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学习活动中的德育策略探析

2022-12-16 20:16肖世文
考试周刊 2022年41期
关键词:劳动德育活动

肖世文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就加强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规划,指出劳动教育课程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根本手段,劳动教育课程化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方略。把劳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体现,五育之间相互渗透,共同促进,使育人为本,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得以落实。文章拟就小学劳动学习活动中的德育策略进行探讨。

一、 深刻认识劳动学习活动的德育功能与价值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在论述人与对象世界关系时提出,人类掌握世界有四种方式,其中理论+实践方式是人类改造世界,达到人与世界和谐共处的主要的、基本的和直接的方式,而劳动实践是这一方式的重要途径,脱离劳动,理论就没有实现价值的可能性。实践是人与对象世界发生关系的必然手段,劳动是实践的主要方式。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贯穿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在传授一定的劳动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对劳动观念、情感态度的培养。

劳动学习活动必须坚持育人导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把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深刻体悟劳动的根本价值,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正确劳动价值观,自觉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等劳动精神。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根本价值的深刻揭示和智慧引导,让学生在亲历各种劳动的过程中通过自觉体悟而逐渐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劳动教育是一种身体教育。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身体性并从青少年身体成长角度出发,构建有生命力的劳动教育。所谓劳动教育的身体性是指劳动对人的体魄、体形、体力及适应性的正面价值。通过身体的动作来实现认知、理论的价值。只有身体力行才能最终产生改造世界的人们想要的劳动成果。劳动教育的身体性是本课程的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劳动教育的身体性特征及劳动创造成果的体认,促使受教育者的意志品质得以生成和发展。

劳动学习活动是一种生存教育的学习活动。学生开展融于日常生活的劳动,具有劳动技能和品质提升的“地气性”。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活动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摒弃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的观念与心态。

劳动学习活动是一种社会教育的学习活动。每一种劳动背后均带有社会历史和当下文化的印记,青少年在价值有涉的真实环境中理解劳动的职业价值,认识到劳动的集体性与社会性,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对社会协调性的认识,形成集体和国家观念、全球意识;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一种生存本领,不仅是解决生存生活及创造幸福的一种手段,劳动还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各种美食文化、非遗文化、新园艺新工艺中的新文化都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才能传承。文化传承是劳动的职业价值之一,在劳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形成崇尚优秀文化的情感态度和技能技巧。

二、 构建密切联系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劳动学习活动课程体系

我们要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构建覆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按学段进阶安排、有所侧重的劳动学习活动课程体系,在劳动实践教育全过程中体现道德与法治教育。

(一)日常生活劳动中贯穿道德教育

围绕日常生活的劳动教育从一年级开始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1. 校园日常劳动项目的道德教育

将劳动教育引入校园日常生活,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卫生打扫、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卫生保洁、花坛运动场的维护等项目。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由全班学生轮流值周。根据项目服务标准,组织评比。评比中要突出责任担当意识、劳动创造幸福的教育。评比结果作为素质测评依据,给最优班级和个人颁发劳动光荣奖状,使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正确劳动价值观。

2. 家庭日常劳动项目的道德教育

将劳动教育引入家庭日常生活,主要包括:学生自身卧室、书桌整理;休息日与家长一起外出购物;自身身体洗漱及内衣裤洗涤的个人卫生劳动;节假日帮助家长进行家庭卫生大扫除的劳动。此类劳动突出培养学生自重自爱、热爱家庭、责任担当和持之以恒精神;培养勤劳为尚、好逸恶劳为耻的情感态度。这类劳动运用家校联手、适当奖励的方式进行评价,使学生形成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创造财富的意识。

3. 社会日常劳动项目的道德教育

教育的真实意义发生在校外,课程内容选择应坚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注重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能力。例如,选择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手工劳动内容,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现代服务业劳动内容。学校在开展“把文明送给社会”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爱护草坪、清洁垃圾桶等劳动行为,体悟与习得高尚情操,完善道德修养。这种劳动的特点之一是其日常性。因此,教师要常抓不懈,严格督促,发挥养成教育的功力,方能久久为功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二)生产劳动中贯穿道德与法治教育

生产劳动课具有一定的技能与难度,适合安排在小学中高学段。

1. 校园生产劳动课

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开辟校园一角或由学校构建屋顶生产劳动活动场地,以班级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生产劳动。有条件的小学应该专设学校劳动场所,开展菜园、林园、花园种植及鱼塘养殖活动。此类劳动学习活动可以先用视频方式传授和示范劳动技巧,然后进行实践操作。这类活动注重培养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意识和爱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态度,培养劳动创造生活成果的幸福感和积极付出的幸福观。可以通过写生产劳动活动周记的方式加强学生的道德体认,使其从一般的劳动感觉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周记的批阅与讲评既可以放在语文课中进行,也可以在下一次的劳动活动课开始时进行,作为对上节劳动课总结的一个重要部分。周记的讲评宜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总结,联系学生的亲身感受,联想家长的辛勤劳动,得出思想品德方面的认知和观念。

2. 校外生产劳动活动

学校指导家长在家庭应有意识地引导中高年级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生产劳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来之不易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可以采取家校联手的方式对学生参与家庭生产劳动的情况予以引导和监督。学校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入果园、农场、菜园等基地进行劳动实践,通过写劳动汇报的方式,在班级中交流、共享劳动成果和思想体会。

