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民间音乐的方法探究

2022-12-16 20:16:35傅屹婷
考试周刊 2022年41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民族音乐民歌

傅屹婷

一、 引言

好的音乐能够深入人心,传承至今的民族民间音乐,都经过了时间的挑选,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让学生从小接受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将文化自觉埋于心中,重拾文化自信。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心底里爱上民族民间音乐。让来源于生活的民族民间音乐指导学生展开生活实践,把握快乐成长的秘诀。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引入,较好地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让其更具有魅力,飞翔在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 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推动教学向好发展

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教学中不自觉地接受熏陶,成为音乐文化的见证者、传播者。对民间音乐的教学,应该以领略和欣赏为主,中国各地的民族音乐、民间音乐风格迥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了解一定的乐理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一首歌曲或者多首歌曲了解国内的不同民间音乐流派,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以兴趣为导向,抓住学生的眼球,加深学生对该歌曲的总体认识。之后再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

(一)巧用课外知识,完成课前引入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识水平较低,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上完一堂课,构建出高效课堂,成为一大难题。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构建各类有趣的课堂环节,进行引导式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开端进行课堂引入,用相关故事来活跃音乐课堂的气氛。如此,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也会更加的主动。

例如,在进行《茉莉花》的教学时,教师叙述了以下故事:“从前,天上有个仙女,她喜欢上了地上一个小伙子。于是化成茉莉花,来偷偷看他。可是啊,小伙子也发现了仙女,于是他就唱起了《茉莉花》来逗仙女。”故事中的两个人,明明是相爱的,却打着弯试探对方。对应了苏北民歌含蓄、温柔的特点。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较为准确地帮助学生了解歌曲的核心风格,一举多得。

又如,在教学欣赏民歌《滚核桃》时,教师在课上给每位学生发了两颗核桃,让学生试着敲击,随后拿出大鼓,介绍鼓的特色,鼓面、鼓绑、鼓槌、鼓边、鼓钉,可以怎样发出各种声音,学生席地而坐,用方凳当作鼓面,进行节奏联系,这些导入部分很好地为了后面欣赏课中重要的节奏训练奠定了基础,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和演奏。

再如,在教学民歌《小白菜》时,教师首先介绍歌剧《白毛女》,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介绍音乐采用河北、山西、陕西当地民歌地方戏等音乐素材,来进行改编整理,塑造出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此刻学生发挥想象力,体会歌曲播放出来时喜儿的表情,导入部分渐渐让学生投入其中。

(二)以欣赏为主,构建快乐课堂

欣赏民族音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急功近利,打压了学生的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培训,在音乐的学习上还是“门外汉”。教师过早地进行深奥的乐理、唱法的教授,会使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构建良好的音乐基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拿出极大的耐心,培养学生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万万不可“揠苗助长”。音乐是一门触及灵魂的、美的艺术。学生的心灵是敏感和脆弱的,感受到了教师的负面情绪之后,也会对音乐的学习提不起兴趣。这与我们小学音乐教学的“美育”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教师要避免走入“形式”“功利”的误区,真正地构建快乐课堂。

以欣赏为主,遵从音乐聆听的顺序性原则,我们可以从听觉领先,动觉切入,视觉辅助来进行课堂的循序渐进。在欣赏课中,我们需要的是完整的聆听,当然也少不了分段聆听,了解乐曲的意义,音乐聆听必须是听赏者的主体反应,审美是需要主体不断积累经验的,因而教师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意识、自身情感体验或审美理解的观点替代学生的自主体验,要为学生的音乐体验提供充分的过程和时间,因为基于“体验”达成“音乐理解”是不断重复的过程,需要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欣赏、体验能够达到他们课堂的参与度和活跃度,自然而然成为快乐课堂。

课堂上开展游戏,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结合音乐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例如,教唱京剧这一单元中,要让学生了解生旦净丑、唱念做打,教师首先需要收集各类戏曲形式,以欣赏与表演的形式进行讲解,学生也可以以各种形式进行展示,交流。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了解中国戏曲的魅力。

