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2022-12-16 20:16:35许桂花
考试周刊 2022年41期
关键词:思达古诗词教学法

许桂花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要实现这些素养的落地,一线教师需要在更新理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教学,探索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途径。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通过重视课堂中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活动,实现提升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目的。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对不同的内容板块,读思达教学法的运用策略肯定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各个板块特点,深入探讨“读思达”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 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应用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应用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对提升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动力具有积极作用。首先,作为一种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读思达教学法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强调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师在课程指导过程中通过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有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学习的目标,在课程指导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在课程实践中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完成文本内容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内容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机械能重新构思,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形成。其次,作为锻炼学生语言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整体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课程指导过程中通过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从语言思维的角度锻炼学生的语言想象力、语言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内容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最后,作为一种强调思考的教学法,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有了更多交流的思考的契机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基于交流的考虑可以让学生快速地形成自身独特的看法和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学会基于自身理解基础上与同伴和教师进行必要交流,从而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理解力,也为学生古诗词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学习的动力。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古诗词学习的应用不仅着力于学生掌握方法还在于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有效应用。通过应用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将古诗词的学习知识与实际的古诗词知识之间进行有效联系,帮助学生完成古诗词的应用与实践。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古诗词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古诗词的内容知识完成以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古诗词的学习当中,即教师为学生提供新的古诗词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从人物背景、古诗词描述场景、翻译到后续的古诗词欣赏、古诗词含义认识等角度进行广泛的渗透,在课程指导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读思达教学法在学生知识应用过程中不仅强调知识的学习能力还强调学生需要在应用中思考、知识迁移和独特的看法,每一个学生在知识解析的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古诗词学习中也有自己的认识。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索新古诗词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先利用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后通过互相沟通、交流的方式取长补短,最终完成知识的有效应用。

二、 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一)梳理文章结构,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读思达教学法实施目的是教师应积极利用“读思达”教学法进行教材分析,重组教材要素,通过调整教材内容和组织方式为引导、帮助学生改变知识结构,促进学习的迁移。梳理文章结构的要点关键从阅读、思考与表达三方面进行设计,根据古诗词的内容和初中生的学习实际进行合理分析,在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学习的目标,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同时也做好学生的课堂设计与引导工作。

以七年级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为例,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想象文章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感受汉语音韵之美,同时还要注重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读思达教学法来看,基于古诗词的学习内容教师要进一步对内容进行结构性的梳理,并做好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设计。如《观沧海》古诗词的学习,首先是阅读,《观沧海》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又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阅读创造必要的条件,如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收集《观沧海》的朗读视频、音频等资料,从朗读视频引读、朗读视频欣赏等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此外,考虑到学生在朗读、阅读中不会停顿等情况,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提前将《观沧海》的朗读断句、停顿等进行整理和标记,为课堂展示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其次是思考,《观沧海》一文中既有对景色的描写又蕴含了作者的特殊情怀,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悟并思考,在思考实践中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可以很快完成内容的学习并找到景色与情感的结合点,但有的学生理解能力一般,需要教师进行辅导。因此,在这一时期教师的设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指导,即教师注重发挥自身引导性,初步帮助学生建立起景色与情感的结合认识然后让学生主动探索、设计包括小组合作、情境展示在内的多种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最后是表达,表达的关键是让学生实现对《观沧海》文章的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在表达过程中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渗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完成内容的学习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一期间教师应做好学生工作,积极给予学生帮助并鼓励学生交流、发言,实现基于语文要素、核心素养基础上的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做好预习指导,设计课前预习资料

读思达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利用课前预习的优势,将课前预习与读思达教学法相结合,在“预习案”设计中贯彻“读思达”教学法的理念,将“预习案”和教学设计有机结合。做好预习指导关键在于预习资料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围绕阅读思考与表达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围绕课程内容完成知识学习,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课前预习是读思达教学法实施的重要思路。读思达教学法对初中生来讲还比较模糊,因此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渗透和指导,通过课前预习任务等方式让学生逐步适应并完成古诗词的学习。以七年级第一单元《次北固山下》为例,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教师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思路可以设计预习的文本内容如下:首先是让学生思考,每一联的内容是什么,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就完成古诗词的景色分析,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每一联的内容深入思考。如第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境,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也是止步在此,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进一步地设计,如“第三联除了景色描写以外是否有哲理蕴含其中?”通过一个小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实现从景物到情感的推移,对学生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其次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表达是初中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读思达教学法的重要体现,教师在学生预习任务书设计过程中要做好表达的引导:一方面,表达要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从翻译入手让学生尝试表达。翻译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完成内容的初步学习工作,从翻译的角度出发对文本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构建,通过翻译强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表达要着力于学生对内容的拓展,即在课前任务布置中教师可以设置“你对古诗词有什么感受?”“你对《次北固山下》有什么认识?”等任务,要求学生将自身学习过程中感受写下来,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总之,课前预习过程中读思达教学法的教学实施应以学生为主,积极开展课程指导工作并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课程预习过程中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为课堂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做好课堂分解,调整语文教学活动

