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辉欣 柴 政韩晓梅 高 析
(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酒泉 735000)
甘肃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属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长期受大陆气团的影响,冬季冷长,夏季短热,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空气干燥,是典型的内陆干旱荒漠性气候区[1]。河西走廊地域面积27.9万km2,其中耕地面积为66.7万hm2,绿洲边缘地带现有可开发利用的宜农荒地面积33.3万hm2,开发人工建植草地的潜力可观[2]。
燕麦和苜蓿是优质饲料作物,是河西干旱荒漠区盐碱地、沙土地广泛种植的传统作物[3]。燕麦与苜蓿混播,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气等条件和不同作物生长期时间、空间差异,互促共生。苜蓿的生物固氮作用可以向伴生燕麦提供氮素需求,而燕麦生长对土壤有效氮的消耗,可以提高苜蓿生物固氮效率,具有明显的提质增产效果和生态环保效应[4]。运用滴灌方式开展燕麦和苜蓿种植,能够合理地满足作物生长用水需求,提高干旱荒漠区水资源利用率,达到节水增产目的[5]。
燕麦与苜蓿混播节水技术是在传统栽培技术基础上,因地制宜,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总结出的可操作性技术规程。本文对其进行总结,以期为河西走廊干旱荒漠区人工建植燕麦与苜蓿混播草地提供参考。
种植区域要求年平均气温5℃以上、10℃以上的年有效积温超过2 800℃、全年无霜期120 d以上、极端最低温度-30℃、最高温度40℃。
播种地块要求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灌溉方便、地下水位在1.5 m以下、土壤pH值6~8、可溶性盐分在0.3%以下的壤土或沙壤土。
2.1.1 燕麦品种。选择高产、优质、抗病虫、抗倒伏的早熟或中早熟皮燕麦品种,如进口品种领袖、莫尼卡和国产品种青引1号、陇燕1号等。
2.1.2 苜蓿品种。选择高产、抗寒、抗旱、抗病虫、耐盐碱、再生力强的紫花苜蓿品种,要求秋眠指数为2~4 级,如进口品种 WL358HQ、WL363HQ、骑士 T、亮苜2号和国产品种中苜1号、甘农3号、甘农9号等。
燕麦种子和苜蓿种子应符合国家种子分级标准,纯度和净度达到95%以上,发芽率达到90%以上,不得携带检疫对象。
2.3.1 燕麦种子处理。选择晴朗天气将种子摊薄在平地上晾晒2~3 d,以起到灭菌消毒的作用[6],促使种皮干燥,增强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用种子量0.2%的福美双或多菌灵进行拌种,可预防燕麦丝黑穗病、锈病等发生。
2.3.2 苜蓿种子处理。紫花苜蓿种子具有硬实性,籽粒小,休眠性强。当种子硬实率过高时,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常用方法有碾磨法和浸种法。碾磨法是将苜蓿种子掺入一定比例砂石中在砖或水泥地上碾磨,或用碾米机让种皮达到粗糙而种子不碎的状态。浸种法是将苜蓿种子在50~60℃水中浸泡30 min,取出晾干后播种。初次种植苜蓿的地块还需进行根瘤菌拌种,一般1 kg种子用根瘤菌剂8~10 g,搅拌均匀后立即播种[7]。包过衣的种子不需要处理。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深耕灭茬,以利于熟化土壤、提高肥力,翻耕深度25~30 cm。最好在冬前11月中下旬进行冬灌,灌水均匀渗透。早春3月中下旬,土地昼化夜冻的顶凌期,浅耕13~15 cm,同时施足底肥,一般施磷酸二铵300~450 kg/hm2、过磷酸钙300~450 kg/hm2,有条件的再施优质腐熟农家肥30 000~45 000 kg/hm2。 随后耙耱保墒,清除根茬,做到地面细碎平整、上虚下实,为播种做好准备。
播种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生产需求而定。春播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当日均气温稳定通过8℃以上或地温5℃以上时抢墒播种。秋播一般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