那么,在音乐课堂中,应该怎么样备“音乐与音乐作品”?首先,要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去收集你要和学生共同分享的教学内容,比如这节课我们要用鼓,或者小乐器,让学生能够通过音乐来理解为什么使用这项乐器。其次,确定你要通过作品达到的目标,在确定作品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从而发现这些教学重点中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学生对音乐对美的感受,是从每一节音乐课中一点一滴地渗透进去,使学生感受到快乐,喜欢上音乐课。

(三)师生沟通,看见成长

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时,常常会产生民族自豪感、满足感,从而迸发出许多感想。教师要在课堂上构建相关环节,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真正地让学生成为音乐教学的关键主体。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环节,推动教学良好开展。音乐是心灵与心灵之间沟通的有效渠道。在音乐教学之中,交流和沟通是重中之重,教师需要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沟通交流的正向循环,才能在彼此熟悉的基础上促进音乐教学。因此,在授课时,教师要饱含耐心与关怀,加入学生和他们一起进行音乐的练习。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克服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例如,在进行傣族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一课的学习时,就可以欣赏交流为主。向学生展示葫芦丝这一乐器,让学生猜一猜它的作用。并提出疑问:“葫芦丝的音色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讨论给出答案后,教师再播放相关的视频。对凤尾竹的音色进行总结——它的音色是悠扬、圆润、清脆的。接着继续追问:“你认为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学生给出答案之后,教师播放视频揭晓答案——这首歌曲温柔委婉、悠扬醉人,仿佛把人引入了傣族民宅下的凤尾竹丛里。完成这些之后,教师再给出第三个问题:“你认为傣族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会用什么舞蹈动作来表达情绪?”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并轮流表演。最后教师播放舞蹈家杨丽萍的《孔雀舞》为学生答疑解惑,向大家展示傣族舞的本来面目。循循善诱,一环扣一环。

例如,在《北京的金山上》教学中,教师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如藏族的服装、道具,再介绍藏族的民歌起源、特点等内容融入课堂中,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民族音乐文化,树立起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学生体验当地服装,走近藏族民族音乐文化的氛围中,与教师充分交流,以师生的交流为重要载体,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满足感,使师生在沟通中看见成长。

三、 让源于生活的民族民间音乐还于生活

(一)唤醒生活经验

音乐既能阳春白雪,也能下里巴人。教师要善于挖掘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生活元素。中国的民族音乐大多来源于中国先辈们的劳动与生活经验,这些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这一特殊性,巧妙设计相关环节,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来进行自主创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音乐学科素养。将音乐归还于生活的场景之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感受节奏,了解音乐。如此,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将我们的课堂迁移延伸,进入生活,让音乐陪伴着学生成长!

例如,在进行山西民歌《掏洋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歌名中的“洋芋”以及相关歌词,对民歌的所属地域进行猜测。学生很快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出这首歌是一首北方民歌。接着,再让学生进行欣赏,感受北方民歌中那份独特的豪爽与奔放。唤醒学生的固有经验,与脑海中“北方人”的大致印象进行对比。得出结论,民族音乐是民族共有性格的集中体现。

又如,在进行歌曲《杨柳青》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江苏民歌,了解扬州方言,利用小导游的形式带领学生去看看扬州的美食、美景,也可以请学生一起说一说,你去过的扬州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如果班上有扬州籍的学生,也可以请他来说几句扬州话,同学们一起来学一学,学习扬州民歌的独特唱法,把歌曲的韵味结合民歌地方特色唱出来,分组讨论并展示,也是一番别有韵味。让学生能够唤醒生活,在人物及图片、视频等方面进行感受音乐,用沉浸式的体验来体会歌曲,表现歌曲。

(二)自主进行相关实践

要想学好音乐,离不开实践和探究。民族民间音乐,本就来源于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因此,教师需要重视这一来源,将来自生活的民族民间音乐还于相关情境之后,开展深度教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巧妙引导,抽丝剥茧,让学生一步步地发现民族民间音乐中蕴藏的深厚情感,从而较好地进行自主实践。

