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敏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们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另外,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同时,也要鼓励幼儿发挥想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加观察活动,从而实现幼儿的教育目的,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
教育心理学上对观察的定义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更持久的个体知觉行为的过程。观察力是一个人在长时间的观察和训练下,所产生的相对稳定的对事物进行观察的能力。
幼儿的观察能力由于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性而呈现出如下特点:首先,观察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不稳定。幼儿园幼儿的观察活动常常受到周围的环境和幼儿的兴趣、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幼儿在观察时对其所做的观察工作的认知能力和持续性也较差。其次,幼儿的观察行为的时间持续性短。注意意识会因为环境的波动幅度而转移或干扰,对事物的兴趣程度,也会对幼儿的观察时间产生直接的影响。最后,缺乏系统性。幼儿在观察对象上没有先后次序,常常从具体的对象出发。
观察行为是幼儿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每一个幼儿从出生到长大都离不开观察。所谓“观察”就是指:仔细地查事物的现象、行为。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之美,再利用现有的知识来进行想象力的开发,以促进未来的生活与学习。观察是指导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既能提高幼儿的智力,又能使其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时,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幼儿眼中的世界,逐步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其次要加强幼儿分析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是人们了解社会的窗口,只有拥有敏锐而深刻的观察力,幼儿就可以准确地感知、分析、理解事物的相似与不同,并在漫长的认知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夯实基础。
在以往幼儿的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观察能力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部分教师的活动都是散漫的,没有让幼儿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观察认知体系。为此,幼儿园教师应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幼儿的爱好为中心,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看观察,进而加强幼儿的认知,逐步培养幼儿的观察习惯,以达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目的。
幼儿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要想使其健康地发展,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事物的认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父母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不够科学,致使一些幼儿的观察能力不强,对周围的环境漠不关心,不能从中获得快乐,从而限制其创造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可以让幼儿开阔眼界,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另外,通过观察,拓展幼儿思维的广度,在学习中敢于大胆地猜想和想象,并能及时地进行归纳和分析。
随着幼儿观察能力的增强,其敏锐、探究、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得到了改善。因此,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多元化的能力表现,对幼儿的成长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在科学方面,首先,幼儿园教师通过对幼儿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分析,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的兴趣。其次,幼儿园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强幼儿的主动参与,培养幼儿的探索性思维。最后,幼儿园及其他相关部门要为每位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以提升其探究的目标与范围。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在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中,一方面要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设计出符合幼儿好奇心的观察计划,并在不知不觉中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要掌握幼儿的生理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成长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活动。此外,教师要从幼儿的年龄着手制定活动方案,由于幼儿对各种事情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都不一样。所以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指导,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比如,教师在教幼儿画画的时候,可以将其按照大小班的方式进行分组,可以将大班的幼儿带去参观画展,锻炼其观察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发现作品有什么不一样,然后进行模仿作品;而小班的幼儿,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进而创造更多的事物,感受画画的快乐。
对教师来说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幼儿的状态,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教学计划,进而提高幼儿观察能力,为其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应加强对教师的专业训练,在训练中不断地学习各种教学方法,了解各种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好处。当遇到教学问题时,要及时解决,以适应不同幼儿的成长需要。其次,教师要提高责任感。幼儿由于年幼、个性活泼,在活动中易产生不安全因素,因此,在引导幼儿到户外观察时,要有规划及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既能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又能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最后,要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分析,了解每个幼儿的心理状态,从幼儿的视角来设计观察和指导策略,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实现活动的目的。
幼儿的成长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幼儿的身心都会发生改变,所以,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时,必须掌握幼儿的不同发展阶段,从幼儿的个性出发,制订出一套能让幼儿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乐趣,并且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身边的事情的教学方法。比如,幼儿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讲解大自然的知识,而1~3岁的幼儿,对自然的了解并不多,可能是出于好奇,或者是为了好玩,其眼睛、手脚、大脑的协调性都很低,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在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研究时,可以先向幼儿提问,问起观察物体的颜色和形状,这样就能让其对这个物体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果是3~5岁的幼儿,教师可以采取上述方法,提高幼儿的认识能力和对物体的观察能力,在观察过程中,用大脑去想象与物体有关的东西,如果有需要,可以让幼儿用文字描述,这样就能提高其理解能力。对5~7岁的幼儿,幼儿教师可以从多种视角来引导幼儿观察,例如,用自然观察的方式来进行实验,记录其特征,整理报告,从而达到观察和引导的教学目的。
