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 顾丽华
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直接关乎高职教育发展的成效,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繁荣发展,国内外市场对专业实践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培养此类人才,高职教育责无旁贷。在人才培养中,课程建设是基础环节。目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知识本位论已根深蒂固,很多高职院校虽然也曾以能力本位、工作导向等模式进行课程改革,但收效甚微,导致高职教育现行课程建设面临诸多困境。为突破这些困境,也为进一步迎合市场要求,高职院校应当秉承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理念,全面推进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以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以实践为导向落实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可有效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高职教育正持续扩充规模,同时也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源头和基础,将实践导向渗透于课程改革,构建实践性课程,不仅是高职教育践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也是其在市场实际需求下进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种方法。实践导向与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在理念上是一致的,实践导向视角下,高职教育沿着实践教育的路径,一则能将产学结合等模式落到实处,在自身发展中不偏离“职业教育”的特征;二则有利于高职教育结合市场岗位需求、学生专业、地方特色等构建更加完善系统的特色化教育课程,进而推动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
实践导向下进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很多因素相关,而课程建设无疑是最根源性的因素。学生学怎样的课程便会获得怎样的知识,参与怎样的训练便能获得怎样的能力。以实践为导向落实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完善。比如,优化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应用课程的结构比例,让学生成为专业理论扎实、专业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再如,在课程改革中优化课程评价,从实践导向视角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进行完善,有助于高职院校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课程评估为抓手、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参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并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上种种,无论是课程结构还是课程评价的改革都将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使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要求。
课程改革将调动高职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学生报考的积极性不高。无论基于何种原因最终报考了高职院校,对学生来说,其入校后的学习积极性都会大打折扣。课程改革关乎人才的培养方向与质量,高职教育以实践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后,学生在报考时便根据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选择自己感兴趣、日后好就业、发展前景好的专业,这极大提高了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入校后,高职院校基于实践导向,通过多种方式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材、课程评价等进行优化,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也会更加全面深刻。在强化课程建设后,学生会出于对实践课程、通识课程或校本特色课程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提升能力。总之,课程改革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高职教育教学的主动性。
具有清晰定位的课程目标更能对高职教育课程建设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但目前高职教育课程目标存在定位模糊不清的缺陷。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中职学校通过改制、改组、升格等成为高职院校。这些新高职院校由于刚升格不久,其办学目标、课程建设等方面还保留着中职教育的痕迹,如课程目标的“高等性”“职业性”定位模糊,这直接导致高职教育课程目标偏离、人才培养标准降低。另外,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在课程建设中强调了“职业性”定位,但是这一特点并不明显。一方面,课程设置依然以学科为主线,普通教育特征明显,职业性课程缺乏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另一方面,以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模糊,无法凸显职业性。
课程结构失衡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一大问题。受教育价值观、教学理念、教育实践、课程资源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结构失衡问题。首先,理论与实践脱节。无论是在知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导向下,高职课程设置都是以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这一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为主。这种先夯实理论再参与实践的模式看似合理,却使理论课与实践课间隔时间过长,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其次,课程结构不合理、比例不协调。在课程设置上,部分院校存在理论课比例严重高于实践课、专业课比例严重高于人文课、校内课比例严重高于校外课等情况。如此结构失衡的课程体系势必会阻碍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与普通教育课程不同的是,高职教育课程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通,这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为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教育需基于实践导向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寻找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编制一套“理实一体化”的特色教材。教师是高职教育课程教材编制的主体,由于大部分教师往往是教学技能扎实,但专业实践经验缺乏,因而其并不能为特色高职院校教材的编制出力,致使教材建设滞后。另外,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现行课程教材或多或少遗留着本科教材的痕迹,“教学做一体化”的特色教材并未建成,教材中很多内容与学生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背离。
