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群
(合肥市行知小学,安徽 合肥)
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对学生在体育领域的发展、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能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学生适应当前社会高强度工作压力并实现终身发展的一项基本素质。在现代教育环境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不仅是落实新课改工作任务的重要举措,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教育举措,对提高我国教育综合竞争力具有良好的保障作用。因此,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必要性。具体到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学生其他学科学习及未来发展提供强壮的身体支持。但长期以来,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地位边缘化,外加教师观念落后,导致小学体育课程局限于知识与技能教育,并没有突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此,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角度考虑,本文研究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具有一定的意义和教学理论指导价值。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素质快速提高的初期阶段,有效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小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并有利于改善学生的精神状态。例如,学校要求学生在入校之后就统一去操场跑两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跑步速度、纪律等不做任何要求,而是要不停歇地跑两圈,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在开始跑的一段时间内,学生普遍叫苦,但由于教师的强制要求,学生必须坚持下来,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普遍可以轻松地跑完两圈,并且不会出现严重的气喘情况[1]。同时,小学生在跑步训练之后,感冒生病的频次也降低了。由此可见,加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各项因素的制约,其在体育常识方面严重匮乏,学校应以体育课程教学为手段,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体育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扎实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以便小学生更好地开展体育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体育知识的培养,如体育活动常识、急救常识等,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运动,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可以让学生在长期体育锻炼中不断强化身体素质,且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进而有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学生适应社会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
长期以来,在普通小学课程体系中,体育课程地位边缘化是不争的事实,没有受到教师和学校的关注,导致体育教学工作形式主义十分严重,不利于体育教学价值的体现。同时,我国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在最终的升学考试中仍然以学生的成绩为考核标准,这使得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更加关注考试成绩。而小学体育作为非考核项目,导致学校不重视体育课程,体育课程课时不足,不利于体育课程教学价值的体现[3]。不仅如此,学校即使开展体育课程时,也会因为教师的不重视,然后频繁被其他课程教师占用,而学校对此现象也是放任不管,使得小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时间,不利于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化。与此同时,小学体育第二教学课堂不规范,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因为个人因素、天气状况等因素,随意更改体育教学安排,往往是让学生集合之后就简单地进行安全教育,随后让大家解散进行自由活动[4]。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浓厚的体育兴趣而留在教室外面进行体育锻炼,而其他同学则是陆续回到教室,这使得体育教学意义不复存在。除此之外,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方面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当代小学生普遍生活在温室环境中,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且严重缺乏抗打击能力,小学生普遍不喜欢耗费体力的体育课程,原因在于体育运动往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且在短时间内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使得绝大部分小学生不会在自由活动期间进行体育运动,而是选择阴凉地方闲聊,进而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5]。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在思想层面转变认识,并积极主动地结合新课改要求,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才能为学生其他课程学习及终身发展夯实身体素质基础。
如前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小学体育教学地位边缘化,使得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成为空话。而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身体素质与技能的全面发展。为此,体育教师应立足体育教学实际,以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趣味、互动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让体育教师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更加自愿参与体育课堂活动,对学生在体育领域的发展大有裨益。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正确认识趣味学习环境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及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随后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创造互动、趣味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6]。在实践中,体育教师要想创造互动、趣味的学习环境,应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小学体育教师应严格控制教学时间,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可以做到劳逸结合,从而在习得体育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培育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其次,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动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积极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各项体育学习活动,进而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例如,在篮球运球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普遍缺乏篮球基础,在篮球运球训练过程中频繁出现篮球脱手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篮球运球水平的提高。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则要引导学生进行原地运球训练,待学生原地运球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再开始让学生进行跑动运球。在此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篮球运球训练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可以引进游戏方式,比一比谁沿着操场运球一圈用时最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有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此外,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积极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一旦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遭遇了挫折,体育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便学生突破心理障碍,为更好地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7]。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信赖教师,并认真学习体育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有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及提高。
兴趣是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学生在体育领域有所建树的关键。而在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环境中,体育教师要想创新体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前提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为顺利完成体育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8]。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随后开展多元化的体育趣味游戏活动,如篮球对抗赛、竞走游戏、风火轮等,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并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体育知识体系。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篮球对抗赛,具体是按照学生兴趣爱好、篮球水平等,合理划分为两队,进行篮球对抗训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表现意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会为了获得最终的胜利,在日常学习中刻苦训练篮球技能及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习得篮球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不仅如此,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在此过程中得以不断提高。但要强调的是小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及探究欲,对体育趣味游戏活动亦是如此,若是在学习阶段长期接触一种体育游戏,则会逐步丧失应有的兴趣,从而不利于体育游戏活动应有价值的体现。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广泛收集不同的趣味体育游戏,并要进行组合使用,才能让学生始终对体育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进而才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成效,并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还可以为后续教学提供相应的信息参考,从而有利于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提高。具体到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通过科学的评价,可以明确学生当堂体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可以明确学生的不足,有利于后续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及进度,从而为学生创造适宜的训练环境,能够让学生在适宜环境中持续完善自我,进而实现体育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9]。为此,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主动建构激励性语言评价体系,给予不同学生最合理的评价,以此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首先,小学体育教师应广泛收集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信息、体育学习成绩等,并据此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及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还要根据评价来实施相应的奖惩制度,针对一些表现良好的学生,体育教师既要进行语言层面的激励,又要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如运动用品奖励、荣誉证书等,激励学生更加勤奋地学习体育知识,为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10]。而针对体育学习中表现欠佳的学生,体育教师也不得以批评为主,应以鼓励语言为主进行点评,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逐步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水平,长期坚持下来,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既要传授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及终身发展提供能力支持。而当前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成为空话。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正确认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创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地革新教学方法,结合体育课程教学实际来巧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