课堂是读思达教学法课堂应用的主阵地,教师在课程指导过程中应发挥教学设计的优势,通过知识内容拓展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内容学习的任务,在课程指导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会并体现读思达教学法的优势。做好课堂分解工作关键在于将阅读、表达与思考融合到课堂学习当中,在课程的应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分类,将课堂建构为由阅读、思考、表达这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语文活动过程。

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江南逢李龟年》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读思达教学法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渗透并对课堂教学活动完成分解工作。首先是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一般以五分钟时间为主:前两分钟教师依次播放阅读欣赏的视频和文本情感内容的解析视频,通过视频解析和示范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内容的学习。后三分钟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可以是个人自读,也可以是小组互读,通过自由阅读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身课前预习的资料和整理的内容对古诗词的内容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是思考,思考主要是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展开的学习,在这一期间安排应在25分钟左右,主要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的教学基础立足在“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通过逐句分析、逐句翻译、逐句理解的模式完成内容学习的任务,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渗透,包括微课、慕课等手段,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成长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读思达的优势。最后是表达,教师在课程指导过程中要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开展课堂小结,主要是让学生表达自身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和学会了哪些知识,通过课程指导与实践的方式完成内容学习的目标。

(四)组建学习小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读思达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课程设计与指导的工作可以积极组建学习小组,在课程指导的基础上完成内容学习的目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利用小组推动读思达教学法的深入实施。读思达教学法强调学生思考与独特的看法和见解,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想法,基于此内容的学习特点,组建学习小组工作具有时效性。

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为例,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基于读思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课程指导过程中可以组建学生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并完成内容的分析。小组合作要求教师围绕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思考和表达,如第二句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如教师可以设计问题、登高赏菊在哪些古诗词中有所学习,登高、饮酒、赏菊是否有特殊的典故,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进而引出陶渊明的典故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内容的学习和知识的拓展。文章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习小组的优势,积极通过学习小组展开知识指导的教育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在阅读、思考、表达等方面进行应用,发挥集体的力量展开学习,进一步提升知识学习能力,实现知识内容的有效学习。

(五)开展课后指导,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课后指导是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课后研究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利用教材中的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观察研究学生能力迁移情况,以及在生活中实际运用、写作迁移方面古诗词“达”的能力水平;其二,教师反思自身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中“读思达”理念的贯彻实施情况,修正其中不科学的内容、做法。

读思达的课后指导是知识应用的重要思路,是提升学生知识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程指导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积极开展课程指导工作并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融入其中。以《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例,这首诗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读思达的角度出发对文本内容自主完成学习。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形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按照阅读、思考、表达的学习逻辑完成内容的分解工作。其次,学生完成内容学习以后可以按照教师提供的备课模板进行设计,将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融入其中,实现从学到教的转化,即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转化为教学设计,将自己的理解转化为教学过程,通过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初中生理解课程内容并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初中生知识学习能力。最后,教师在课程指导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根据学生提供的教学设计模板和学生课堂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予积极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内容学习的目标。总之,教师在课程指导过程中要充分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利用课后指导践行读思达教学法,并从教与学的转化中完成内容的分解和学习,提升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结语

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应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路,在课程指导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做好读思达的教学设计与内容的研究工作,在课程指导过程中考虑到读思达的实际特点并在课前备课、学生预习、课中指导方面从阅读、思考、表达方面进行积极的设计同时利用学生学习小组的方法和课后指导的设计引导学生积极践行读思达的教学目标,提升初中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思达古诗词教学法
例说“读思达”在中考文化类试题中的应用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0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想睡樊野没睡到,走红严重影响我约……”
燕园思达通“燕园”猿声啼鸣创“平台”
上海商业(2016年22期)2016-06-01 12:10:15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