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 林朝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培养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爱国主义政治素养、助力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相融合而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以及各项政策纲领的制定和实施,思政课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新时代对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差距的产生与当前大学生思政课学习面临的主体能动性缺乏、缺少社会实践等问题密切相关。而在此之中,从某种意义而言,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正如马克思强调指出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思政课的学习,其最终归宿点一定是回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完善的同时,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所以在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教学环节,要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意识。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铭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话,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由解释世界发展到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关键在于实践。正是从实践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哲学理论所固有的局限性,阐释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的变革。具体来说,这场革命性变革又是通过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全部哲学基本问题的革命性变革实现的,这也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逻辑基础。
首先,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虽然旧唯物主义正确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中“谁是第一性的、有无同一性”等大的前提问题,但是旧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现实性上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和世界之间历史地发展着的关系)、对思维和存在具体关系的理解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新唯物主义有重大的分歧。旧唯物主义对思维和存在具体关系的理解,只是从客体的角度来解释世界,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出现的,按照自然规律演化出来的。这种对世界的解释,用来解释自在自然,就是那种没有被人类足迹充分打扰的自然还可以说得通,如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自然地发展着,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但是用来解释人类社会会令人疑惑,人们使用的手机、电脑、教材、投影仪等哪个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它们是人们利用自然界提供给人们的材料,根据人们自己的主观需求,创造出来的。所以说,旧唯物主义只是看到了世界物质性的一面,只是从客体角度或者直观的形式来解释世界,抹杀了人的能动性的一面。“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旧唯物主义没有将事物当作实践去理解,没有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根源便在于旧唯物主义没有理解实践的本质,更不可能将实践引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
其次,新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深入批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评唯心主义对世界的理解,认为唯心主义看到了被旧唯物主义抹杀的能动性,从主体能动性出发来阐释这个世界。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是从精神方面出发来解释这个世界,世界是精神的产物。它虽然看到了能动的方面,但是它抽象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就是夸大了人的主观性,没有看到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对物质的依赖,没有看到人的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总体来看,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世界的认识和阐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分别从对立的两极:客体和主体来解释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实践既是人和世界关系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全部人和世界关系的基础)。它们都没有从实践出发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懂得实践的本质和意义。
最后,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通过这一对实践的本质理解,可以发现实践是一个能把主体和客体统合在一起,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能动性的要素,而主观与客观又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关系,所以主观与客观的两个方面就使得实践本身具有一种矛盾本性,这种矛盾本性也就使旧哲学没有科学地理解实践的本质,因而也就不能全面地把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总之,实践就是沟通主体和客体两极的中介、桥梁,它是物质的,但是又具有主体能动性。对实践的全面理解突破了旧哲学要么从主体能动性方面、要么从客体方面这种对立的两极来解释世界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变革,它之所以能实现这样一场变革,关键就在于它对实践本质的科学理解和合理建构,并且沿着实践所强调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客观性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全部旧哲学的根本标志。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教学环节中厘清其逻辑渊源,会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为什么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新时期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精神实践活动,思政教师要在“思政小课堂”上总结规律,促使学生借助“社会大课堂”这一根本的社会实践途径实现自我的蜕变。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包含三个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基本特征的阐释,无论是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学习思政课面临的两个困境上,还是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上,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首先,关于直接现实性。正如列宁所言,“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可以把人头脑中的想法、存在变为直接的现实。实践离不开主观因素的指导,但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认识活动,它区别于人的认识活动。虽然二者都属于对象性的活动,但是认识活动属于观念范围内的事情,它一般不会引起对象的直接变化。而实践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实实在在的物质交换,通过实践人们能将理想、计划、目的变为实实在在的现实。实践之所以能高于理论,即在于它的直接现实性特点。理论是间接的,不能在现实中得到直接的体现,只有和实践结合起来才可以得到体现。
实践活动的直接现实性就启发人们学以致用,理论的学习最终要回到实践当中。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并不只是为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走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人们之所以迷茫,更多的是因为没有去实践,没有意识到只在头脑中想,不去行动,就会迷失在自己的想法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就是对实践直接现实性特征的表达。无论是国家要成就什么伟业,还是个人想要有较为成功的人生都离不开“实干”。构想得再好,设计得再完美,不付诸实践也是不可行的。
其次,关于自觉能动性。实践的自觉能动性是相对动物的本能活动而言的。动物的活动是盲目的、自发的,受它们的自然生理结构和本能决定,它们没有自觉的目的,不能做超越本能界限的事情。正如马克思所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蜜蜂造蜂房是本能,蜜蜂世世代代就是造就这样的蜂房,而人类有辉煌的建筑史,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建筑的房屋不仅仅满足自己单纯住的需要,还要体现一定的文化、一定的社会地位、一定的美的价值。所以说人的实践活动是超越动物本能活动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
