层面推动本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美国建立了多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机构,主要有政府、大学、企业和个人四类主体,四类主体依据自身不同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重点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速度与质量。日本非常重视农业人才培训与农业技术推广,经常性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与教育,并安排推广人员直接进入农民家里或者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有些地方规定,农民必须接受农业院校的正规培训并获得农业技校学历方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日本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中都设置有农业教学课程。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培养了解农业、重视农业并致力于农业发展的人才。
除此之外,这些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如种植业商业保险的应用,使得农民在面临自然灾害时有所保障,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让农民放心生产、放心发展。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他们也依靠政府主导、示范试点、国际合作等方式推广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通过立法、政策、舆论引导等推进循环经济的实施。总之,发达国家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40 多年前,中国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农村经济改革新征程,40 多年的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农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天,农村经济改革开启了新征程,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有力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尊重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权益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依靠创新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人才培养,汲取成功经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高层次、高效率地推进新阶段农村经济改革。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亿万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必将呈现出更加绚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