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福英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新课改推动了语文教育从育分向育人的转变,语文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成绩,更是为了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文学素养。而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听、说、读、写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内容,而写作则是对这些内容的整合。听与读是对信息的归纳,说与写是对信息的表述,而写的过程也是思维整理、思路组织、分析和比较的过程,这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语言素养,还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逻辑思维能力和思想深度等,可以说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知识水平、思维判断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等核心素养的体现。基于此,教师要探索以生活化教学为核心,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新方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推动学生全面地发展。
正是因为写作在小学教育环节当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问题,在问题探索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让写作更好地发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的作用。通过对现阶段小学语文写作教育的不断反思发现,部分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言堂”的现象,直接导致语文写作教学模式较为固定和单一,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和写作的积极性。此外,固定和单一的教学模式,致使教师仅依靠现有的教学材料来进行写作指导教育,资源的局限和固定的写作模板,使学生的写作内容缺乏创新,这就难以发挥写作对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从生本理念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点,并且将写作内容与生活资源相结合,真正地做到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积极且主动地参与写作的实践探索当中来。
小学生对生活内容的感知度较低,往往无心留意和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写作素材和资源。教师若往往一味地让学生关注生活和记录生活,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此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记录生活。例如,为学生布置“我最喜欢的电视剧、动画片”或者“我最喜欢的运动、游戏”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符合学生兴趣点的内容。此引导方式不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还能够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真人和真事出发,写出具体、生动的内容。例如,有的学生对羽毛球运动十分感兴趣,在课余时间经常会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羽毛球比赛活动。于是就以日记的形式,将自己每天的运动情况和运动中所发生的事情进行了记录,并且养成了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此教学方式既体现了写作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还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相结合,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目标,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用写作和日记等形式记录自己生活的实践当中,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除了要为学生设置更具生活化的写作目标之外,教师也需要从生活当中拓展和挖掘教育资源,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例如,每年的6月5日为环境保护日,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热点话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来畅谈一下身边所发生的有关于环境保护的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有关环境保护或者是环境主题的内容都可以对其进行探讨。如“生活中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环境保护我们需要做出哪些贡献?”“我对环境治理有哪些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探讨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当中的一些问题出发进行探讨和分析,然后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此让学生形成一个发现问题并逐渐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习惯,进而将其应用到写作当中,提高其写作的逻辑性。
多媒体是教育现代化改革基本的体现,同时也是推动教育高效发展的关键。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视频、图片、声音等直观和生动的内容较为感兴趣,因为这些内容更加直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文字内容还需要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之后,在大脑中进行转化才能够品味内涵,其较为抽象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高效地发展。多媒体教育工具的应用就能够将语文文字性的内容以图片或者是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和更具趣味性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能够辅助教师开展更具现代化和更具趣味性的教学,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保障。在以生活化教学理念为指导,利用写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利用多媒体丰富教育形式,让学生在丰富的教育形式中获得全面和高层次的提升。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此文章生动、形象,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仅依靠文字性的教育内容,很难让学生深刻地去把握故事所表达的内容,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动画片。动画片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以更加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理清整个故事的脉络。在此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有关于所学内容的图片,并让学生结合这些图片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对比。如“下雪的黑夜的图片”“圣诞树的图片”“天空中闪烁星光的图片”。在此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片,再让学生找到与图片相对应的课文原文并大声地朗读出来。通过图片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通过学生所描述的图片内容和原文内容的对比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来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生动且直观的教学引导下把握文章的核心,并在学习和对比中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1. 积累生活化写作素材
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的写作内容较为空洞,而且千篇一律,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对生活内容的感悟能力较低,学生写作常常出现“流水账”的现象。鲁迅先生曾经讲过:“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静默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细想,一挥而就。”由此可见,生活是写作无尽的源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积累生活化写作素材的方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赋予学生写作更深刻的情感,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情境正确且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写作素材的积累中实现写作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双向提升。
要想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化的写作素材,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出发,观察生活中每一处值得记录的情境。例如,为学生布置观察上学和放学沿途植物、高楼建筑的情境,并让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此任务并不只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个长期坚持的任务,让学生将一年来上学和放学途中植物、高楼建筑的变化进行实时记录。只有长时间地坚持,做到聚沙成塔,才能够让学生“下笔如有神”,让写作内容更丰富、饱满。
