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论宣讲的实践困境及其超越*

2022-12-16 10:50张晓薇朱海蔚汤紫媛
智库时代 2022年41期
关键词:听众话语理论

张晓薇 朱海蔚 汤紫媛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理论掌握群众的关键是理论因其彻底性而说服人。其中,进行理论宣讲是说服人的一种基本方式。从时代语境来看,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传播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以及武装干部教育群众的有效途径,需要“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和多样的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和大政方针有效地传播给人民群众。”[1]高校处在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建设好、利用好高校理论宣讲提升立德树人质量是一项重要的现实议题,也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校理论宣讲的价值意蕴

高校理论宣讲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守正创新是高校理论宣讲根本特征。开展高校理论宣讲对我们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回应与引领社会思潮、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意义重大。

(一)新思想为根基践行立德树人

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2]“德”是首要,也是方向,一个人需要以德立身,严以修身。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本。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超越以单一知识、技术等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具有崇高理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德才兼济的个人与群体。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任,须不断锤炼品性,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经受住国内外复杂环境的考验,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3]高校理论宣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开展高校理论宣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程、全方位、多角度地将其融入高校理论宣讲体系,强化高校思想意识领导权,坚定青年信念,引领青年思想。

(二)以新热点为聚焦引领社会思潮

做好高校理论宣讲工作是新时代理论武装强化的需要,具有以社会新热点为聚焦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践指向,需要以重点突破与全面创新为价值原则寻找社会新热点与高校理论宣讲的融合点,在引领社会新热点的讨论中进一步促进这一社会新热点成为提升高校理论宣讲实效性的生长点,使宣讲的理论入脑入心。正如毛泽东曾论及的,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4]高校需要切实改进理论宣讲的方式方法,结合新时期被社会所广泛关注、讨论的社会新热点,用“大宣讲”促进“大众化”,领航主流价值观建设。同时,高校还需加强理论宣讲队伍建设,鼓励理论宣讲者勇于走出去,在社会服务中更加发挥人才高地的势能作用,多方位深层次分析社会新热点,练好理论宣讲本领。

(三)以新模式为抓手优化思政教育

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课堂教学承担着主渠道作用。除基本课堂教学外,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需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高校理论宣讲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在巩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既要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同志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效能,用扎实理论武装自己,宣之以理,讲之以情,又要帮助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高校将理论知识的输入与行动智慧的输出密切结合,打造以理论宣讲为载体的“以行求知-以知促行”育人新模式。此外,网络科技迅猛发展创新、丰富理论宣讲载体。高校理论宣讲者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谋求互联网时代高校理论宣讲发展新模式,逐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话语、方法的迭代升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理论宣讲的实践困境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理论宣讲是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抓手。然而目前高校理论宣讲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存在深度性不足、生动性不足、逻辑性不足、共鸣感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各大高校在思想意识领域的自觉自信。

(一)说理启发:话语内容深度性不足

作为一项党的理论宣传活动,理论宣讲始终姓“党”,其政治性表现为在党言党,在党信党,在党为党,在党爱党。然而,大多院校对于这十六字的理解仅停留在照本宣科,高校宣讲者很大程度上并未结合自身理解进行理论阐释,只是对相关政策原文进行机械重复,学理分析深度不足。部分参与理论宣传活动的听众表示,在被“理论宣讲”时,内心毫无波澜,更有甚者会对理论宣讲产生一定抵触心理。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多尔曾经指出知识达成价值的三重结构路径:科学性、叙事性与精神性。科学性是基本要求,揭示课程知识所隐藏的原理与思维方式;叙事性要求,即注重课程过程中的经验参与和情境依赖;精神性要求,学生通过反思、感悟与觉醒等意义建构的过程获得课程知识内隐的精神和文化意义。[5]基于此,理论宣讲者应彻底改变“政策理论二传手”的定位,把握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师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师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师生,促进师生真学真信、愿学爱学。

