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颖 郭燕梅 卢彦林 孙 佳 陈 晔
包头市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工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乃至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不仅是包头市经济的主要支撑,也在内蒙古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工业新包头,对于包头市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包头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谋篇施策、布局落子,瞄准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现代能源产业基地、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顶格推进、狠抓落实,被国务院列为“促进工业稳增长、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等方面成效明显的地方”获通报表扬,获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明显城市,与深圳、武汉、厦门等先进地区入选工信部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把工业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和主阵地,持续提速增效,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1%,增速居全区第一,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完成1221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制造业投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等都保持两位数以上快速增长,新上工业项目303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9%,规上工业户数由408家增长到472家,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564.9亿元增长到3644亿元、增长40.3%,工业税收增长42.4%,工业利润增长170.2%。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341.5亿元、增长43.2%。
大力实施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积极创新产业链“链长制”、产业集群“群长制”,不断延伸传统工业链条,巩固壮大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目前,基本建成钢铁及其深加工产业链,优质钢、特种钢比重提高到90%,2021年钢铁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元;形成铝电一体及其稀土铝型材、铝轮毂、合金铝等铝后加工产业链,2021年铝产业集群实现产值735亿元;建成煤—甲醇—烯烃—聚烯烃及其延伸产业链,钢铁、铝铜镁、化工等传统工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加快。
按照国家在发展新材料领域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稀土新材料产业,制定“2+2+N”产业发展路线,已形成稀土永磁完整产业链,稀土原材料就地加工转化率提高到80%左右,上半年稀土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增长113%。抢抓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机遇,全产业链谋划发展新能源,推动建设内蒙古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明阳超大型陆上风电整机智能制造产业园、龙马高端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开工建设,基本实现风电整机、发电机、齿轮箱、叶片、塔筒、法兰锚栓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全覆盖,加快构建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光伏玻璃、光伏设备及服务等全产业链,上半年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400亿元、增长1.5倍。同时,在氢储能产业、碳纤维及高分子新材料产业、精细氟化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产业上持续发力,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推动实施《包头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在自治区率先启动“万户企业登云行动”,在国内率先建成网络协同制造云平台,建成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一机集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正式上线,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快数字化改造升级,完成100个数字化改造项目,5G网络在工业场景应用范围逐步扩大,“5G+智能矿山”项目实现大型无人驾驶矿车的调度及作业。
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关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一业一策”三年行动计划》《包头市支持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等多项政策措施。全方位深层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大力营造亲商安商敬商浓厚氛围,365天“不打烊”服务、企业高管微信群等一批便民利企举措陆续推出,“包你满意”一流政务服务环境品牌日益响亮,新时代的包头正在成为适宜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客商纷至沓来的热土,正在成为国资敢干、民资敢闯、外资敢投的发展高地。
包头市自然资源富集、产业优势突出、人才储备充足、区位优势明显,是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是闻名遐迩的“草原钢城”“稀土之都”,是共和国“铸盾砺剑”的地方,工业发展具备良好的优势基础,特别是近一个时期,通过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打造大集群,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带动全市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快速前移。同时,随着工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包头工业经济还存在问题和短板。从发展规模看,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工业企业户数少,特别是大企业不多,规上工业企业仅有47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只有北方股份1家。从产业实力看,产业和产品竞争力还不够强,铝、稀土和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规模相对较小,工业产品整体仍处于产业链中上游、价值链中低端。从环境承载看,工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倚能倚重行业占比高,新建项目能耗增长快,存量企业节能改造减速较慢,能耗双控形势依然严峻,“双碳”背景下工业发展面临更大挑战。从外部竞争看,近年来,外地先进地区重新审视聚焦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表现出强劲竞争实力,后发地区积极拓展规模发展空间,包头市不仅要面对发达地区高端竞争,也要面对后发地区的中低端追赶。
包头市工业发展正面临着历史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机遇。从战略部署看,党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伟大战略目标,包头市风能可开发储量3700万千瓦,可开发光伏储量2800万千瓦,年日照时数在2600—3400h,拥有一批龙头生产企业,在新能源革命进程中优势巨大,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从政策导向看,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等多项政策措施,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全国“两会”又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为包头市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政策红利和更大的现实利好。从地区推动看,自治区党委、政府着眼于时和势,围绕高质量发展对全区工业升级和整个经济转型作出了战略部署,出台了《关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包头市将抢抓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紧紧抓住产业这个关键,牢固树立大抓经济的鲜明导向,全力以赴抓投资、抓项目、抓企业,尽快把新增量做起来,让老工业基地进一步发挥基础优势,焕发新的活力。
