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仙,张明泽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农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茶叶是常见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其保健功能已被证实,茶有益于人体健康更是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如何科学饮茶成为日常生活中十分关注的问题。“茶与健康”课程正是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分别从茶功能性成分及茶文化对人身体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系统介绍茶与健康的关系。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白饮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是客观存在的,进而倡导人人饮茶,科学饮茶。笔者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通过近年来的授课经验发现,该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内容难、全能型师资不足、实践教学及教研结合不足、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等,在分析教学改革过程资料的基础上,对如何上好这门课进行初步探索,并提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通过对“茶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明白了饮茶对健康的益处,也知道了如何科学饮茶,但若详问为什么喝茶有益健康时,学生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难详细回答其原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校“茶与健康”课程所用教材是屠幼英教授主编的《茶与健康》,该教材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其他辅助教材有王岳飞教授主编的《茶文化与茶健康》、程启坤教授和陈宗懋院士主编的《饮茶与健康》、陈宗懋和甄永苏主编的《茶叶的保健功能》等,这些辅助资料进一步丰富了“茶与健康”的课程内容,但若要透彻理解茶对健康的影响机理,定会涉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营养学及临床医药等一系列学科知识。我校交叉学科的全能型师资缺乏,如果仅由一位教师讲授该课程,则部分章节内容讲解不详尽,学生听课效果欠佳。
“茶与健康”课程人才培养方案设定36个理论学时,无实验学时,理论不能应用于实践;教学是科研的前提条件,科研使教学多样化,教学与科研联系不足,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薄弱,操作能力差,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到位,记忆不深刻。
理论课时少,教学任务重,为了完成授课任务,大部分章节会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学生参与度低,缺乏主观能动性,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学习,“低头族”、“沉默族”现象普遍,且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参与度。
部分学生不注重平时成绩,爱请假,作业马虎,平时学习懒散,基本是上课听一下,下课就将课本束之高阁,很少看书和复习,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样长期下来,助长了部分学生混文凭的思想,影响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
针对课程内容难、全能型师资不足问题,可采取聘请多名教师授课模式,针对“茶与健康”课程章节特点,可聘请专业背景相近或行业专家授课,这样不仅能解决茶学师资缺乏问题,还能充分发挥讲授人的学科背景优势,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茶叶的化学成分章节可安排茶学专业背景教师授课;茶对常见疾病的防治机制章节可安排医学分子生物学学科背景的教师授课;现代茶功能食品和药品章节可安排药学和食品营养专业背景的教师授课。
针对实践教学不足问题,可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设几个日常化的实验项目。所设实验既不能占用学生太多课余时间,又要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且要能得出某个结论。如隔夜茶是否能喝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存放方式、不同存放时间等条件下的微生物生长状况,探讨隔夜茶问题。
“茶与健康”是多学科交叉课程,其内容与前沿科学研究关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添加相关前沿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科研方向。针对“茶与健康”教研结合不足问题,可指导学生申请大创项目或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中来,亦可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增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
针对教学模式单一问题,可利用网络平台及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2.3.1 利用网络平台“超星学习通”。课前导学、课上教学、课后巩固均可应用学习通。课前教师上传教案、PPT、参考资料、课前预习任务及相关文献等教学资料,让学生课前按要求完成预习任务。教师通过后台数据可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侧重点。课上利用学习通签到、讨论和回答问题,省时省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后利用学习通布置作业和讨论答疑,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学习循环模式。
2.3.2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茶与精神卫生章节可以设置如下启发式教学:众所周知,喝咖啡能提神,是因为咖啡里的咖啡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茶叶中也含有咖啡碱,且按含量来讲,茶比咖啡含更多的咖啡因,但为什么喝茶没有喝咖啡提神效果好?根据这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茶叶中是否有其他成分影响了咖啡碱的提神效果,从而引出茶氨酸的功效讲解。
2.3.3 探究式教学。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如茶对常见病的防治机理章节可以设置如下探究:同学们都知道喝茶能减肥,那为什么喝茶能减肥,减肥机理是什么?知道减肥机理后,那喝什么种类的茶减肥效果最好,原因是什么?进而探讨每天要喝多少茶才能减肥?什么时间喝茶减肥效果最好?通过探究这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训练学生查阅和归纳文献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后布置创新作业“我为健康开茶方,并写出茶方里面每种成分的药效及药用机理”,学生通过查文献,锻炼其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
2.3.4 讨论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讨论还能暴露学生的认知状况,教师即时获得反馈信息,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如:科学饮茶章节可以让学生对“喝茶是否能导致贫血,贫血患者能否饮茶”,“为什么孕妇不宜饮茶”,“喝中成药时能否饮茶”等问题进行讨论。经过讨论,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茶与健康的关系。
2.3.5 组织知识点竞赛。在“茶与健康”授课任务基本完成时,以茶与健康为主题组织一次“我为家乡茶代言”竞赛活动,组织专家评分,学生投票等方式选拔出一、二、三等奖,通过竞赛,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教材内容,了解家乡茶特色,了解不同地区茶叶种类、喝茶习俗及茶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完善的学业评价体系是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为进一步调整教学模式奠定基础。主要通过如下多种方式进行课程考核:
2.4.1 增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学期成绩中,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调整至60%,期末考核成绩占40%。这样可以从意识上提高学生对平时成绩的关注程度。
2.4.2 增加平时成绩的评分项目。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平时成绩的评分项目可设为:①考勤占比10%;②作业占比25%;③增加课堂提问项目:课堂提问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限于学生人数多,课时少,每个学生被提问次数少,所以课堂提问的占比为5%;④增加平时表现项目:根据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情况评分,占比5%;⑤增加文献查阅项目:学生无论工作或考研,都要具备查阅文献和总结文献的能力,占比25%;⑥增加课程PPT制作项目: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组织文字、图片和动画制作能力,占比15%;⑦增加课余实验项目:根据实验设计及结果等评分,占比15%。
2.4.3 期末考核成绩占40%。期末考核采用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查,要求写一篇“茶与健康”的学习心得体会,不得从网络摘抄。
通过聘请多名教师授课既能解决全能型师资不足问题,又能充分发挥各教师的学科背景优势,丰富课程内容;通过安排课余实验和教研结合,可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能培养其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通过网络平台、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等混合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式教学转变为我要学、乐于学、积极学的主动学习模式,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通过“我为家乡茶代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参与度;通过考核方式改革促使学生更注重平时学习。虽然这些课程改革模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需继续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融入新的理念来完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