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本由情,情动为志

2022-12-14 04:27:50刘瑞欣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0期
关键词:诗言志论题前人

刘瑞欣

一、研究背景

“诗言志”最早出现在《尚书·舜典》,之后就被古人广泛转引、阐发、对比,到近代朱自清先生赋予其“开山的纲领”头衔后,更成为学界探讨诸多的热门话题。韩国良先生意识到,热议并不意味着走到了论题的尽头,其承载的巨量信息反而使其更具备探索价值。韩国良先生的《“诗言志”新辨》一书便是由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支持,于2021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相关优秀学术成果。

作者另辟角度,对传统论题“诗言志”提出新的思考,重新诠释、辨订其含义,对其中全新的发现作翔实阐述;又能站在前贤肩膀上继续出发、深入挖掘,对他们解释薄弱的认识补充论说,对历来存在争议的论题梳理历史渊源、探寻本蕴,同时又不迷信权威、坚持真理,一切以文献资料为依据,敢于对所谓正确的看法提出质疑,对所谓错误的观点重新更正,将许多与“诗言志”相关的论题进行全新的理解和更为清晰的认知。这样一部兼具上述特点的学术著作,势必会让学界再次掀起一番对“诗言志”论题的新讨论并引起不小的反响。

首先,此书在形式上做到层次鲜明,由于内容广博,七十万字,且涉及论题较多,作者能够站在读者角度,在“引论”部分先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概述出来,让读者能依据作者对相关论题得出的结论,自主选择略读或详读的方式,先对感兴趣或存疑的问题进行阅读。作者的读者意识可谓是本书行文的一大亮点所在。

此外,作者逻辑清晰、思路明了,全书共八章,每章又分若干小节,每小节后都有“余论”作为小结,巩固作者观点。第一章“诗言志”新说,主要探讨“诗言志”的本义和“诗言志”观念产生的年代;第二章“《诗》三百”的成书与“诗言志”,探讨“《诗》三百”的成书过程与“诗言志”观念的建构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兴”与“诗言志”,探讨“兴”的各种用法及其与“诗言志”的关系;第四章《离骚》与“诗言志”,探讨屈原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创作在“诗言志”观念建构上的独特贡献;第五章辞赋与“诗言志”,探讨“辞”“赋”的产生对“诗言志”观念建构的意义;第六章诸子文论与“诗言志”,主要阐析先秦诸子的相关文论对“诗言志”观念建构的影响;第七章汉乐府与“诗言志”,阐析两汉乐府的一立一罢对“诗言志”观念建構的影响;第八章“诗言志”观念在后世的深化,阐析魏晋之后的古人由“诗言志”观念出发,对诗文创作审美特征的探索。

同时,作者在章节安排上有其内在依据,虽整体以时间为线索,但对具体问题进行探讨时,又能兼顾逻辑关系和以类相从的原则,对一些论题作出次序上的调整,以便于我们更为系统地理解“诗言志”占据中国文学与传统文论统领地位的原因。

二、贡献和价值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该书在内容上提供的价值和贡献至少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前人认识薄弱、观点模糊的问题补充论据

作者在论述“《商颂》是商诗”问题时,先分类梳理前人论述,让读者对《商颂》归属问题有基本了解,进而表示前人的见解略显薄弱,此问题仍有探讨空间,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以全新的角度进行深入探索,分别从春秋称诗的情况、《商颂》的性质和语言形式、今文诗家的分歧三方面加以佐证,驳倒“宋诗”说,巩固“商诗”说,整个论证过程尽显作者思想的通达、看法的周延。

作者意识到朱自清先生所谓“‘兴越说越糊涂”的局面就在于人们忽视了对“兴”的语意变化及其因承关系进行系统梳理,便将区别于先秦两汉的魏晋以后的“兴”的新用法进行解析。作者将“兴寄”与“赋比兴”的“兴”区别开来,探讨二者的传承与发展,概括“兴寄”的“托物言志”和“直述其事”表现形式,厘清其“含蓄蕴藉”与“言之有物”的特征,指出前人认识的模糊之处,即“情兴”之“兴”属于强调返真复性、回归本元的美学范畴,与“赋比兴”之“兴”的用法毫无联系,并把前人对“赋比兴”之“兴”的诸多误解分类厘清。

作者认为前人对老子的三大美学命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缺乏清醒认识,造成无法对其“自然无为”的思想及审美取向正确体认,便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特别指出其中“信而不美,美而不信”的论据根本站不住脚。作者大胆尝试,提出“错简”一说,以“信”为“申”,并借助出土帛书《老子》版本详细论证,不仅化解了八十一章的矛盾及同为“美言”却一为褒义一为贬义的对立,还恢复六十二章的错简并明确了章旨。作者这一部分的论述颇具新意,富有创见性。

