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定期糖尿病管理指导对血糖控制的作用

2022-12-14 07:59王冬
人人健康 2022年22期
关键词:病友血糖糖尿病

王冬

(北京市丰台区花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 100070)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世界范围内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变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成为危害公众健康,尤其是中老年群体的突出问题[1]。慢性病患病率高,并发症多,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2 型糖尿病多在中年及之后发病,9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均属此类[2]。此类患者体内胰岛素的产生能力并没有完全丧失,甚至部分患者胰岛素产生过多,但是并不能完全发挥降血糖作用,处于胰岛素相对缺乏的状态,口服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治疗有效[3]。近年来,2 型糖尿病的发病出现逐年年轻化的趋势,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除家族遗传因素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肥胖和不规律饮食等均可加大2 型糖尿病的罹患风险[4]。作为常见病和慢性病,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但是群体血糖控制情况不容乐观。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重视,提高糖尿病的控制率,是需要临床不断努力的方向。在患者漫长的血糖控制过程中,院外管理对于控制和延缓2 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社区应当成为糖尿病控制的主战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筛选辖区2020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的104 例糖尿病患者,按照双色球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研究组52 例,对照组52 例。

其中女性46 例,男性58 例;年龄50岁~70 岁,平均(62.35±2.27)岁;患者病程1 年~23 年,平均(8.59±3.96)年;合并高血压82 例,高血脂47 例,心脑血管疾病31 例。经比较,各组患者背景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确诊为2 型糖尿病者;(2)本社区常住人口者;(3)认知水平正常,可以理解科普内容,并于医护人员正常交流者;(4)有治疗的积极性,依从性好者。

排除标准:(1)精神状态差,无法有效配合治疗者;(2)伴精神系统疾病或精神病史者;(3)神志不清、合作性差者;(4)伴其他内分泌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医护人员不定时回访,了解近期控制情况,嘱患者病情变化时,及时就医。

研究组:对患者实施定期专业指导和患伴互助。

定期专业指导:由本社区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的教育和指导,每周两次。内容如下:

(1)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危害。

(2)糖尿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如何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

用药指导:介绍治疗糖尿病的常见药物和作用机制。在目前近百种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前提下,医生如何选择适合个人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当前的方案对患者的治疗作用和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长期用药的注意事项等。指导患者掌握在治疗过程中发现不适等情况时的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告知经治医生。强调坚持、长期、合理用药对血糖控制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运动指导:运动增加人体能量消耗,可以直接加速血糖的代谢,长期坚持体育运动可以增加人体的免疫力,有助于提高人体胰岛素水平,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从而降低远期并发症的可能。根据患者病情和性格,结合运动喜好制定运动类型和运动量。

饮食指导:患者的膳食结构与血糖水平和糖尿病的发展关系密切,尤其对于2 型糖尿病患者,严格的饮食控制是血糖控制的关键内容。

(4)血糖正常值,以及如何进行自我监测、监测的频率及注意事项等。

(5)低血糖的表现、危害以及预防和处理方法。

(6)足部护理的重要性,进行足部护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常见累及器官,以及早期症状和表现,教会患者早期发现,及时就诊。

(8)保持良好的情绪。以聊天和提问的方式,调动患者参与,提高患者接受度。

患伴互助:建立互联网+的模式,通过与其他糖尿病患者的交流,提高疾病相关知识、经验,获得更好的情感和社会支持。主要的形式有:(1)小组互助。由患者自愿结组,每周组织1 次或按照患者时间、意愿适当增加。成员可以纳入医护人员。以讨论的方式交流彼此的经历、面临的问题等,给予诉说者宣泄和解决,给予其他成员启示和情感或实践支持。提出的问题可由医护人员进行解决,提高全体患者的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治疗的信心。(2)网络互助。患者交换联系方式,借助电话、微信等进行联系。建立微信群,及时交流感受和经验,并在医护指导下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指标比较: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FPG)、餐后2 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均改善,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加明显,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3 讨论

本研究重点强调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维持血糖管理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研究发现[5],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行为具有相关性,对疾病及其危害的认识,对并发症的了解和畏惧,可以促进患者对自我的要求和约束,但这种认知需要建立在正确的疾病知识和在自身积极态度的引领下。

目前多数社区采用的是不定期或者间隔时间较长的糖尿病指导,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6]。虽然患者积极性较高,依从性较好,但是限于授课形式和老年人精力、认知水平等客观问题,效果有限[7]。有的患者课上注意力差,或者出现走神等情况;有的接受能力较差,不能完全理解所授内容;或课上听懂、理解,但是抓不住重点,课下无法运用。总体效果不理想。有人认为[8],这种教育形式主要在短期效果,长期效果有下降趋势。这种传统的以专业人员讲授为主的健康教育,患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对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患者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和改善代谢指标的长效性方面作用有限。且指导缺乏周期性,长期作用有限。

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指标比较()

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指标比较()

FPG(mmol/L) 2hPG(mmol/L) HbA1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2 8.41±1.38 7.53±1.23 12.52±3.25 10.34±2.54 8.93±2.01 7.88±0.84研究组 52 8.37±1.41 6.20±1.09 12.49±3.30 7.72±2.06 8.87±2.04 6.34±0.77组别 例数

本研究增加健康教育指导的频次,每隔3 天~4天进行一次再教育,连贯性强,容易形成系统性,不断强化患者认识。同时变患者被动接受为患者参与,共同探讨,收效良好。通过定期指导,可以加强规范化管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改良生活方式,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提高患者对并发症的认识和关注度。

但是医护人员是疾病治疗的专家,而不是心理专家和生活的专家。有研究将病友互助运用到慢性病的治疗和长期管理中,取得了确切的疗效[9]。结果显示,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识、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研究显示[10],以病友间经验分享为主体,以患者能力提高为中心的病友互助有助于促进健康教育对象健康行为的建立。病友的互助是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2010年开始在全世界推广。现代网络的发展给这种病友支持带来了便利和更多的可能,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的病友交流,可以及时纠正错误,解答疑惑。有相关的调查显示[1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行模式管理下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较低、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和生存质量皆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现有患者特点的前提下,如何充分考虑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制定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可行性强、有效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结果证实,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专业指导,结合病患互助,可以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2 小时血糖水平,减低糖化血红蛋白,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病友血糖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乙肝病友,远离酒精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病友之声患者之音》征文通知
猪的血糖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