使用播种+铺管一体播种机将燕麦和苜蓿分成2次进行条播。第1次先播种燕麦,播种行距20 cm,播种深度5 cm,播种量150 kg/hm2。随后同一垄向播种苜蓿同时完成浅埋式滴灌带铺设。苜蓿播种行距为20 cm,播种深度2 cm,播种量30 kg/hm2。滴灌带布设间距60 cm,埋深8 cm,一般选择内镶贴片式滴灌带,滴头流量为2 L/h,滴头间距30 cm。播种后应及时镇压,利于种子发芽。
将燕麦与苜蓿混播,燕麦出苗比苜蓿快,顶土能力强,有利于苜蓿破土出苗。苜蓿苗期生长缓慢,极不耐旱,在出苗前失墒严重时应及时滴灌补水,以利保苗。苗期燕麦长势比苜蓿好,比较高大健壮,能够有效庇护苜蓿幼苗抵御河西走廊干旱荒漠区风沙、寒流等恶劣气候的影响。
在燕麦进入拔节期后,应及时中耕松土,促进苜蓿和燕麦生长,同时清除田间杂草。燕麦收获后,危害苜蓿的主要杂草为菟丝子,可用地乐胺、2,4-D、西马津等除草剂进行防除。
生长期内第1次滴水一般在4月下旬初进行,滴水量为225~300 m3/hm2。在整个年度生长期内,视天气降水情况,需滴水10~12次,每次滴水量为225~375 m3/hm2,7 月以前,滴水间隔期为 15~20 d;7—8月,滴水间隔期为8~10 d;9月,滴水间隔期为15~20 d。在越冬前20 d灌最后一次水,滴水量为225~300 m3/hm2。 全生育期滴水 3 000~3 750 m3/hm2[8]。
苜蓿返青前,选择易溶性专用磷钾肥通过滴灌系统施肥,施肥量为150~225 kg/hm2,同时加入适合的化学农药及时防治地下害虫。苜蓿1年刈割3~4茬,每次刈割后要加强水肥管理,通过滴灌系统追施尿素75 kg/hm2。
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选用抗病、抗虫性好的燕麦品种和苜蓿品种,配套合理的轮作倒茬、种植密度、水肥调控、田间清理等措施提高作物抗病虫能力。加强田间病虫害监测,及时发现,尽早处理,必要时进行化学药剂防治。在病虫害未造成重大危害之前可适时提前刈割,并及时运出田间,防止大面积侵染。燕麦生长期短,刈割收获早,在河西干旱荒漠区病虫害发生率低,可不用进行化学防治。
在高温潮湿环境条件下白粉病易发生,发病时叶片、茎及花萼等部位出现白色霉状斑,导致苜蓿生长不良、品质下降。可用20%粉锈宁乳油2 000倍液、40%灭菌丹700~9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
在冷凉潮湿环境条件下霜霉病易发生。感病后,叶片出现浅黄色病斑,叶缘向下卷曲,也可出现茎节缩短、植株矮化褪绿、扭曲畸形等。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雾防治。
苜蓿感褐斑病后,叶片上出现小而圆的褐色病斑,边缘呈细齿状,后期病斑中央出现小盘状浅褐色隆起,发病后主要引起叶片脱落,导致苜蓿减产[9]。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苜蓿感锈病后先在叶片、茎部出现小的褪绿斑,之后呈灰绿色疱疹状隆起,表皮破裂后露出铁锈色粉末。发病后导致苜蓿减产,饲喂适口性降低。可用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 000倍液喷雾防治[10]。
苜蓿叶象虫主要为害苜蓿花基部和叶肉,刺吸叶片汁液,破坏严重时仅剩网状叶脉。可使用90%敌百虫1 500倍液、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防治。
苜蓿蚜虫在苜蓿的幼芽、嫩叶、嫩茎和花蕊聚集刺吸,造成苜蓿植株矮小,叶片卷缩、脱落,甚者植株成片枯死。可用5%吡虫啉乳油2 000倍液、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11]。
苜蓿蓟马主要为害苜蓿的幼嫩组织,生长点被害后发黄凋萎,顶芽不能继续生长。可使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
燕麦与苜蓿混播建植当年,春播田可刈割收获2茬,秋播田只收获1茬。6月上旬至中旬,燕麦生长至灌浆期即可进行第1茬刈割,燕麦和苜蓿混收留茬高度在7~10 cm之间;第2茬苜蓿刈割留茬高度为10~12 cm,越冬前应保留25~30 d生长时间,生长高度应达到20 cm以上,以确保苜蓿能够顺利越冬。留床苜蓿一般每年刈割3~4次。为保证苜蓿干草品质,刈割应在苜蓿孕蕾期至初花期前进行,确保开花率不超过1%。刈割后,及时晾晒加工,既可青贮,也可晒制干草,制成草粉、草颗粒、草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