(二)对自己提出的观点,论证时层层递进、多证互举

面对“诗言志”观念产生的时期,作者客观地将之与《尚书》形成“诗言志”表述的时间看待成两个问题,并且通过先秦时期的多部典籍,逐步上溯“诗言志”的观念产生于战国到春秋,最后确定为是西周之初,又从音韵文字角度加以辨析、巩固观点,足见作者做学问时的谨慎态度。

对“逸诗”属性的分析,作者通过统计《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中各类型诗的赋、引比例情况,进一步推出“逸诗”的源出范围应在《周颂》和二《雅》之中,判定“逸诗”的属性为政治显贵地区的诗歌,又用先秦其他文献如《战国策》《墨子》《荀子》等的赋诗、引诗记载来加以证实。

作者还梳理了两汉不同时期文人代表对屈原的评价,自西汉前期的“良禽择木”(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轻于去就”(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到西汉中期的“别无他策”(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九·征榷考六》)、“倾心事主”(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九二》),再到西汉后期与东汉前期的“达则兼济,穷则独善”(孟子《尽心章句上》),直至东汉后期的“积极干预,舍身匡救”(韩国良《从两汉文人的屈原情结看其心路历程》)。从他们对“离骚观”接受的三大转关,把握这一时期文人思想心态的变化过程,足见其政治上自我独立意识的逐步觉醒。

(三)对学界历来存在争议的论题探索本蕴

钱锺书先生曾在《管锥编》中提到“‘兴之义最难定”。作者为了透彻解悟“诗言志”观念,把握“兴”的蕴涵,依次弄清“兴”的本义,即“托物使起”,“兴”的文化渊源是“天人合一”思想,并通过分析郑众、刘勰、孔颖达等人对“比”“兴”的解读,厘清二者的差异。

作者还将前人对《离骚》中“女媭”的众多歧解分类呈现,依次分析后发现均不周延,并根据理解认为是“妾之年长者”,具体象征一位年事较高、涉世较深、做事圆滑的楚国老臣;同样又对“中正”进行考辨,从行文逻辑角度重新梳理,得出是“源于大舜的建议”;最后考辨“求女”,认可“求贤臣”一说。作者通过对这三词蕴涵的分析,得出屈原在“兴辞”发展道路上所作的贡献。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离骚”一词的含义历来存在争议,作者概括出十八种观点,对其中影响较大的观点加以剖析后发现均难以成立,从多角度分析后认为“离骚”实是因“离”而“骚”、因“叛”而“愁”之意,并认识到楚辞创作的基本精神潜在提升了“诗言志”的境界。

作者也发现受新文化思潮影响,人们对《孔雀东南飞》思想主旨的解读存在偏差,一直认为“反封建、反礼教”是其想传达的主要信息,待到新时期后,虽然前说不再流行,但是认为它“反宗法制度、反封建家长制、反包办婚姻”的倾向依然存在,尽管有学者摆脱局限、全新阐释,认为它是表现官吏的腐化与堕落,或女性的“恋子情节”甚至是“更年期综合征”的作品,已颇具新意和普适性,但还是带有浓厚的以今解古色彩。作者认为分析作品思想主旨应回到该创作所处的大背景下,即在汉哀帝“罢乐府”之际,该作品实则想传达的是诗人寄寓其中的道德训诫意义,即教育人们要尊崇家庭道德规范,重视人伦关系构建,为家庭建设提供借鉴。作者以“知人论世”的原则解读,得出的思想主旨才周延。

(四)对学界所谓“错误的”认识重新更正

司马迁最早认定“孔子删诗”说,此观点盛极一时,但自孔颖达对“孔子删诗”说提出疑义后,此说便在未经确凿证据证明之下,被学界众多学者默许为错误的认知。作者极不看好这种断然以今蔑古的学术习尚,对此说重新考释,针对孔子是否删定过《诗》这个“中华学术第一学案”进行理性客观分析,先将前人的争论分类回顾,又依次从“古诗三千”“《诗》三百”“季札观乐”“思无邪”“删诗权力”“史书无载”等问题切入,论证过程思路清晰、逻辑缜密。最后,作者用出土文献《清华简》中的材料巩固观点。综上得出,孔子删《诗》不光为世人提供了一部诗国盛典,也展示了他对“诗言志”观念的独特悟解。

