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
家长之所以会把幼儿送到幼儿园,是因为幼儿园是一所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进行课前教育的专门机构。家长虽然是幼儿的第一教老师,但是相比起在家里面,幼儿园的教育显然更具有目的性,教育资源也更加丰富。幼儿园应该优化自己的园本课程,让课程内容有效实施,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因此在课程的构建中,应该从幼儿本身出发,了解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点,依据幼儿的情况来构建园本课程。
幼儿园是幼儿进入学校的探路石,是幼儿学习的基础准备阶段,幼儿园阶段能否让幼儿养成吸收知识的良好兴趣,关键就在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构建。因此幼儿园在进行园本课程构建的时候,应该注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通过科学的课程构建,让幼儿的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得到良好的发展。本文将会对社会性发展做具体解释,对社会性发展背景下的幼儿园园本课程构建的策略做详细说明。
一、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与幼儿实际生活联系
幼儿的园本课程在构建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幼儿作为出发点,关注幼儿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因此,园本课程必须按照幼儿的需要而构建,利用幼儿现在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在进行课程的编写时,课程本身应该为幼儿的服务而存在,从幼儿的发展出发,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系统知识。所以在进行园本课程构建的时候,要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幼儿发展的任务,以及幼儿在哪方面还需要发展,不断地对幼儿进行完善。在对幼儿的照顾过程中教师要能发现幼儿出现的问题,因此就可以按照这些问题对幼儿进行课程构建。随着幼儿交往越来越多,幼儿之间的摩擦也会越来越多。比如,幼儿经常会因为一件玩具而发生吵闹,甚至为了玩具而互相推搡,这就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幼儿园可以根据这个来开展主题活动“好宝宝要怎样做”。在主题活动中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让幼儿进行礼貌的交往,并且只要幼儿符合规定,就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和夸奖。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规范交友行为以及礼貌行为,让幼儿能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活动幼儿能明白自己在对待他人的时候要有礼貌,和他人交往要轻声细语,并且对自己的班级要积极爱护。好的教育应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幼儿的园本课程建设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因此,园本课程的构建应该和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将生活中的细节渗透到课程中。课程不仅要反映生活,也应该是对幼儿生活的反馈,通过幼儿生活中的表现,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工作。通过对幼儿实际生活的观察,笔者从中发现幼儿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意识,因此应当展开活动来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保证幼儿的安全,提升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比如,开展“过马路我最行”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明白关于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保证幼儿能红灯停、绿灯行,并且要在大人的看护下过马路,过马路的时候也不能打闹玩耍,遇到车辆要及时避让,确保自己的安全,让幼儿拥有安全意识,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二、与幼儿的家长相配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学前教育行业得到大力支持,越来越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感受,要求教师将儿童对“课程公平”的需求放在首位,从其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儿童的潜能与创造力,让其形成良好的成长规律。课程“课程公平”化理念,是课程改课背景下提出的重点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尊重幼儿天性,构建趣味性的“课程公平”课堂,让幼儿在玩中学、在“课程公平”中得到成长。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能力、意识、观念建立的关键期,能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受天性和养育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过程。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使用科学的抚养方式与正确的教育手段,围绕儿童实际需求与个体发展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通过“课程公平”的方式让其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接下来,笔者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及以“课程公平”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教育理念展开探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各种资源来为教育服务,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园本课程的建设中,也应与幼儿的家庭相联系,和幼儿的家长一起合作。家庭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好的家庭,有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在进行园本课程的构建中,也应当加入家长的身影,比如,在一些主题活动的实施中,让家长幼儿一起在幼儿园中做亲子活动,通过亲子活动拉近家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让家长更了解自己孩子的真实情况。比如,开展“我是大设计家”,这个活动的内容就是让家长和幼儿一同设计服装。这个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而家长在一同辅助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喜好,在增进感情的前提下尊重幼儿的差异化发展。这种园本课程的建设,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能为幼儿的成长打好基础,让幼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不断完善和改变的,因此幼儿的园本课程建设,也应该是不断改变的。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完善,才能帮助幼儿进行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在进行园本课程构建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关注幼儿的情况,根据幼儿参与活动的反馈,来不断改善园本课程,让课程能够做到从幼儿本身出发。
三、尊重幼儿天性,杜绝超前教育
