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祥 杨 兵 丁志清
(东台市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盐城 224000)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从社会到家庭,从城市到农村,几乎都实现了互联网覆盖,互联网已经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疫情时代,健康码、行程卡、核酸检测系统的使用为疫情防控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便利。为了让中重度智障儿童也能够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时代红利,将互联网的应用同样普及到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提高他们生活的独立性与参与性,我们对互联网平台下的微信、支付宝扫码支付,微信的即时通信,出行的电子公交卡使用,防疫的两码信息采集及应用等辅助技术提高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中重度智障儿童完全能够学习并使用简单的“互联网+”辅助技术。他们通过学习使用简单的“互联网+”辅助技术能够更好地学会生活、适应生活,最大程度地获得生活自理、与人交往和适应社会等能力,奠定其更好参与社会生活的良好基础。
(一)“互联网+”辅助技术的普及让中重度智障儿童与主流社会的脱节更严重。“互联网+”辅助技术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互联网+”辅助技术的使用让人们的出行、购物、工作、休闲变得更加便捷。特别是新冠疫情防控的形势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行程卡、健康码信息的采集、更新与应用。中重度智障儿童普遍不会正确使用“互联网+”辅助技术。他们不会使用微信、支付宝支付购买生活用品,他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淘宝、京东等平台购买商品,他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出示行程卡、健康码出入小区和公共场所……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能力本来就差,难以融入主流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没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而是让他们更难适应社会生活,与现代社会的脱节越来越严重。
(二)培智学校教材体系中鲜少有“互联网+”辅助技术教学的内容和要求。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培养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掌握必备的适应性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无论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还是《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对“互联网+”辅助技术都没有提出具体要求。《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有关“互联网+”辅助技术的内容只有“了解网络交往的安全常识;增强网络自我保护意识”这两点。已经出版的新版人教版一到五年级《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教材中,没有发现“互联网+”辅助技术的相关内容。因此现有的培智学校教材体系对中重度智障儿童学习“互联网+”辅助技术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没有相应的教材。中重度智障儿童无法系统地学习和使用“互联网+”辅助技术,很难融入主流社会。
中重度智障儿童是否需要学习“互联网+”辅助技术的使用,他们又能否学习并正确使用这些技术,笔者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调查分析,对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共发出69份调查表,获得64份有效调查表。具体内容如下表:
内 容1.您的孩子会使用部分“互联网+”辅助技术吗?2.您的孩子能学会使用简单的“互联网+”辅助技术吗?3.您希望学校开展“互联网+”辅助技术使用的教学吗?肯定人数3 53 62(%)4.7 82.8 96.9否定人数61 11 2(%)95.3 17.2 3.1
结果表明,认为孩子可以部分使用“互联网+”辅助技术的家长占4.7%,认为孩子可以学会简单使用“互联网+”辅助技术的家长占82.8%,希望学校开展“互联网+”辅助技术使用的教学的家长占96.9%。调查表明,中重度智障儿童普遍不会使用“互联网+”辅助技术,大部分家长认为中重度智障儿童可以学习基本的“互联网+”辅助技术,并希望学校开展这方面的教学。
中重度智障儿童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点,难以做到乐学善学,学会学习的能力差,在没有人指导使用“互联网+”辅助技术时,他们不能够通过自己探索学会使用“互联网+”辅助技术并以此提高自己的社会生活能力。
中重度智障儿童学习和运用简单的“互联网+”辅助技术是可行也是必要的,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我校紧跟社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如何通过学习和运用简单的“互联网+”辅助技术提高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他们生活自理、社区生活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一)开发课程资源,提高“互联网+”辅助技术教学的系统性。“互联网+”辅助技术的学习和运用,能有效提高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互联网+”辅助技术有些内容相对简单易学,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帮助更大,有些技术相对较难且对他们的生活影响较小。因此,“互联网+”辅助技术教学首先要甄选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中重度智障儿童“互联网+”辅助技术教学内容时要适应现在及未来生活的需求,符合他们的障碍水平和特殊需要。我们以中重度智障儿童为中心,认真分析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他们生活中常用的“互联网+”辅助技术,贴近智障儿童的生活背景,切实提高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学习使用微信与他人交流,特别是如何进行视频和语音通话;学习使用微信和支付宝付款购买必备的生活用品;使用支付宝的电子公交卡乘坐公交、学习使用健康码的信息更新及行程码的出示、核酸结果的查询等,这些技术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帮助很大且比较容易学习掌握。又如,微信转账、地图的使用等“互联网+”辅助技术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帮助不大或难以学会,可不多作要求。精选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终身发展有价值的简单易学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辅助技术内容进行教学,大力提高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制定了中重度智障儿童“互联网+”辅助技术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师编写了简单的校本教材,以教学目标和校本教材为依据,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简单实用的“互联网+”辅助技术,提高生活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围绕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提高“互联网+”辅助技术教学的科学性。“互联网+”辅助技术的教学应结合中重度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学应做到细化目标,分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1]教师从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出发,结合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制订个别教学计划并开展教学。