(三)服务性劳动中体现道德与法制教育

针对服务性劳动学校可以安排在小学高年级进行。服务性劳动是培养学生法制意识和学习法制条文的一个良好机会。

1. 社区服务性劳动

教育的真实意义发生在校外。体现在劳动教育方面就是要有实践维度上的纵深感和空间维度上的广延性,能够体现劳动世界的完整性,即涵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社区服务性劳动如收取快递,体验现代物流服务;餐厅智能设备点餐,体验现代餐饮服务。教师要挖掘社区资源及网络资源,创造真实的环境和参与度较高的劳动条件。在充分认识劳动者的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社会贡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为社区门卫、保安、环卫工人、公交司机等劳动者制作传统节日小卡片,表达对劳动者的尊重与关心;开展图书、衣物、玩具捐赠活动或义卖活动,指导学生记录经历,提供交流展示服务性劳动过程与成果的志愿服务项目成果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中得到思想品德提升。

2. 为弱势群体提供的服务性劳动

在为老弱病残孤寡等弱势群体提供的服务性劳动中嵌入道德与法制教育。这种服务性劳动适宜有机加入国家有关法制条文的学习,同时培养人文关怀精神,提高道德和法制水平。要定点定时定量,一以贯之上下承接完成对特定人员的服务性劳动,让参与者体会国家、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从而体会到国家与社会的美好,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可以与语文教师联手,通过写作文的方式使学生体认这种劳动的德育价值。

三、 在丰富多样的实践全过程中提升劳动学习活动的德育功能

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可以开辟劳动教育行知基地,保障劳动教育常态化开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提高德育素养。让学生在节假日劳动实践中感受祖国文化美,在劳模故事中认知和崇尚奉献精神,在开发劳动基地中培养正确幸福观,在班级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培养责任意识。道德与法制教育要潜移默化、见缝插针、因势利导、有机安排在各学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劳动学习活动虽然是以实践为主要教学方法,但其情境创设、过程指导以及反思总结对学生道德与法制素养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境创设指导

要注重真实性,即立足学生真实生活经历或体验,面向现实生活;凸显教育性,即注重劳动文化在情境创设中的有机融入,挖掘与历代项目相关的儿歌、谚语、警句、人物事迹等在实践学习中的育人价值;体现开放性,即就时间而言,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国农民丰收节;就空间而言,家庭、田地、工厂、餐饮机构以及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

案例:学习编织中国结。设计理念:中国结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了解中国结、学会编织中国结,教育学生要热爱、弘扬民族文化,磨炼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教学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编织中国结时,先对学生进行情感铺垫,出示家庭客厅等场地悬挂的中国结,公共场所宣传活动中悬挂中国结等,把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再指导学生进行中国结、万字结的编法学习,学生在学会编织中国结的同时感受到了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文化自信。

(二)实施阶段指导

首先要注意结合学生、家长、劳动场域等方面的准备进行指导,要强化规范意识、质量意识、专注品质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指导劳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劳动技能的淬炼、劳动习惯的培养以及劳动品质的塑造。

案例: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编蛋袋。教学目标:①了解蛋袋的制作方法,学会用玉线编织端午节蛋袋。②了解端午节的习俗,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③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懂得分享与祝福。教学过程: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从神话故事引入端午节挂蛋的习俗,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熏陶;在进行编织手法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打单结到双线单结再到动手编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学生在学习中不觉困难,顺利完成作品;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充满深情:同学们,这小小的蛋袋,不仅承载着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祝福,她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此时,劳动教育在情感的熏陶中润物细无声,培养了学生人文情怀以及爱劳动的品质。

(三)反思阶段指导

围绕劳动过程体验、成果评价、价值体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实践的价值和意义,感悟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养成反思交流的习惯。可以开展成果展示、讨论、演讲、辩论等活动,通过讲述劳动故事、撰写劳动日志、制作劳动微视频等方式进行反思交流。劳动课程结束了,但学生的成长仍在前行,表现在他们完成的一件件作品中形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明确劳动是作为青少年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从而持续发挥劳动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反思阶段对劳动课程的德育功能实现尤为关键,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从实践到观念的质的飞跃阶段。

案例:制作水果拼盘。教师在课堂学习结束时布置了一项反思任务,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完成作业设计:根据一句古诗制作一份水果拼盘。如: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②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风水暖鸭先知。要求学生不仅要创造出唯美的视觉形象,还要反思自己的劳动再现了古诗之美,劳动是创造美的形象和美的生活的不二途径。这些反思型课后作业使学生在审美劳动中得到人格的升华与热爱劳动的态度。

四、 调动家校教育全要素实现劳动学习活动的德育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学校要以“三全育人”思想为指导,建立书记校长统一领导,教务处与少先队大队部整体设计,相关部门协同实施的工作格局,让劳动教育的德育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思政教育处每年做好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总结,宣传劳动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展示劳动教育成果,弘扬劳动教育文化。

劳动学习活动的德育目标达成,要通过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教师与家长联手推进,要充分运用家长的能动性与积极性。一方面,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制定长效有序、层级渐进、严格可行的家庭劳动作业并在家长的引领下完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微信对话、周记、作文等方式达成对劳动实践的德育认知与获得。要在劳动活动中有机嵌入对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的介绍,通过他们的动人事迹来影响和引领学生的心灵成长,使劳动不仅是一门动“身”课,更是一门动“心”动“情”课。学校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建立家校劳动学习活动的德育档案,以展示学生在劳动学习活动中德育成长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劳动学习活动中实现德育成长。

猜你喜欢
劳动德育活动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六小”活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