原生家庭对儿童早期的影响十分大,因此幼儿与父母的关系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这种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如果幼儿早期关系不好,就有可能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长期而严重的阻碍。幼儿找机会与父母建立相应的依恋关系,能帮助幼儿建立相应的健康人格,帮助幼儿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处理与父母关系中的习得性经验,能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帮助幼儿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教师和家长应在早期关系发展过程中格外注重幼儿经验的积累,若幼儿在前期的积累过程中学到了不少经验,将会获得丰富和愉悦的发展内容,这能帮助幼儿在发展的关键期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格外关注幼儿的品德教育,促进幼儿的早期发展,这能帮助幼儿实现进一步成长。幼兒教育在早期的过程中格外重视“课程公平”,“课程公平”中的内容和经验,都能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同时能帮助幼儿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早期经验会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幼儿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早期经验也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开端,能帮助幼儿实现更快的发展。“课程公平”是幼儿发展不可或缺的活动,同时也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形式。当前我国十分强调素质教育,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关键点,我国需要格外关注儿童的发展进程,将“课程公平”作为课程开发的要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指南》及理念“以‘课程公平为基本活动”展开探讨,对小、中、大班幼儿的课程活动展开分析,提出了几点教育建议。课程“课程公平”化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理念,身为幼儿教师,要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及教学策略,真正照顾到幼儿的需求,为其提供适宜的发展及学习环境,落实课程“课程公平”化理念的要求,让儿童在玩中学、“课程公平”中成长,促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成长与发展。在《指南》中,要求教师珍视“课程公平”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丰富教学内容与教育环境,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使用直接感知、操作学习、亲身体验等途径展开教学,杜绝“超前教育”,真正将儿童的发展放在首位。基于此,在构建课程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天性,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杜绝“小学化倾向”情况出现。除此之外,教师应围绕儿童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将“以课程公平为基本活动”教育理念放在首位,通过“课程公平”教学的方式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让其在“课程公平”中得到成长与发展,促使其主动性、独立性能力的发展,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社会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尊重年龄特点,合理编排课程
小班幼儿年龄在3~4岁,该阶段儿童发展水平较低,无法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自我服务能力较弱。因此,在构建小班课程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到儿童的实际情况,尊重其年龄特点,创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公平”教学活动。如在语言领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构建“书中有什么”“课程公平”,让幼儿观察图片,自主讲述书中观察到的元素,使用“抢答‘课程公平”的机制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在平日的生活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区域“课程公平”“娃娃家”,让幼儿扮演玩偶的“爸爸妈妈”,鼓励其学会给娃娃穿衣服、穿鞋子,通过“课程公平”的方式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还可以创设“社会领域——我是文明好宝宝、健康领域——健康生活我最棒、科学领域——神奇的花园”等“课程公平”,满足小班儿童的发展需求及实际能力,促使其身心得到良性成长与发展。中班幼儿年龄在4~5岁,其能力有所提升,能准确地使用简单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及意图,并有了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是规则意识、社会性能力提升的关键期。在《指南》中明確地要求“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感受到交往的乐趣”。因此,在“课程公平”化课程构建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小组“课程公平”、小组学习等方式,给幼儿创造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契机,让幼儿在玩中得到成长。如语言领域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扮演情景剧,利用绘本故事展开“课程公平”课程,让儿幼儿在扮演的过程中提高社交能力;在区域“课程公平”中,教师也可以明确地讲解“课程公平”规则,引导幼儿遵守规则、约束自己,让幼儿身心得到良性成长与发展。大班幼儿年龄在5~6岁,各方面能力较强,可以准确地使用复杂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及想法,具有较强的合作、交往意识,对“遵守规则”具有较强的意识。在《指南》中明确讲述“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基于此,在构建“课程公平”化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规则、表述类较强的活动。如在“课程公平”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创编“课程公平”规则,让其主动讲述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让其学会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还可以让幼儿自主创编“课程公平”,让其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和同伴讨论的过程中提升能力。这样既能满足幼儿对“课程公平”的需求,还能满足幼儿的成长、发展阶段。
五、政策服务,环境创设
幼儿在面对原生家庭的环境时,都会不可避免地被原生家庭的理念所影响,年龄较小的儿童一般都会有积极的动机,原生家庭的一些理念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幼儿的心向。在此情况下,幼儿会格外依赖能给予安全感的原生家庭,在面对不好的原生家庭时,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自卑等心态,这就会影响到幼儿未来的健康发展,在此情况下需要格外注重幼儿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我国在针对幼儿课程“课程公平”化开发的过程中,奠定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幼儿园和家庭,需要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教育工作,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将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环境上。在面对幼儿的影响环境时,需要将“课程公平”作为集中考查的重点,将“课程公平”的理念融入课程中,帮助幼儿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课程公平”也是幼儿十分喜爱的基本活动,在面对“课程公平”时,幼儿能以更积极的心态来学习,同时能在“课程公平”过程中探索一些位置的理念,在“课程公平”课程中能够进行更好的自我构建和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幼儿园的外部环境对幼儿的生活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为幼儿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助于管理幼儿的行为,促进幼儿健康地成长。因此,幼儿园要创造一切物化资源来为幼儿的课程服务,就地取材、多方面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巧用废弃材料,因地制宜地创设“课程公平”空间,将幼儿的课程与自然相结合。幼儿所在的环境和空间都需要促进幼儿的成长,需要能支持幼儿的“课程公平”和课程活动,从幼儿的愿望价值等出发,考虑“课程公平”和课程融合的优势,从而将“课程公平”理念与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结合物,创造适合发展的“课程公平”环境和条件,帮助幼儿实现不断发展,为幼儿实现更好地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幼儿的发展特点将会影响到“课程公平”课程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幼儿课程开发时不能忽视幼儿的实际情况,不能单纯地为学习知识而开设课程,更应该以幼儿的实际身心状况出发,与幼儿的学习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学到更多的知识。
六、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课程和“课程公平”整合在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课程公平”开发的过程中要针对儿童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课程的开发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学习过程中,同时能帮助教师进行更好的指导,帮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