例如,在学习陕北民歌《革命将士出征歌》时,教师就可以先带领学生感悟歌词中的情感——全国动刀兵,一齐来出征。随后问道:“从歌词里,你有什么发现?”“歌词中描绘的革命将士有怎样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歌词进行自主探究,与伙伴展开讨论。随着探究的深入,歌词中革命将士无畏生死、保家卫国、誓要手刃敌人的豪迈形象跃然纸上。接着,教师再配上视频播放歌曲《革命将士出征歌》。追问道:“在了解了这些之后,你认为这首歌的曲风是怎样的?”通过对一些基本条件的推断,引导学生感受歌曲背后的感情以及创作目的。歌曲创作于革命年代,节奏紧凑昂扬,展现了革命将士威武雄壮的姿态。将人们带入了抗战年代的陕甘宁根据地的连天炮火,深深地歌颂革命将士的伟大。在带领学生欣赏了民歌之后,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相信学生也会将这份崇敬带入生活实践,将课堂内容延伸至课后。

又如,在学习《赶花会》这首歌曲时,这是一首民乐合奏的欣赏作品,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花会是我国西南地区春季举行的民俗风情聚会。身穿鲜艳服装的人们从西面八方来到花会赏花、购物、跳舞、唱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自制道具、服饰等,用《赶花会》的音乐创编音乐剧,分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等。

四、 积极谋求自我革新,力求教学革故鼎新

音乐教师是小学学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引入人。教师需要发扬教育的艺术,重视课程环节的设计、课程节奏的把控、学生主体的落实等。这首先要求教师不断地丰富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水平。最重要的是培养教师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以专业的姿态来进行高质量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改良教学。时代在变化,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历久弥新的民族民间音乐注入新鲜的血液。

(一)积极开展相关尝试

音乐教材是学生接受音乐知识的重要来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陈旧的教材并未及时革新。教师要积极地开发班本、校本课程,剔除教材中不利于教学的相关内容。汲取当地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开展相关课程。开展各式各样的音乐社团,编写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涉及更多的音乐知识。

(二)运用有趣的道具

音乐具有生活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生活中的任何物品经过改造都可以成为“小乐器”。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相关尝试。用矿泉水瓶做成沙锤、用课桌当作手鼓等都是可行性较高的办法。在音乐课堂上运用各类有趣的道具,丰富课堂内容。

乐器有很多种,甚至可以自制小乐器来充实课堂,前提的需要符合歌曲的美感,如欣赏课《山里来了售货员》,教师自治售卖箱子、彩带。惟妙惟肖地展示,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教师邀请学生参与,小乐器的简单吹奏,售卖的吆喝声,动起来,唱起来,活跃课堂的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信整堂课下来,一定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共同感悟音乐之美

在学校活动,重大节日如艺术节、儿童节、迎新音乐会等节日中,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展示歌唱、舞蹈、器乐等合奏、独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加入进来,创编更多形式多样的乐曲,一同来表演或演奏音乐,体会音乐的美感。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感悟。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民族民间音乐尤是如此。教师与学生一起,将这份感悟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歌曲内容,带领学生排练相关音乐剧。录制师生合唱的视频发送至网上,供大家欣赏、品评。比如在欣赏《对花》黄梅戏选段中,教师可以介绍黄梅戏的特点,黄梅戏因其唱腔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而得名,成长在安徽安庆地区,后吸收京剧、徽剧音乐,用安庆地区方言演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带领学生共同感悟齐唱、对唱、轮唱的演唱形式,体会音乐之美。

五、 结语

教师通过自己的巧妙设计,可以使得小学音乐课堂千变万化。用有趣、高效的方式,点亮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的火炬。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具体实践中,我们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有效地推动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新时代下的小学音乐课堂不能等同于以往的旧式教学,将民族民间音乐放在音乐教学的重要地位,开展各类有益尝试,是当下社会唤醒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重视加强小学民间音乐教学,让学生在浓厚的民族音乐文化氛围中浸染。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和乐感。让每个学生都能插上音乐的翅膀,在民族音乐之美中沉浸,成长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民族音乐民歌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乐府新声(2022年4期)2022-02-28 06:27:46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4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冰雪运动(2020年5期)2020-03-29 05:07:52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18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
阿来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2: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