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也就是说人们在从事某项工作前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追求与主观需要,将自在之物改造成为我之物。只有在明确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后,教师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教师如何确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就需要他们深入研究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准确理解和把握每堂课的价值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充分认识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规律等。在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后,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传达给学生,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才能有目的地进行规划与创新,这就为其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能动性奠定了基础。
最后,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强调,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关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教师要通过社会性和历史性两个方面来展开分析以便学生更明晰地理解,进而增强实践意识。实践的社会性强调的是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的,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不是我个人的成绩,它是一群人的拼搏和努力。”天眼的建设成功是团队合作的结果,是集体力量的展现,而这就体现了实践的社会性特征。通过案例讲解,使学生对社会性的理解更加容易,在理解了社会性之后,教师还要继续启发学生将理论的学习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当代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较之中学时代要淡薄一些,实践的社会性要求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要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要有集体荣誉感,为集体活动贡献一分力量。
实践的历史性强调实践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历史性主要体现在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马克思在这里实则指出:一方面,这一代的发展,它不是凭空就这样了,人们是从上一代那里继承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在这些条件基础上获得发展的;另一方面,这些物质条件又会为新的发展做准备,使新一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面貌,这就是发展和创新的方面。实践的历史性的特征启发人们,思政课以往的资源、经验等对教师上好思政课有一定的影响,教师要有选择地借用以往的资源。同时教师也要在原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针对学生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合理运用现代科技信息,讲活思政课。
实践的主体、客体以及实践中介系统是实践基本结构的三个要素。在思政课教学中,实践基本结构的这三个要素处在相互关联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辩证过程使得思政教学实践的基本结构处在变化发展之中。
首先,实践主体。实践主体是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并且能实际地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没有将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也就是说费尔巴哈忽视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性。
在思政课教学中,实践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实践教学本身的教学目标以及辩证运动的双向发展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都能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这就需要作为常规意义上教学主体的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担负起自身在思政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及教学成效方面的责任。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和使命感。
其次,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主体在从事实践活动时所指向的对象,是存在于主体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且能被人的实践活动所探索和改造的客观事物。在思政课教学中,主体对客体的探索和改造主要是包括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人本身。在思政课教学中,客体的可知性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这对引导学生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细化教学目标、设计精巧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在教师的带领下厚植理想信念,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而学生自身能力的强化会帮助其跳脱出单纯的被动状态,在课堂中发挥主动性、创新性,这又反过来使教师处在客体位置,增加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热情和钻研信心。而当教师和学生在针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一理论进行深入学习的时候,学习内容也随即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客体
最后,实践中介系统。实践中介系统是连接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枢纽,是实践主体探索和改造实践客体并且使实践主体的实践能力现实地作用到实践客体的中介,是所有实践手段的总和。实践中介系统在思政课中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方面,这也是实践中介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展现教学成果。此外,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理性的集中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所带有的自主化逻辑对学生思想的影响,防止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受到侵蚀,避免因工具理性而产生的自我价值缺失。
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的最基本形式。实践的形式丰富多样,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将实践的形式概括为三种: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但是这并不是实践形式的全部,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人的社会实践……还有多种其他形式。”
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从广义上说属于一种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视角下,通过物质生产的实践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这一角度能引导学生在物质观、劳动观等领域的认知,培植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在处理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中,通过维护、调整或变革生产关系的活动引申到社会政治实践,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信任感及责任感。
实践的多种形式虽然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但实践的各种形式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实践形式的融合在思政教学过程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高校思政课作为引领课程思政、全面推进思政育人的品牌‘金课’,必须着眼于实践教学的政治性和针对性,综合运用学科专业理论和方法,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学校与社会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思政课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对学生“填鸭式”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实践思维。这种实践思维摒弃了抽象、僵化、机械的方式,通过自身的历史性、现实性让学生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出一种从书本走向社会现实的思辨能力。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潮流中,人类实践也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虚拟实践就是基于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在虚拟时空中依靠数字化系统,为达成某种活动目的而设定的人与虚拟客体进行双向互动的感性活动。在现代思政教学中,虚拟实践所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及开放性营造了更自由的课堂氛围,创新了思政教学的教学形式。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掌握虚拟实践的基础技术、创设多维度多情景的互动平台以及如何在使用过程中避免主体性虚化的问题等。
总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高校思政教学是对学生的思想、精神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实践活动,主要目的在于为社会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使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的带领下,深植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价值认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以上可以看出,高校思政课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关键问题上担负着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