2. 丰富生活化写作情感
写作不仅仅是对生活内容的记录,还是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但是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较低,而且在语言表达上还有着极大的进步空间,所以部分学生难以通过自身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难以将自己的情感寄托某种事物上。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丰富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个人情感寄托生活事物上,从而赋予写作更深层次的内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进行教学引导。以“春风”为例,春风在我们生活当中最常见不过,但是不同的人对春风的理解和描述大不相同。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前者表达出了一种无奈,而后者则是一种得意和欢乐的心情。通过具体事例的引导让学生初步地感受个人情感寄托特定事物上的写作方法。其次,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同样是描述考试成绩理想和不理想时,你们的心情和对考试的想法是一样的吗?”通过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案例来进行启发教学,调动起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描述“夕阳”的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与夕阳这一特定的情境结合,做到寓情于景,用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此教学引导,能够让学生的文章情感更加饱满,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的提升。
1. 生活与绘画融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绘画和写作都是人们自我表达的方式,其内涵是相通的,但是它们的区别在于自我表达方式的不同。绘画能够将事物以具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在相同时间下绘画所表达的信息比写作更少。而写作则是将人们带入一个具体的情境当中,去感悟作者当时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所体现的情感。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写作与绘画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在对绘画作品的鉴赏当中实现语言应用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也让学生在丰富的表达形式中实现审美素养的提升。
以《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为例,在进行基础的教学讲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的方式来理解和想象古诗内容,并感受古诗词中所描绘的农村风光。然后再让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古诗内容,通过自己的想象将此首古诗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让学生分析和阅读文字内容来进行绘画的方式,让其深入地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涵,也深刻地领会古诗所描绘的静谧乡村、幽静乡村小路的美丽和谐的田园风景,提升学生对古诗和美的鉴赏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做好反向教学指导。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家五口在秀丽的环境中劳作、嬉戏”的图片,让学生针对这一画作进行鉴赏,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和描述图片所展现的情景。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教学方法,也让学生在丰富且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引导中实现审美与鉴赏能力的提升。
2. 写作与情境融合,提高美的创造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与鉴赏创造能力,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和品味优秀语言而获得自身情感和知识素养的提升,逐步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去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将写作教学与情境教学相结合,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且真实的教育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此环境当中,激发其审美想象,使其拥有更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深刻的写作体验。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也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仿写。此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留心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写一篇观察日记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来进行写作实践,学习和应用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通过课堂情境的引导和生活情境的实践,能够让学生发现生活当中的美好事物,也让学生利用语文技能去记录和创造生活当中美好的事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当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繁荣,也推动了新中国的发展与复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性的标志,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启蒙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还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有利于塑造民族精神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当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还能够使其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
首先,教师可以从教材出发,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与写作结合,让学生在写作和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并传承传统文化。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录和描写北京的春节的呢?”通过问题启发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课文的阅读,学生了解到本篇文章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的过程。在学生进行初步阅读之后,教师要再次提问学生:“那文中有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呢?”让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并把详写的部分标上序号。此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仔细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了解作者写作的方法和整体的写作结构,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指导。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篇文章的顺序和写作方法讲述自己印象中的春节。让学生通过详写和简略写的方法来突出文章的重点,同时也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再一次回忆春节热闹的场景,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最后,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征文比赛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记录和弘扬传统文化。优秀的作品可以粘贴到教室墙壁或者是校园宣传栏当中。通过此方式是让学生在具体文章的阅读和鉴赏中实现自身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写作和资源的拓展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核心素养是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因此,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指导当中,教师除了要利用教材帮助学生认识语文和应用语文之外,还需要利用生活化的资源普及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知识,也能够更加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将生活化教学与写作教学相融合,既能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同时还能够真正地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去听、去看、去感受、去追根溯源,寻求学习的本质,在理解、思考与表达中,实现多元和多维度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