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元光小学 方芳草
对小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理解上难度较高的学科。许多教师往往为提升学生知识掌握能力而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如果单纯利用题海战术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也不会根本上想要学习数学,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必须做出适当的改革,如何在“双减”理念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双减”政策出台是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总量和时长,从而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和压力。但是因为应试教育体系下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部分教师仍然坚持着固有的教学理念,用大量的作业来锻炼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而且,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教师坚持自己的观念,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作业的合理性,死板地进行作业地布置,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都是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课后习题的练习,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需求,对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效果不甚理想,反而还会消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一般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时,大多遵循着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训练的原则,绝大多数都是纸质的习题练习,缺乏实践性的作业布置。并且所有的学生作业的形式和内容都一样,没有适当分层,作业难度一样,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太过简单,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又会感觉吃力。这样单一的作业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不利于他们积极性的提高。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支配下,教师认为只有通过习题的多多练习,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因此就自然而然地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机械地重复习题练习,虽然成绩会有所提高,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的布置时,要对作业量进行合理把控,适度进行练习,尊重小学生的发育阶段特点,为他们留出课后放松的时间,以便学生能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性格活泼好动,相较于机械的纸质作业,他们更加喜欢充满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如果教师忽视作业布置的趣味性,长期地在这种高压的、枯燥的卷面作业的压制下,学生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会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抗拒感。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的布置时,要考虑设计作业的趣味性,从而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发育特点,促使学生自愿、积极地去完成,从而收获心理上的满足感。
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家庭环境等都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接受能力各方面的差异。因此对知识的提升以及课后作业的需求也就显现出差异化特征。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时要适当提高难度,促进他们知识及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数学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时要维持在正常的水平,帮助他们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课后作业的布置则就重点围绕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以便他们能跟上教学的进度。
知识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是终极的目标。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上,也要考虑知识的实践性,如果仅仅围绕一道又一道的习题练习作业,那就失去了知识的实用性,学习就毫无意义。相反,如果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的课后作业,让小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不仅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让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化,还能让学生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成为激励他们学习的持续动力。
数学知识是一个存在内在联系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看似没有关联,其实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因此,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相应地,在小学数学作业布置过程中,就不能局限在单一形式和内容上,而是要适当延伸,增加一些开放性的作业。通过这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积极进行思考,给予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对这一政策进行深入解读,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自我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和改革,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落实素质教育。“双减”政策的目的就是针对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这一现象,旨在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总量和花费时长,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保证他们在课后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因此,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如何在“减负”的前提下来实现“提质”的效果,用最精简的作业设计来达到最佳的收效。这既能满足教师对教学进度的把控,又能让学生精准掌握数学知识,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和精力投入自己的兴趣爱好活动中,从而一举多得,实现师生的共赢。那么,要想有效把握作业“量”和“效”之间的平衡,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之前先进行尝试设想,预估学生完成这些作业所要花费的时间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加准确地调整作业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在有限的作业中收获更多。
现阶段的教学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而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学习习惯、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摸底,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学习层次,在作业的布置上,根据层次的不同进行差异化的设计。对A层次的学生,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关注对他们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拓展延伸,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对B层次的学生,课后作业的布置可以围绕课堂教学进行巩固练习,帮助他们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对C层次的学生,课后作业的布置则可以围绕基础的理论知识,保证他们不落队,能跟随班级整体的教学进度。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完成后,针对A、B、C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可以进行差异性的课后作业设计。对A层次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通过动手剪、拼来完成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通过转化思想,将新知识与学过的旧知识之间形成完善的链接,使新旧知识能有效地衔接起来,有效地降低了知识难度,使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新学的知识。这不仅能降低他们的学习压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对B、C层次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进行课后习题的融合练习。初级题目为: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稻田,底长24米,高为30米,那么,这块稻田的面积为多少呢?让C层次的学生进行这种基础练习,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本公式,打牢基础知识。对B层次的学生,则可以在初级题目的基础上进行升级,题目为:每公顷的稻田可以收获水稻20000斤,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稻田,共收获了40000斤水稻,它的底长为300米,那么高有多少米?通过不同条件之间的紧扣,让学生先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稻田的面积,然后再通过面积计算公式逆算出它的高,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而能灵活运用计算公式,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能活学活用。
时代在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手段,也需要与时俱进,做出改革。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更多的还考验着他们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学科知识外,还要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进行拓展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时,也要摆脱固有思维的桎梏,对作业内容进行丰富,对作业形式进行多样性探索,综合运用书面作业和时间活动等多种方式,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时,注重实践性活动的落实。例如,在完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这一内容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如时间段选自未来一周,时间点选每天上午9点、中午12点、下午2点、下午六点以及晚上9点,进行地表温度的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根据所得的数据,在同一个折线图内,绘制每天不同时间点的温度变化,得到一周的地表温度统计折线图。在这个折线图内,同一条折线图上,学生能看到一天中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不同折线之间,学生还能了解到这一周温度的整体变化趋势,掌握折线图中“点”表示具体数量,“线”表示数量的增减趋势这一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在实践性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更好的提升。
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会应用到生活中。对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之所以难以理解或接受,是因为数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能力来解题。而小学阶段是学生抽象能力发展不完善的阶段,所以很多学生排斥数学,觉得数学不好理解,甚至讨厌数学。基于此,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结合,将数学的抽象思维问题先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接受难度较小的具象思维问题。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接收程度,另一方面,还能搭建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桥梁。例如,在完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这一单元的学习之后,可以进行这样的作业设计:将学生进行分组,将水龙头设置为未拧紧、能滴水的状态,在其下面放置一个量杯,统计一分钟水龙头的滴水量。然后再向家长进行调查,统计自己家庭每个月的用水量,水价多少,一年的用水量和水费分别是多少。再结合对我国水资源的情况的调查统计,包括人均占有量、人均世界排名等,制作成扇形统计图进行对比。然后思考水资源是否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的作业形式,将抽象的扇形折线图融入了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还能让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处理来感受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掌握。
一般情况下,小学数学习题往往都只有唯一的一个答案,在这种习题的练习下,小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被固定在某一定向的内容上。长此以往,学生会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任何趣味性可言,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大受打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高考的内容中已经增加了开放性的考核内容,那么,小学阶段的教学也应该做出相应改变,在小学数学的课后作业设计上,教师要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的作业,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完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这一课的教学任务之后,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样的作业设计,不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进行自我思考,任何事件都可以作为对象,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作业布置的价值。
任何事情的完成,都需要有头有尾,在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流程中,评价和反馈是最终的环节,发挥着巩固作业成效的作用。在学生完成作业任务之后,教师要对他们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一方面,要能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了解到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出作业布置的合理性,为教师后续的课程安排和作业布置改进提供可靠参考;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适当的反馈,在肯定自己努力的同时,也要明白还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取长补短,不断前进。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教师职业的性质开始发生转变,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位合格的“授业者”,更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者。“双减”政策的实施,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刻解读政策的内涵和目的,通过优化作业布置的设计,减轻作业量,为小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同时,对作业内容和形式要进行丰富,从而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