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生
(临夏州广河县贾家希望小学 甘肃 临夏 731300)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学生设置问题,以问题吸引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推动学生去思考、分析、探究,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认知与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除了上述描述的这般引导与推动着学生实现深度学习,而且还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联系,密切互相各自的情感。由此足可以看出,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提问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所能凸显出的重要价值。
小学生活泼好动,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做好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如当下运用比较多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提问式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方式等,都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创新运用。课堂提问是传统课堂教学也经常用到的,但其提问形式往往过于刻板、过于严肃,使小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难以提升。
1.2.1 语文课堂提问形式单一
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往往更重视语文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也习惯直接向学生提出简单问题这种单一方式,并不会选择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创新语文问题的形式,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难以被快速吸引,甚至还会逐渐消磨掉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积极创新和探索出更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问,为学生营造一个更舒适、更轻松的语文学习氛围。在这样的语文氛围下,学生也会开展更积极的语文学习。
1.2.2 语文课堂提问缺乏互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尚未形成一定的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再加上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知识点比较复杂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极容易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畏难情绪和消极态度。而很多教师未能积极利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只是简单地提出一些语文问题,自己再回答一下,也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整个语文课堂沉闷且无趣。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更不会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提问中,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消化教师讲解的知识。
1.2.3 语文课堂提问忽视学生
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难度并不高,而学生本身就处于一个充满语文知识的良好环境中,不用过多的讲解和引导,这就导致教师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未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语文教材上的内容,只是凭借着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设计语文课堂提问环节。那么,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就始终得不到教师的重视,进而造成了语文课堂高消耗但是低成效的现象。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只是简单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本身所具有的教学价值,导致学生并不需要思考和分析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一来,语文课堂提问环节也就失去了原本的价值。面对这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更需要开展启发式语文课堂提问。通过结合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最终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比如,在学习《那个星期天》一文时,首先,教师可以直接启发学生:“同学们,你们有谁还记得在之前学过有关于盼望的课文呢?你们能不能说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这时,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就会想到那篇课文并举手回答:“我记得那篇课文中描写了一个女生想要穿上新雨衣的故事。”其次,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回答正确。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女生的盼望展开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之相关的课文——《那个星期天》。”由此揭示语文学习主题。最后,教师可以再次启发学生:“大家来看一看那个星期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作者要以‘那个星期天’作为题目呢?”由此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和思考,进而促进学生深刻掌握课文的内容。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且有着不同兴趣爱好的个体,他们看待和理解某个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同,接受和理解语文知识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正是因为这些不同,决定了他们将会在语文课堂上获得不同的成长。因此,深度学习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开放式课堂提问。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包括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或者是他们每一次考试的成绩等。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开放的语文问题,每一个学生才能有机会在语文课堂上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并且真正做到创造自我。
比如,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首先,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文中“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去看看”这句话应该运用什么语气朗读。由于每个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读课文的语气也会有所差别。这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应该缓慢地阅读,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应该急促地朗读等。其次,教师不必急于说学生的读法是否正确,而是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这个句子,让学生在朗读时将自己的语速放慢,以此来体现出李大钊遇到事情不慌张且淡定从容的态度。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探究文中其他句子的读法,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以及所包含的情感。
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其课堂学习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实际学习效果,也与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巨大关联。课堂参与度包括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其中情感和思维参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时应发挥提问的作用,切实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体验。
2.3.1 加强语文和生活间的联系,提高学生情感体验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空间,也是情感发展的主要场所,而学生情感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其参与课堂学习程度。当积极情感占据首位时,学生的自主性即可得以充分发挥,亦会热情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并与教师进行交流;当消极情绪高置首位时,学生极易对语文学习产生排斥、厌怠心理。一部分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教师进行教学时需要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以提问为依托构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对日常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展开探索。
举例来说,讲授《珍珠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向学生提问“作者为什么将珍珠鸟称之为小家伙?现实生活中有谁会叫你小家伙呢?”通过问题学生会自行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将“家长和孩子”与“作者和珍珠鸟”建立联系,从而对文章产生亲近,进一步感受到作者对珍珠鸟的感情,为实现深度学习埋下伏笔。
2.3.2 构建新旧知识联系,提高学生思维体验
思维体验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而当学生经历思维体验后,其语文思维能力也会得以进步。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所学知识基础上,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需要依托问题引发思考,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寻找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知识的升华,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框架,巩固对已学知识的印象和掌握。教师需要依托明确的问题驱动学生学会活用已学知识,在把握知识之间的关联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实现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双提高”。
举例来说,讲授《曹冲称象》时,可通过谈话导入,营造生活情景“菜市场里衡量轻重的器具是什么(称)”,借助幻灯片展示各式各样的称,并问“用这些称能不能称出大象的重量?思考如何称出大象的重量?”问题驱动下学生会主动动脑思考,对如何称象展开分析和探讨,从而对文章产生兴趣,自主地走进文章中寻找称象的办法,加强学习认知。
2.3.3 开展合作式语文课堂提问
很多学生通常难以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不会主动举手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会与其他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正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这种不积极参与的态度,导致课堂提问环节难以发挥出教学价值,从而阻碍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个性化发展。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合作式课堂提问,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实际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一定难度但难度不太大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一文时,首先,教师可以做好小组的分组工作,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合作式语文课堂提问,让小组共同分析“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个句子中的两个词语“完全”和“彻底”是否可以去掉或者换掉?并说明原因。这时,教师不用加以干涉,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使他们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答案。当某个学生没能参与到其中时,教师需上前询问,并正确指导,使其形成更积极的参与态度。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举手回答自己刚刚讨论出的结果,并给予表扬,以此促进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形成一种更积极的态度,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较大的作用。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其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的积极性,也影响着教师对学生所学效果的判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切实发挥提问的作用,需要教师艺术性设计和展开提问。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教学的现实需求出发,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出发,合理地进行课堂提问,用高质量的问题引领学生学习语文,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