(二)情绪情感:话语方式生动性不足

高校理论宣讲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习和宣讲骨干的坚强阵地,讲究规范性、具备学术性、体现科学性,深化师生理论武装,但并不意味着高校理论宣讲是场学术讲座,仅强调学术性的理论宣讲工作,易给听众造成一种高深莫测、枯燥难懂的印象。且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即时性思维过强,强调“当下即是”“当即满足”,只重视当前理论宣讲的功利性,如获取学分或完成课时任务,较少关注理论宣讲的长远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心理。因此,高校理论宣讲者需切实增强理论宣讲的吸引力,打造沉浸式宣讲,用情感打动观众,给听众更好的宣讲体验。例如,积极转变话语体系,运用有新意、有层次、有力度的宣讲语言,激发听众对宣讲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运用更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结合实例分享让人物形象“立起来”的技巧方法,将理论的内核潜移默化到听众的观念中;还可选取精短、有趣、有深度的故事,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形象的图谱传递给听众,从细微之处见真理,以真情实感聚人心。

(三)思维意志:话语论证逻辑性不足

唯有理论钻深讲透,才能使听众信服,理论推演逻辑越严谨缜密,越能抓住人心。高校理论宣讲不是一碗政治鸡汤,无需满篇溢美之词,也切忌空话套话、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理论宣讲强调“硬逻辑”,需精准把握理论,切实厘清理论宣讲的逻辑思路,以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贯穿宣讲始终,使内容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生动地支撑例如事例、数据等,都是丰富、精彩逻辑的关键要素。只有逻辑观点与事例、数据相互配合,构建有逻辑性的故事体系,在故事与道理的过渡中,进行逻辑铺垫、细节补充、情感渲染,实现从抽象到具象的逻辑跃迁,才能使听众感受到强烈的逻辑性。逻辑结构的搭建也需要下功夫,可遵循“把握主线,聚焦主题”“设定故事边界,层层深入”“改并列为递进”等准则,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构建有灵魂、有方向、有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四)传播手段:话语引导共鸣感不足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高校理论宣讲的传统方式,还引起师生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这使得高校理论宣讲并济着多重机遇与挑战。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理论宣讲需要创新宣讲方式,扩大理论宣讲的影响力。首先,高校理论宣讲者需练就较高的话语引导能力,因时因地因人形成不同的宣讲话语框架,把宣讲“落细、落小、落实”,做到理论讲解有深度,实践结合有高度,感情传达有温度。其次,高校理论宣讲前期需做好调研,建立起宣讲内容与宣讲对象的链接,不断拓宽话语路径,把“书面语”翻译成“知心话”,把“专业事”讲成“身边事”,凝聚校园党建向心力。最后,高校理论宣讲需与时俱进,打破传统宣讲方式,谋求发展新模式,例如,运用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平台加强高校理论宣讲的宣传与推广,将理论宣讲与社会舆论将结合,更大限度地与受众进行交流,增强理论宣讲的影响力与共鸣感。

三、超越困境的高校理论宣讲实践图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访谈、文章等,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海外媒体纷纷称之为“习式风格”[6](P.2),为人民爱听、爱读、爱学。具体来看,这一“习式风格”的独特魅力集中体现在“意”“情”“理”“行”四方面。“意”即话语内容。坚持小切口与大视野相结合是其表达话语内容的魅力所在。“情”即话语情感。擅引用与巧比喻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的话语艺术,以此实现与人民群众深刻的情感联动。“理”即说理启发。坚持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在故事中阐释重要道理,将抽象道理在具体故事中表达出来是其语言风格魅力。“行”即行文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大白话与书面语相结合[7]作为话语的行文表达,从而使所阐明的理论、观点、立场既朗朗上口,又深入人心。总之,语言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掌握语言的艺术是增强理论宣讲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理论宣讲要想打动人心,创新性吸收、创造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的多重语言风格魅力具有重要价值。

