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枫
(泗县第二中学 安徽宿州 234300)
我国新高考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新高考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关注考试动态、出题趋势、知识考查范围,从中总结出新高考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变换教学模式,重新制订新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考出更好的成绩。随着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落实,新高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力度也会加大,教师应当在化学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帮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以及掌握的知识情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教师应从技术层面去领会新高考的意图,即新高考对学生提出了哪些方面的要求。对此有了明确的认知,高中化学教师才能坚定本学科教学的方向,更加深入地践行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高中化学教师应当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高中化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化抽象为具象,从抽象的化学题目中找到具象答案,这是对学生抽象化思维的要求。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要求教师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思维提供养料,保证化学知识在运用中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思维的强化,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多种问题,从多角度来看待问题,完善自己的化学知识构架。
新高考改革要求高中学科教学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理念已深入各个学科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明确在课堂上做哪些工作来打好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设置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如何开发一些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参与素养等。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调整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均衡发展。
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师在有意识地改变教学策略,提前进行备课,这对于学生吸收化学知识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够清晰,与新高考要求不能契合。在应对新高考的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导致学生无法将化学知识和生活相联系,违背了教育初衷。教师在教学当中容易忽略总结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明晰的学习目标,对化学知识的串联能力不够。
从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来看,讲解成为高中化学教师最常用的手段,实验只是教师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未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探索;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只注重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忽略了对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如何进行化学问题解答等展开探究。在讲解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录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流程,学生的思维未能得到训练。这导致学生在未来遇到一些新颖的题目时会觉得无从下手,不利于学生未来长远发展。
化学学科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地实践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中来,又运用于实践,从中可见实践对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实践活动是学生近距离接触化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能够通过做实验见证化学反应,提高动手能力,对化学知识有更清晰的了解。但是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实践活动的数量不够,学生难以从少量的实践活动中获取实践能力的提升。实践活动的缺乏,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不利影响,应当引起教师重视。
学科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学理念革新开始。对于高中化学学科来说,教师要适应新高考要求,应尽快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策略不系统,甚至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降低教学成效。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要在根本上实现转变,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用教师的“教”去匹配学生的“学”。
另外,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和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互相“发现”、学会“探索”。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依赖于教材,只看到教材上的知识点,不能只看到自己要“教什么”,而应该结合新高考要求,去发现学生需要“学什么”,去分析学生能接受什么样的“教法”,去分析和了解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能否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化学领域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让学生明晰自己在本学科领域的学习需求,并积极寻求帮助和指导,鼓励学生去发现自身和教师教学的不足。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构建“互相发现”的“相互促进”式课堂状态,形成了更强的课堂“教”与“学”的驱动力。
在化学教学中要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订教学计划。观察学生学习化学的情况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化学基础各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进行统一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会有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开展分层教学,让每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升。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能够直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基于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思考,在问题的推动下强化自身对化学的认知。
比如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的知识点比较杂乱,包含了CH3COONa、NH4CI等盐类水解,多元弱酸酸根离子、多元弱碱阳离子水解等知识点。教师可设置梯度问题,实行分层教学。对于化学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盐类水解原理等基础问题;对于化学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梯度设置,每个层级的学生都能从问题解决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问题链”教学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从教学目标出发,在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进行分析和预测,将传统程序化和固定化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逻辑性、层次性、渐进性和系统性的“问题链”。随着一个个问题的形成和攻克,学生的思维发生一次次转换或者跳跃,并且自觉地在老师引领下构建出知识网络体系,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及“对化合物的分类”时,教师在结合学生学情基础设置以下“问题链”:①“化合物可以分为什么?”(依据物质的组成与性质)②“化合物可以进一步分为什么?”(根据物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融状态能否发生电离)③“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针对的对象是什么?”④“如何对Cu和食盐水进行分类?”在“问题链”和学生思考过程中,突出化合物这个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分类的前提条件,排除单质或混合物。“问题链”不仅实现学生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清晰的认知,更调动和训练了学生思维。
新高考更加注重化学知识细节,会从细微之处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培养学生细心的好习惯。
比如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涉及的知识点众多,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来出题,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把握程度。让学生分析下列三句话哪个说法正确:一是将纯水加热的过程中,Kw变大,pH变小。二是保存FeSO4溶液时,加入稀硝酸抑制Fe2+水解。三是将氯化铁溶液蒸干,灼烧到恒重,最终得到氯化铁的固体。其中第二句话错的地方在于,硫酸亚铁溶液保存的时候需要在溶液里加入硫酸,防止Fe2+水解,加入铁片可以防止Fe2+被氧化成Fe3+。学生需要考虑到硫酸亚铁保存的两个细节:防止Fe2+被氧化和水解。只有对知识的细节进行把控,学生才能答对题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多做实验,通过直观的观察,学生才能够理解化学原理,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更加深刻。
比如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的微项目“自制米酒——领略我国传统酿造工艺的魅力”,让学生把化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学生联想能力的发展。通过做实验,学生能够明白米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反应,如葡萄糖通过酒化酶的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乙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酿造工艺中的有机物及其反应,学会从化学的视角分析、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创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灵活掌握并运用化学知识,通过课堂的学习,不仅能够适应新高考的要求,还能够发展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实行分层教学、注重细节、加强实践等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