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冉琴 (重庆师范大学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1]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发挥首要责任人作用。
发挥导师首要责任人作用,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迄今为止,国家相继出台了多个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性文件,均就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师责任做出了明确要求,指出“研究生的导师不仅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业务学习,也要关心研究生政治思想上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2]“研究生导师应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3]“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4]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2013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研宄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再次明确提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1]
为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1]的要求,积极引导广大研究生导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5]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从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等七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导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6]既要“助学”,更要“导德”,导师对研究生政治素质、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负首要责任。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导师最重要的职责是增强研究生政治素质。当前,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需要紧扣“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7]不断提升政治素养,保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一方面,导师应加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引导研究生理论强、方法新、三观正、作风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另一方面,导师应及时追踪世情、国情与社情的发展脉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抽丝剥茧地分析,为学生阐明相关事件的实质及其关键点,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判断力,促使学生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原则,不断提升研究生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导师工作重点是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强化学术规范训练、尊崇学术伦理、自觉践行学术道德,是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加强学风建设。“好老师带给学生的……是好品质、好习惯、好能力”,[7]导师要针对研究生的具体情况,为其量身定制学习计划、研究方向与发展规划,全力督促学生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使其尽快养成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与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另一方面,加强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导师要充分利用自身学术人格与学术操守对学生的无形感召力与潜在影响力,在指导学生开展文献检索、论文创作与科研创新等研究实践时,督促研究生坚守学术诚信、尊重他人学术成果、杜绝学术不端行为,自觉维护学术共同体良好声誉。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导师工作落脚点在于提高研究生社会责任感。一方面,引导研究生将实现自身价值的个人梦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导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制定合理的生涯规划与人生设计,自觉将个体发展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结合起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业中书写出璀璨的人生。另一方面,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导师要为研究生创造各种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开展国情调查、田野考察、学术交流等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围绕各类社会现实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把学术研究与服务人民与回应社会关切紧密结合起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行动,为民生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导师理当基于对学生了解更全面、互动更频繁、关系更紧密,从而能有的放矢地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从总体上来看,理论逻辑与实践行动之间仍存在一定距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首要责任人作用的发挥还面临诸多困境。
在纷繁复杂的当下,人类面临的德性挑战日趋严峻,[7]迫切需要导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研究生培养为立场坚定、信仰高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但就整个导师群体而言,部分导师对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首要责任人作用发挥不畅。一是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无需强调。一些导师觉得学生在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均修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业已成形,再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纯属多余。二是认为学术研究比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一些导师觉得学术研究才是研究生培养的重心,他们关注的是学生实验进度、文献综述或论文撰写状况,而对研究生思想道德养成却鲜少涉及。三是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责,应由院校党群部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承担专责。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工作,既需考量学生整体性关切,又要回应学生个体性诉求,应根据每位研究生同学的心智成熟程度、思想认识与学术能力等状况,及时有效地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与方法。在实践中,部分导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关系疏远,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多样性需求与师生沟通交流不畅的矛盾。一方面,生师比例失调,导师对学生关注的时间精力不够。研究生扩招使一些培养单位的生师比逐步增大,导师分配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非常有限,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减少,亦无法对学生开展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挤占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研究生导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繁重,一些导师还兼任了行政职务,加之部分院校在导师评聘考核方面存在的“唯项目论文”倾向,致使导师不得不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在项目申报成果发表上,与学生沟通交流时间频次有限,客观上让导师无暇顾及德育工作。[8]
确保导师首要责任人作用持续有效地发挥,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激发导师积极性、规约导师行为,为导师的首要地位和作用提供制度保障。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系列规范性文件,相关院校又据此制定了相应的强化导师首要责任人作用的管理办法。但就导师首要责任人落实情况来看,这些政策文件或管理办法多为纲领性指导意见,虽为导师首要责任做了锚位定向,但却缺乏与之相匹配、操作性较强的举措,尤其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责权规定笼统、考评标准过于主观、奖惩不匹配等问题仍相当普遍地存在。
为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应从转变理念、拓展途径、完善制度、协同机制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导师首要责任人作用,着力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综合能力突出的高层次人才。
导师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责任人和具体实施者,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级人才的重任。发挥导师首要责任人作用,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导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一方面,牢固为国育才教育信仰。导师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利益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养成崇高的教育道德。导师要自觉强化教育道德建设,不断锤炼思想品格、陶冶道德情操,促使自身思想境界、自我修养日臻完善,以高尚道德情操、完善的人格和渊博学识,引领学生坚定信仰、奋力拼搏、健康成长。
针对新时代研究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信息化社会的时代特征,导师应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帮助学生立德成才。一方面,充分整合师生正式沟通渠道。要把导师见面会、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等师生正式沟通渠道,给予科学规划与整体安排,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行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既促使研究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提升思想境界,也让导师适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状况,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与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在注重研究生整体发展的同时,导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化成长,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善用QQ、微信、钉钉等各种信息化平台,适时关切学生学习、生活与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良好政治素质与崇高道德品质。
为确保导师作为首要责任人履职尽责,应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一是健全导师遴选制度,既要考察教师的学术水平,更要强调导师开展研究生德育的能力,把政治素养、职业操守、学术道德与治学态度等作为审核标准。二是健全导师培训制度,通过新任导师岗前培训与在岗导师定期培训,不断提升导师立德树人的能力。三是完善导师考核评估制度,通过建立导师资格年度审核制度,对有违学术道德、无法有效履职和未达到学术水准的导师要启动退出机制;建立导师思想政治工作考评制度,将“导学”与“导德”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考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实绩;完善导师德育工作奖惩制度,把考核评估结果与导师工资待遇、职位晋升、评先评优、招生指标等挂钩,发挥体制机制的激励导向作用。[9]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主体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构建完善的协同教育机制。院校要从大思政视野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细则与办法;配好导师队伍,明确导师首要责任人的权责、完善导师德育工作奖惩制度,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制度支持和组织保障。导师要遵守院校相关制度规定,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态势并适时给予有效指导;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与学术道德教育的指导,对学生评先评优、勤工俭学、奖助学金等积极关注并推荐;要定期向院校领导汇报研究生综合情况,与辅导员积极沟通,共享重要信息。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要关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动态,及时与院校、导师、思政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思政课教师要与其他教育主体积极合作,充分利用思政课堂做好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