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下的高中历史深度学习

2022-12-16 15:26:27山东省淄博第十七中学吕淑华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深度历史信息技术

山东省淄博第十七中学 吕淑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代的历史教学,不仅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展示手段,而且要着眼于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拓展和深入,如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开放空间,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以,在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融合下开展深度学习,是落实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必将成为今后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缘起

(一)落实教改纵深发展的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最大的特色是落实学业质量标准和核心素养两大任务并举。高考是当前中国教育无法回避的一个考核,高考历史将核心素养融于一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分类、解释、应用等能力。从采用《中外历史纲要》以来的调查数据来看,80%的教师认为“容量大,涵盖面广,课时根本不够用”,再加上新教材跨度大、跳跃性强的特点,历史教师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引领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又完成了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的目标,同时也适应高考的现实需要。

(二)适应信息化环境的需求

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会更新数不清的信息。所以人们获取信息更便捷,成本越来越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整理、分析和加工能力上。知识比信息重要,而智慧比知识更重要。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再到智慧,是一个层层递进、精细化和凝练化的过程。所以,深度学习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选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将其所学知识作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对浅层的记忆性学习的深化与升华。

(三)应对学生自主发展的诉求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应将学生培养成会学习、有责任担当并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在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融合下深度学习,由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向重视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为历史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提供了实现的路径。因此,深度学习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必然被广泛关注。

二、基本特征及实施

1976年瑞典学者F.Marton和R.Saljo首次提出“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国内学者对深度学习内涵的认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但基本达成一致的是“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与那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孤立的存储信息的肤浅学习相比,深度学习更强调学生积极主动、批判地学习。

在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融合下,深度学习指的是在历史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利用信息技术,全身心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历史学科的本质及方法,成为既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的优秀学习者。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尝试对历史深度学习的四大特征及实施分别进行论述。

(一)联想与情境

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无论前人留下多么丰富的遗存和记载,都无法完全再现原貌。那么如何发现真的过去,发挥以古鉴今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如何用史料说话,展开合理的联想。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大量远超课本的史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努力重现连续的、立体的、真实的“过去的画面”。

在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抗战”中,教师以“关于南京大屠杀,到底是谁在撒谎?”展示两则材料。一则是中央社中国记者报道:“日军入城听任军队从事有组织的劫掠,并任意强奸妇女,继复大事屠杀,四日中被杀者约五万人。……目前尸骸,堆积如山。”另一则是《新申报》报道“日本军亲切关怀难民,南京充满和睦气氛”。截然不同的两则报道可以引导学生查阅史料,寻求证据,来证明哪则材料更接近当时的真相。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网络等出示了日军自拍的屠杀照片、德国的拉贝日记、日本随军记者关于日军抛尸入江的记述、日本外务大臣广田弘毅的绝密电文,还有《程瑞芳日记》,尤其是美国约翰·马吉拍摄的日本军人屠杀中国人的动态影像成为东京审判的铁证,这一切都实证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回击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的言论。通过学生在疑问中找到答案、在对比中发现不同、在不同中辨出真伪,感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艰难时期的坚守,让学生有勇气直面暴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观,珍爱和平,铭记历史,心怀强国梦,吾辈更图强。

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影像资料成为最具真实性的实物资料,它基于文字记载的佐证,是最有力的史料说明和见证。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中,有思辨才有深度,学生不断发散思维实现深度学习。就学习品质而言,假设、联想、推断、思辨比知识更重要。

(二)关联与建构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孤立地、碎片化地记忆知识,说不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更谈不上解释和运用历史了。因此,在历史课堂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已有知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整体把握学科结构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散乱无序的史实进行整理、分类、关联,建构成有逻辑、有主题、有体系的知识树。

例如,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乃至中国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师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工业革命大潮对中国的冲击,全面把握中国社会变迁。第一,从政治角度。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走上了侵略中国的道路,发动了五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中国各阶层也开展了救亡图存的斗争,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第二,从经济角度。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具体表现在自然经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近代企业产生三个方面。第三,从思想角度。在列强的侵略下,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从学器物到学政治制度再到学思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第四,从社会生活角度。联系交通通信以及衣食住行的变化,思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思维导图,将当下的学习内容与已有零散知识建立起联系,经过思考分析归纳出清晰全面(非分散、孤立)的知识脉络。学生不仅掌握了个别知识点,同时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落实了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学科精神。

(三)理解与体验

英国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曾说:“无论如何,历史学家必须把自己置于历史人物的位置上,必须感受其处境,必须像那个人一样思想。”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借助于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还原历史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事人的环境氛围,体验其行为,感悟其情感,达到同情之理解。

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剪辑的电影《八佰》的几个片段。杨瑞符营长接到撤到四行仓库,掩护全军撤退的命令时,掷地有声地喊出“大敌当前,男儿自应以死报国”;谢晋元立下了“殊死报国,誓与四行仓库共存亡”的誓言;21岁的陈树生浑身捆满手榴弹和炸药,与十几个日军同归于尽;14岁的杨惠敏冒着生命危险送来了中国国旗。这段视频不长,但展现的场景、人物能给学生带来极强的震撼和冲击。当学生还沉浸在电影所渲染的凝重悲壮气氛中时,教师设计一项体验活动:如果你是八佰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不畏强权,英勇抗战的壮举,激励了全国人民血肉筑长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真是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情境,让历史“起死回生”。学生观看视频如同“亲身经历”,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这样有温度、有情怀的体验活动,培养了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及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迁移与应用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历史课堂深度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审视过去、着眼当下,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

在“一带一路”热点专题复习《和而不同,弘扬丝路精神》时,教师设计“今天我做外交发言人”活动,出示某些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存有的疑虑,称其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你如何评论?最终学生通过讨论,派出小组的外交发言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发动冷战遏制苏联采取的经济措施,他的援助虽然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秩序,但美国也借此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利用西欧,从而维护美国利益;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但其战略目的是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此观点用带有霸权和冷战的旧思维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对‘一带一路’的误读、曲解,是不正确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深度学习强调通过解释、思辨、应用等深层次的学习,将其内化为历史智慧,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是培育核心素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五)价值与评价

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成长为终极意义,要有穿透学生成长历程的力度。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融合下的深度学习课堂,就是要自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完善的人格、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实现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一课时,教师将山东建党元勋王尽美的初心作为明线,引领学生分析与王尽美几乎同龄的先辈面对民族前途的所思所悟和无悔的抉择,及对近代中国历史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历史中的人来唤醒课堂中的人,成就生活中的人。感悟伟人在民族利益和国家前途面前所展现出的对初心的坚守与执着、对民族的责任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的浓厚家国情怀,培养成个人应具备的高贵品质。

信息技术对每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追踪与采集,不仅能获得学业成绩的数据,而且能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详细评价,为评价综合素质提供技术支撑。

三、反思

首先,历史课堂的深度学习不是自然发生的,需要历史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并实施教学环节。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互动氛围,有利于学生有效沟通与合作、稳步提升关键能力与素养。

其次,在深度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历史课堂深度学习的实现,主要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方能转化为历史智慧,升华为学生精神品质。这样的历史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在学生成长中留下印记。

再次,信息技术作为深度学习的工具,成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支点。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理解和应用知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发展。

最后,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不仅关注学生核心学科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有逻辑地解释、慎重地讨论、批判性地思考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深度融合,为历史深度学习搭桥铺路,对于这种教学探索,目前仍在路上,但坚信: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猜你喜欢
深度历史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