目前,高职教育课程评价过于简单粗放,革新课程评价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一方面,课程评价过于盲目、随意。很多高职院校未能按照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评价要求对高职生的知识、能力、品行等进行考查,而是过于追求毕业率、及格率,这种粗放盲目的评价方式令人汗颜。比如,一些教师为保证大多数学生通过考试,会提前划定课程考核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去复习。这种方式阻碍了课程评价的激励、导向和反馈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考核,对学生文化基础、课外活动能力、综合素质培养等缺乏考核。
高职教育课程目标要凸显出鲜明的职业性定位。最好应从实践导向出发,建立以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达到学生所获知识技能与专业市场需求相契合的课程目标。首先,基于实践导向,综合诸多因素设立详细的课程目标。实践导向视角下,高职教育应考虑市场需要、区域经济发展、学生自身需求等因素明确课程目标,设置学生知识技能与专业市场需求“零距离”“紧密衔接”的课程总目标。在总目标下,要细化专业课程目标,为不同专业课程目标的优化提供指导。比如,既要明确某一专业课程中学生具体的知识、技能、训练等目标,也要明确该专业所要学生达到的团队协作、组织管理等各种目标。以上所提到的均是可量化的目标,高职院校还应关注职业态度、价值观等不可量化的目标。其次,设置学生职业生涯课程目标。这一目标需以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为核心,设置能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满足学生就业、转业等需求的综合性课程体系。
实践导向视角下,高职教育应构建校内外一体化、模块化的课程结构。首先,课程建设由内向外延伸。校内课程一般以理论课程为主,其中夹杂少量的课外实践活动。为突出实践导向,高职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应由校内向校外延伸,落实校企合作,适当增加校外实习、实训等相应的实践课程,以缓解当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构失衡的问题。例如,可将校内的课外实践活动与校外定岗实习课程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养。其次,构建“四大主体”职业素质模块课程。职业教育应围绕“四大主体”,构建结构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以发展学生的职业素质。这里的“四大主体”分别是指通用性课程、专业基础性课程、专业方向性课程、发展性课程。通用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专业基础性课程设置要结合职业特点,避免交叉重复;专业方向性课程一般设置3~5门,切忌贪多;发展性课程应重点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
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社会职业具有多样化、复杂性特征,高职教育所建设的课程教材在内容上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工作任务、市场岗位需求紧密相连,避免脱节。首先,紧扣专业岗位所需技术能力优化现行课程教材。可围绕专业岗位技术能力对现行教材的内容进行删繁就简、优化补充,使优化后的教材内容涵盖知识技能、方法论、价值观等多层面的知识。同时,在编制特色化教材时,尤其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并且可结合时代融入一些新技术、新技能。其次,课程教材应凸显出“特色”。这里的“特色”主要指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校本特色,而要真正凸显“特色”,教师素质是关键。高职教育应投入大量资金、设备等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教材编写时,还要发挥“双师型”教师、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等的作用,使其共同致力于特色课程教材的编写。
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高职院校要从实践导向、课程发展需求等层面来革新课程评价体系。首先,高职院校应结合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立足课程设置的实践性、课程内容的人本性、课程目标的客观性、课程效果的真实性等视角,建立能真正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体系。其次,课程内容评价时,高职院校应考虑职业技能是否具有针对性、教学实施是否科学、教学效果是否显著、教学管理是否可靠等因素。在课程评价中,尤其应关注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评判课程内容是否满足学生工作岗位需求,将一切不利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最后,在课程实施环节,高职院校要从学生的教学设计、方案设计、教学手段、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时,应格外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基于实践导向进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不但可推进高职教育稳定、长远发展,而且可调动高职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存在课程目标定位模糊、课程结构设置失衡、课程教材建设滞后、课程评价简单粗放等一系列问题。高职院校以实践导向为根本,可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并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基于实践导向优化课程改革时,主要可从明确课程目标定位、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健全课程教材体系、完善课程评价等方面落实,以构建多层次、特色化、实践性、发展性的高职教育课程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