与此类似的学界争议还有汉武帝是否设立过名为“乐府”的乐署机关问题。班固早在《汉书·礼乐志》中就给出明确答案,汉唐学者亦已更正武帝为适应文化革新需要,在已有音乐署衙之外另立新署,以承担其诗乐革新任务的史实,但随着“五四”后“疑古之风”的急剧升温,持否定论者逐渐增多,甚至有一家独大之势。面对这一现象,作者坚持以客观史实、文本记载为依托,不盲目跟风,从否定论者所列论据入手,发现以“古籍中的矛盾记载”及“新的考古资料的发现”这两种角度得出的论断都不够严密、缺乏论证力,无法明确证明汉武帝与乐府的关系,并强调这时的文化改革是在儒家礼乐文化的装点下进行的,假郊祀之需,广纳民间俗乐,改造传统雅乐,借以满足大汉君臣因国力崛起而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宣泄与审美追求。作者这种对学术研究追求本真的态度,在书中尽现。

(五)对学界所谓“正确、流行、固有的”看法提出质疑

学界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认为“志”与“情”二者同义,“志”就是“情”,“情”就是“志”,但作者认为这不够准确,他注意到孔颖达虽有“情志一也”的解说,但也有“在己为情,情动为志”的认识,由此得出“志”应是比“情”更强烈的情感状态,并坚持“孤立不证”的原则,从字形分析得出依据后,又在文献中继续找寻答案,以《左传》《毛诗序》《诗经》中的典型例子印证观点,可谓严谨。

关于“辞”“赋”的认识,人们历来把“辞”理解为一般的言辞。但是,作者认为值得商榷,通过分析“卦爻辞”“行人辞令”和“楚辞”看出“辞”的含义还指一种“曲托假借、言近旨远”的特殊文饰语体,对“赋”的本义得出更周延的认识,即“敛其所有、贡其所有,不假于外”,并分别论析“赋比兴”“赋诗”及“辞赋”之“赋”,勾连与“诗言志”观念不同程度的联系。

三、尚需探讨的问题

诚然,任何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本书自然也不例外,在一些细节上还略有不足。

书中出现了几处文字上的疏漏:第305页“就那拿对‘言的态度来说看”中便误加了个“那”字;第412页的标题“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应与上下文及《老子》原文中的表述一致,写成“‘信而不美,美言不信的再認识”才准确;第531页注释及第705页参考文献中将“钱钟书”换为“钱锺书”,更显严谨。以上失误,仅属于校对的疏忽,建议此书重印修订时,将类似的问题修正。

最后,笔者还有一点儿想法想与作者探讨,作者提到“有些论题,如‘献诗陈志‘六艺之教‘风雅正变‘缘情绮靡‘言意之辨‘风骨神韵‘格调性灵等,由于前人已有很好的论述,所以就不再赘语了”。但笔者以为既然在最后一章谈及“诗言志”观念在后世的深化,那为何不着墨一并探讨下与“诗言志”并存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另一经典热门论题“诗缘情”之间的关系呢?毕竟历来学者对这二者之间的比较也探讨颇多且观点各异,值得辨析。此外,“诗缘情”这一古老的诗学命题,是否也算是“诗言志”观念在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深化和演进呢?当然,此处仅为笔者在阅读全书后仍觉意犹未尽之处,仅抱有学习的态度向作者请教,也期待作者未来能有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探讨。

总之,笔者认为《“诗言志”新辨》一书是拓展和深化“诗言志”论题的关键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通过细致地搜集、梳理资料,分析了众多与“诗言志”相关的经典论题,在充分领悟多位前人学者的相关解读后,根据自己的学术积淀与经验判断,结合翔实的文献资料,得出或支持或反对的观点,许多颇具创新性的角度、思考与论述都丰富了学界目前对这些问题的见解。作者注重搜集前人对相关论题看法不一的观点,可谓十分详尽,并能够有条理地将其分门别类呈现,也颇具功力,对每个问题的阐析,能运用大量传世古籍、文献及相关出土文献资料予以佐证,足见深厚的文献功底。总体而言,此书可谓是一部多角度、全方位、系统性探讨“诗言志”系列问题的力作,值得后来学者学习、体悟。

猜你喜欢
诗言志论题前人
一道IMO数论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3年1期)2023-05-23 11:34:38
郑 磊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中等数学(2022年7期)2022-10-24 01:47:30
关于一道数论题的思考
中等数学(2020年10期)2020-04-13 05:52:22
打渔人
“诗言志”和“摹仿说”
中华诗词(2018年8期)2018-12-06 09:31:44
趣味古文
中国诗学的家国情怀
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 09:00:15
诗缘情与诗言志的综合治疗——昌耀《内陆高迥》诗疗解读(下)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阳光(2017年7期)2017-07-18 18: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