幼儿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其主要内容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观察是幼儿园最基础的一项活动,每个幼儿园都会带幼儿去观察,是对幼儿进行全方位教育的途径。要通过观察来培养幼儿的社交兴趣与互助精神,让其感受到合作与分享的乐趣,并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交准则,增进交际能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创造一个好的观察环境,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的观察欲望,并将一些知识引入幼儿的学习中。在创设情境时,要注重放置实物和操作材料,不仅可以给幼儿所需要的玩具,还可以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在观察中,教师要鼓励幼儿进入学习的状态,让其活跃起来,同时也能增强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增强其凝聚力。
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得出的结论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教师在指导幼儿提高观察能力的同时,也要教会幼儿如何观察,从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时,给幼儿展示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图片,可以让其从各个角度去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震撼,让其学会多思考,多角度分析,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1. 注意观察顺序
在观察时,要注意引导幼儿按顺序进行观察。观察的顺序应当是以所观察的物体为基准。正确的观察顺序是先从整体上看,然后是局部的细节,由下至上,由远至近。比如,观察鸭子,首先要让幼儿对鸭子的总体形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观察它的头、腿和尾巴。观察植物时,要从下往上看,先看根,再看花叶,最后看果实。看景色时,要先看全貌,然后再看细节。总之,在日常的观察训练中,教师要从观察的基础上指导幼儿的观察行为,正确的观察顺序有助于幼儿对事物的理解。
2. 注意观察的目标
观察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而幼儿在观察中往往会注意到自己感兴趣的部位,因此,在幼儿的观察力训练中,要特别留意幼儿的注意力,适时纠正幼儿所关注的对象,并尽量掌握最好的观察时机。例如,当幼儿看着树时,幼儿很容易被树旁的鲜花吸引,此时教师要把幼儿带到最初的物体的观察上。教师在挑选观察目标时,要留意这个观察目标是否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3. 注重观察的分解法
观察的分解方法可以帮助问题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以,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时,可以培养幼儿的分解观察方法,即将一件事情拆分成若干个小块,让幼儿分别去观察。比如,在讲故事的时候,教师讲完了整个故事,再引导幼儿去看图,分解图的内容。通过观察分解的方法,可以锻炼幼儿对事物细节的观察,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幼儿的耐心。
4. 注观察的比较性
通过对两件或多件事物的对比观察,可以使幼儿了解事物的差异。比如,在教幼儿观察了鸡、鸭、鹅之后,教师要让幼儿对这三种动物进行对比观察。经过比较,幼儿发现这三种动物都长着羽毛、翅膀、两条腿。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幼儿会发现只有鸡的嘴是尖尖的,也只有鸡是不会游泳的。这种比较性的观察可以增加幼儿的思维活动,激发幼儿发现事物的关联,了解事物的差异,从而更快速地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
兴趣可以使人们不断地对某种事物或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表现为人们对这种事物或活动态度的选择和情感的体验上。因此,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时,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组织开展各种有趣的观察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教具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对观察对象产生兴趣。
1. 创造日常生活场景
在集体课程之中,把本地特色与本地传统的生活融入进去,并使幼儿能够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转变成观察学习的动机。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多开展一些与大自然和社会有关的教学活动,给幼儿提供观察的机会,这类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幼儿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情境,引导幼儿进行观察,通过观察活动完成相应的任务。
例如,在午餐开始之前,向幼儿介绍“年糕”,就可以利用当地的方言为幼儿创造制作年糕的观察,并用当地的方言朗诵儿歌《摇啊摇》,让幼儿去扮演。在午餐活动时,当幼儿看到美味的年糕时,自然而然地就会观察到其特点。又如,在散步的时候,可以让幼儿去看树上的树叶,了解树叶的形状、颜色,让幼儿在画画前注意到树叶有什么变化。同时支持幼儿观察当风吹的时候,树叶的形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幼儿顺利地完成画画,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的观察能力。
2. 运用游戏指导幼儿进行观察
教师要善于从偶然的事件中发现教学的契机,并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指导。教师在引导幼儿玩游戏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其观察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玩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在玩“医生给患者治疗”游戏时,教师可以先幼儿根据自己的喜欢来挑选“医生”或者“患者”。在活动的最后,让幼儿想象一下还有可以玩什么游戏,一位幼儿看到教室里有“娃娃”,就建议玩“妈妈喂娃娃吃饭”的游戏,开展此类教学活动,不仅考验了幼儿的观察能力,也培养了其表演能力,让其对观察有了初步的了解。
3. 拓宽幼儿的视野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让幼儿进行适当的观察和练习。比如,教师可以不定时地带幼儿去观察各个班的植物角、室内角的差别等。在参观前,教师给幼儿布置一些简单的作业,让其有一个具体的观察目标。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幼儿在游览时注意观察细节。通过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拓展其学习空间。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细心地引导幼儿进行正确的观察。首先,要让幼儿知道,观察要有顺序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人到事物、从近到远。这样的指导需要长期的坚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的观察就会变得不那么混乱。其次,幼儿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粗略和笼统,不能区分事物细微的差异,经常会将类似的数字和图形混淆。遇到这类现象,教师要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所分辨的事物,然后认真地对比,让幼儿自己去找出差别,然后自己去了解事物的特征。实践证明,幼儿对自己所学发现知识的记忆,要比从教师那里学来的要扎实得多。
不同个性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教师要在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时,要通过丰富培养方式,使其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使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增强其抗压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开展“小蝌蚪找妈妈”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青蛙、蝌蚪和鸭子的头饰图案,让幼儿在模仿的过程中,发现蝌蚪与其妈妈的差别,再逐步认识蝌蚪与青蛙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活动目的,让幼儿在观察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另外,在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与父母的联系,实现家庭和学校的配合,从而为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通过家庭和学校的配合,教师能够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调整指导计划,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教育中,应重视和强化对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与塑造。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应该对幼儿生活中每个兴趣载体、闪光点进行深入的探究,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促进其观察能力的发展,并在幼儿园日常教育中培养和塑造幼儿的观察力,为其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