(一)坚持以听众为中心,优化“用户”体验

学习语言风格,明确小切口与大视野的辩证关系,擅于引用,巧于比喻。针对立意深、站位高、视野宽的探讨,宣讲者可从小处着手,做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有效引用中国文化经典,高效贯通比喻手法至于理论政策,展现语言表达技巧、深厚文化底蕴以及为民服务理念。一方面,关注“用户”需求,提高宣讲针对性。做好理论宣讲的首要性条件和前提性要求就是聚焦宣讲对象,优化“用户”体验。宣讲者需要认真考虑听众群体的具体情况,密切关注听众群体的真实需求,并根据不同听众群体的特点调整宣讲方式,努力提高理论宣讲的“宽容度”。一般而言,高校理论宣讲的对象是青年大学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人员等。针对不同的“用户”,高校理论宣讲者在构思宣讲内容时,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提高宣讲针对性。例如,面向青年大学生群体,侧重理论;走出学校,走进社会,面对地方干部,侧重国际视野,提升宣讲内容高度。另一方面,切合“用户”实际,提高宣讲亲和力。一名好的高校理论宣讲者,要善于根据听众群体的特点,采用最适合听众接受知识的宣讲结构形式,努力在听众与宣讲内容间架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工作要用数据说话、用百姓身边事说话,真正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宣讲者在坚持政治性原则的基础上,应贴近听众实际,可从身边的小故事出发以小见大;可立足地域特色,从传统文化元素中淬炼提升;也可从网言网语中洞察万象。此外,高校理论宣讲者须丰富课堂,配合风趣解说与多元讲授方式,增加投入感,提升宣讲亲和力,不拘泥于形式,不拘泥于套路,逐渐使理论宣讲更接地气,入脑入心。[8]

(二)注重以理服人,使理论宣讲入脑入心

学习语言风格,以故事为载体,讲故事亦讲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是讲故事的“大家”。无论是会议发言、调研访谈,还是出访演讲、报刊文章,他都善于运用故事来传达深意,感染他人。选择的故事大多具体而鲜活、平常而深刻,充满着“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以及“中华文化”。故事是载体,讲故事亦是讲道理,将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转化成鲜活的事例、有趣的素材,展现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一方面,学深悟透理论,注重宣讲逻辑性。“微言大义出精品”,理论宣讲是门大学问,核心在于“理论”,“宣讲”是推动“理论”得以进一步被阐释、被传播的方式。这就决定了学深悟透理论是首要提前,进而开展宣传阐释与传播。因此,高校理论宣讲者必须将学深悟透理论作为开展高校理论宣讲的准入条件,强化理论功底,悟懂弄通理论之真,讲清讲透理论之深,避免泛泛,做到“心中有论”“眼中有人”“手里有活”的宣讲精气神。另一方面,强化深度思考,守正创新,增强宣讲说服力。理论宣讲不同于主题演讲,强调“硬逻辑”,注重“以理服人”。其中,“理”是内容,“服”是目的,“人”是主体又是作用对象。道理讲清楚了,自然就能内化为认同,转化为行动,最终外化为力量。提高宣讲说服力的关键在对宣讲内容做出深度思考,力求以准确、生动、具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理论内容。宣讲者需要坚持说清、说深、说透的基本原则,深化内容结构、突出问题意识、展现变化过程、体现最新表达。

(三)转化话语风格,创新表达方式

学习语言风格,做到大白话与书面话有机融合。语言分为书面语与口头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书面语为主,思想深刻,结构严密,内容丰富,也结合使用简短明快、通俗朴素的大白话。将大白话与书面语相结合,深入浅出,既接地气又意义深远,使讲话更具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传播力。其一,化抽象理论语言为具体生活语言。正确的理论、深刻的思想要想精准传达至听众,就离不开精美流畅的语言表达。无疑,高校理论宣讲对宣讲者的语言表达提出较高要求。一方面,宣讲者要走进听众,以听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宣讲,不断拉近宣讲者与听众的距离;另一方面,宣讲者要转变话语风格,变“抽象书面语”为“具体大白话”,把艰深的理论讲通俗,做到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切忌孤芳自赏、“掉书袋”式的语言表达方式,解决“高深莫测”的问题,逐渐提升理论宣讲的亲和力与感召力。其二,化深奥宣传话语为生动大众话语。高校理论宣讲要推动话语方式创新,首要是“接地气”,把宣传话语进行大众化解读,变“宣传语”为“日常话”,使深奥变成生动,达到绘声绘色、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的效果,[9]在体现鲜明时代性的同时,加大新意、层次与力度,不断增强高校理论宣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

猜你喜欢
听众话语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听众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表达心情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