依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精神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2]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个别教学计划,开展个别化教学,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其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如,教学使用微信,部分学生要能使用微信进行视频通话或语音通话,而对于发展较好的学生在学会视频或语音通话的基础上还要学习掌握用微信进行扫码支付购买必需的生活用品等。在制订个别教学计划的时候,认真研究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合于每一位学生的教学目标。同时,将“互联网+”辅助技术教学与个别教育训练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个体需要安排一定时间的个别训练,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补救教学,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学中结合中重度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细化“互联网+”辅助技术教学目标,减慢教学进度,及时强化巩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获得感,不断扎实掌握所学内容。例如,我们在七年级安排学习使用微信视频通话、语音通话,八年级安排学习使用微信扫码支付,九年级安排学习使用微信生活缴费等。每项内容的学习,既有新的目标任务,同时兼顾复习和巩固,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三)针对课程特点开展教学,提高“互联网+”辅助技术教学的针对性。一是在情境中学习。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在情境中学习也能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学习。如,我们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微信支付的教学,营造出最接近真实的生活环境,在生活环境中学习如何扫码,如何输入付款金额并确认支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保障智障儿童容易上手并融会贯通。二是在社区生活中学习。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中重度智障儿童能够适应家庭和社区生活,并有一定的生活质量。“互联网+”辅助技术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还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而更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教师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开展教学。如,疫情防控中,进入社区或超市需要健康码,教师在带领学生进入超市时指导学生出示健康码。在真实的社区生活中学生有学习的需要,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通过实践活动学习知识获得经验,便于其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强调了生活应用的重要性。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学会生活。我们组织学生在社区生活中学习出示行程卡、核酸检测报告进入小区,到菜场使用微信支付买菜,用支付宝电子卡乘坐公交出行等知识技能,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需要与应用中学习,在教师手把手地示范和指导中学习,真正做到乐于学习、做到学以致用。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智障学生基本的生活能力,更增加了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满足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基于家庭、社会力量的支持开展教学,提高“互联网+”辅助技术教学的实用性。中重度智障学生对于“互联网+”辅助技术的运用是在真实的社区生活中,“互联网+”辅助技术的学习和使用都或多或少地与社会中的人进行互动。因此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培养不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应积极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合作。
教师带领学生在社区中学习时,提前与相关的志愿者进行沟通,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减少对相关社区、机构和单位的不良影响。如,教师带领学生到超市学习微信支付的时候,提前与超市中工作的志愿者做好联系和沟通,他们可以对教学的区域、收银的服务等提前做好协调;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使用“东台公交”APP时,提前与公交公司的志愿者联系和沟通,志愿者可以预先与公交车司机进行协调。志愿者的参与使师生在社区的教学得到保障,减少对别人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师应提前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指导家长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及时巩固在校所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技能的熟练掌握,使其提高生存生活能力,得以快速适应社会生活。另外教师要注重家庭训练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家长根据孩子在学校学习的“互联网+”辅助技术的内容有目的地带领他们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高年级时教师要求家长在接送孩子时逐步做到由扶到放,让孩子慢慢学会通过运用“支付宝电子公交卡”、“东台公交”等手机应用自己乘车到校。家长和孩子一起出入小区、逛商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出示健康码、行程卡或核酸检测报告,在购物时让学生自主运用微信、支付宝进行付款。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家长参与指导,中重度智障儿童的“互联网+”辅助技术使用技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社会生活能力得到提高。
(五)注重过程评价并及时调整教学,提高“互联网+”辅助技术教学的有效性。评价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终点。[3]学校对“互联网+”辅助技术教学情况的评估既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了解,也是对教师之后教学活动的引导。笔者们的评价侧重于引导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关注学生生活技能的发展。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经常性的评估,如,单元评估、月度评估等。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修订目标和方案,使教学更科学更有效。笔者们的评价是教师自评与考核小组的评价相结合,是对每一个学生逐一进行评价。考核小组成员有学校负责人、教导处人员、教师及家长代表。通过教师自评与考核小组的评价,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绩,教师根据评估的结果不断修正,及时调整,使教学不断完善,真正达到提高教学的效果。每个月末,还要组织一次“互联网+”辅助技术教学成果展评活动,每一个学生展示本月所学的“互联网+”辅助技术,学校评价小组根据教师教学计划及学生对“互联网+”辅助技术的掌握情况予以评价。学生在展评中看到自己的成绩,也看到了自己与别的同学的差距,成功的快乐、榜样的示范都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科学的评价让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更加有效,让学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让中重度智障儿童真正融入主流社会,适应家庭和社区生活,减轻家长和社会的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培智教育的根本任务。实践证明,学习和使用“互联网+”辅助技术能够提高他们生活自理、社区生活及人际交往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