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工业富市,响应碳达峰、碳中和伟大号召,深入落实制造强国战略,以建设“四基地两中心一高地一体系”为主攻方向,全力做大做强工业,尽快把包头建设成为优势特色领域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工业、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打造新时代现代化工业新包头。到 2025 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1.2万亿元以上并争取更好结果,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 1000 家左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500 家以上,自治区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 150 家以上,制造业增加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3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0%以上,重点工业企业能耗全部达到国家能耗标准先进值。
围绕发展目标,全力实施“十大工程”。
一是全力实施结构优化升级工程。针对工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下决心把结构调过来,充分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实现“五化三型”即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创新型、服务型、外向型发展;以做精做优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数字创意等产业为重点,加快构建“2+3+N”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全力实施集群集聚发展工程。找准包头市工业在全国的坐标和定位,着眼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科学研究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重点打造稀土、光伏装备、风电装备、氢储能、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碳纤维及高分子新材料、精细氟化工、现代钢铁、现代铝业、农畜产品加工、核装备及核材料、专用设备制造等20 个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强大现代产业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大力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推动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上中下游产业融合,形成“龙头带动、链式整合、集群发展”新态势。
三是全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快提升研发投入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行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挖掘在包科研院所和大学创新“富矿”,推动稀土新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支持稀土研究院、中科院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新材料研究院等加快发展,推动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梯队培育,承接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四是全力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工程。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实施清洁化改造,高质量建设绿色工厂,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要求,加强可循环、可降解材料及产品应用推广,消减工业固废产生量。高标准建设达茂、固阳 2个零碳园区和昆区、东河、九原、土右 4 个低碳园区,推动园区能源梯级利用、废物综合利用、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构建低碳零碳导向的资源能源体系、循环经济产业链。
五是全力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以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工业品向安全健康、优质稳定、智能环保等方向发展。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做好重点领域技术、产品标准的提档升级工作,引导与支持行业协会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内标准、行业标准制定,用高标准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开展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培育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企业(商标、商号)和品牌产业,推动更多包头工业产品融入双循环、开拓新市场。
六是全力实施融合赋智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工业企业从产品制造商向以制造为基础能够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供应)商转变。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围绕无人驾驶、数字化仿真、生产线柔性配置、先进过程控制、人机协同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全国行业级优秀水平的应用场景和国家、自治区级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深化“上云用数赋智”,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
七是全力实施双招双引工程。继续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第一战场,坚持顶格招商、全员招商、精准招商,全面梳理重点行业全国、全球百强企业,逐一对接联系,确保招商引资有更大突破,为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坚实支撑。大力招才引智,建立企业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需求清单,全职引进、柔性引进并举,在职人才、退休人才并重,建好人才飞地、 用好“揭榜挂帅”,加大人才发展投入,统筹推进人才引、育、留、用工作,以高质量人才供给支撑工业加快迈向中高端。
八是全力实施园区提质工程。引导各旗县区错位发展、竞相发展,立足实际主攻1—2个主导产业,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度。支持和引导园区集聚各类高水平服务机构,为入园企业提供全链条专业化服务。坚持“亩均论英雄”导向,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区域集中,促进园区效益整体提升。引入专业的园区运营商,探索“管委会+公司制”或管委会公司制改革。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新型智慧园区,优化园区营商环境,实现园区高效管理,打造工业高质量发展承载地。
九是全力实施开放合作工程。加大力度“引进来”,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重塑,把与包头资源禀赋、发展需求匹配度较高或在行业内处于“专精特新”的外资企业吸引进来,落实好外商投资企业准入前国民待遇,推动外资项目落实落地。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在境外上市融资。壮大外贸主体,拓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探索建立“飞地”园区机制,积极争取更多合作项目,支持各园区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多元化发展。
十是全力实施营商环境创优工程。持续优化一流市场化营商环境,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深化“一窗综合受理”改革,为企业和办事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大力营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抓好诚信包头建设,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全力打造一流国际化营商环境,对接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的市场运行机制和体系,以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标准推动城市发展,营造开放包容的城市心态、多元共存的城市氛围、现代文明的城市气息,加快让包头成为国资敢干、民资敢闯、外资敢投的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