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叶 李端杰 王洁宁
WANG Yuye1 LI Duanjie1 WANG Jiening2*
(1.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济南 250013;2.山东建筑大学,济南 250101)
( 1.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Design Group Co., Ltd., Jinan, Shandong, China, 250013; 2.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Shandong, China, 250101 )
全球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快速扩张的不透水下垫面导致城市雨水径流量不断增加,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对城市雨洪的调节作用受到重视。以山东建筑大学樱花园建设为契机,尝试将海绵措施的选择、体系构建、景观化处理和实施融入设计和施工建设全过程,运用SWMM模型对方案进行定量验算,比选出最优LID设施组合和规模,结果表明:在1 a、2 a、5 a和10 a重现期下,LID设施对系统峰值削减率分别为23.35%、23.42%、23.18%和23.10%,峰现时间分别推迟2 min、3 min、5 min和7 min,模拟数据表明LID设施能够有效降低地表径流和峰值流量,延缓了峰现时间,达到和开发建设前基本吻合的效果。积极寻求雨洪管理与园林景观的交汇点,将海绵设施景观化,以多样组合式透水铺装、自然旱溪式排水明沟、精细配植式雨水花园和功能复合式蓄水池等策略,进行了一次既具功能性又具景观性的海绵绿地建设实践。
雨洪管理;低影响开发;海绵绿地;暴雨洪水管理;景观化
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城市下垫面不透水率增大,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和气候状况,导致灾害频发。中国气象局观测资料显示,近7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强降雨次数显著增加,未来出现极端强降雨的可能性越来越高[1]。从2000年初对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雨水综合利用的探索,到“海绵城市”概念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的首次提出[2],现代城市雨洪管理研究旨在降低洪涝灾害、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国内外普遍采用手册指南来指导LID实施建设,如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3](简称《技术指南》),提供了17类低影响开发设施;美国《城市地区低影响开发(LID)设计手册》提出了工程实施的21种不同设施[4]。
近年来,诸多学者从规划、环境、景观、地理、生态和经济等学科掀起了海绵城市的研究热潮,包括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实现途径、模型构建,国内外海绵城市景观设计案例和海绵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等。目前研究多集中于满足功能要求层面,追求快速、高效、节省的方式解决雨洪问题,而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美观、生态化和人性化的关注较少[5],且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或从具体措施分析角度探讨海绵城市景观化研究[6],或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尝试构建海绵城市景观理论化体系[7]。如何将海绵设施和景观有机融合,改变其补丁化、工程化的外观,将成为未来海绵城市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8]。
文章将海绵绿地理念融入景观设计和施工的全过程,通过SWMM模型进行雨洪计算、分析与模拟,推敲适宜的控制措施和设施规模[9],结合景观方案对不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情况进行推演,降低了建设的盲目性[10],并在具体施工中推敲优化,通过LID措施景观化处理,将海绵系统和景观系统融糅,促进自然水系统均衡发展,获取良好的景观效果。
高校校园作为城市中相对独立的组成单元,在校园内推广海绵建设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11-12]。因此,本文选取山东建筑大学樱花园为研究对象,在塑造优美环境的同时实现LID功能最优化,促进水资源的协调均衡,打造海绵城市建设的新兴示范载体,为相关高校建设海绵校园提供借鉴。山东建筑大学围绕雪山东北侧呈弧形布局,研究区域位于校园核心生态廊道南端的樱花园。由于樱花园内增建三馆(艺术馆、校史馆和档案馆)和综合实训楼两组建筑,需进行景观更新。场地整体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最大高差为14 m,总占地面积36 720.60 m2。该区域不仅要解决场地内部的雨水径流,还要解决来自西南方向雪山山体的汇水,外部汇水面积合计约56 490 m2。
(1)校园绿色廊道的衔接。场地位于校园绿色廊道南端,西南侧紧邻雪山山脚,原场地片植樱花,尽可能保留樱花以延续场所记忆。场地西南侧有山体汇水且高差大,下雨时地表径流快,后续设计需要采取措施延缓地表径流并增加滞留下渗措施,并与周围现有景观进行对接。
(2)新增建筑的影响。新增建筑体量较大,面临新增建筑和谐融入周围自然山体景观的挑战,建筑尽量紧贴场地西侧,留出较宽的绿化区域,为更好地解决屋面汇水问题预留了空间。建筑屋顶在满足荷载要求的情况下增设屋顶绿化,同时考虑可上人部分的视觉对景与安全防护问题。
(3)场地的活力需求。建筑三馆决定了樱花园需要有不同尺度的空间,满足多样的功能要求,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学习和交流空间。场地活动面积与海绵绿地面积的比例是设计的重点。如何将海绵设施景观化,成为能触发多元互动的优美场所,增加场地活力,赋予海绵景观一定的参与互动功能是景观设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项目拟打造LID理念下的新型海绵校园景观示范区,海绵设计景观化处理手法使之成为校园亮点,结合LID设施创造丰富的校园活动空间,营造良好的植物生境。通过景观更新,为师生提供交流思考、阅读学习、休憩娱乐及社团沙龙等校园特色文化活动空间,增强校园的科研教育氛围。
樱花园的方案设计经过多轮方案推演,每轮方案都有与之对应的LID体系设计,两者穿插进行。首先根据地块现状特征和建筑物特点进行水系组织和LID概念框架的构建,然后依据框架进行景观方案的设计和推敲,并在该阶段将LID设施进行比选并糅合到方案中,通过SWMM模型[13]进行模拟、推演和优化LID的参数和规模,推演是否满足海绵要求,有不满足之处再对方案进行修改,多轮循环后得到最优方案,在最优方案基础上细化设计,通过多样措施进行景观化处理,使LID设施和谐融入景观方案,又能满足海绵功能要求。
根据《技术指南》《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导则》《济南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修编》的要求,综合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相关指标。济南统计年鉴[14]1983-2020年降雨资料和中国气象数据网[15]的资料显示,济南年总降水量波动较大,年均降水764.48 mm,日降水量≥50 mm的暴雨日集中在7、8两月,占全年暴雨日数的65%左右;济南市月平均蒸发量最小为61.10 mm(1月),最大为340.30 mm(6月),年总蒸发量为2 263.00 mm。依照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的关系,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80%~8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置为85%,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41.3 mm。
LID设施受降雨类型、频率、建设与维护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结合济南多年降雨规律,综合确定海绵设施对峰现时间的延缓目标为5 min,径流峰值流量控制目标为不超过建设前原地表径流峰值流量。径流污染控制采用悬浮物(SS)总量去除率作为径流污染的控制指标,主要采用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生态处理措施,以及过滤手段、调蓄池等非生态处理设施,依据经验,年SS总量削减率不低于60%[16]。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试行)》中的相关定义,以雨水利用量替代自来水的比例作为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计算方法[17]。根据《济南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要求,雨水资源化利用率不小于6%。
2.2.1 LID雨水与水环境设计方案
LID体系总体布局以竖向为控制点进行汇水区划分,确保每个区域都可以做到就近收集雨水,分别对路面雨水、屋面雨水和浇洒水的收集方式进行整体设计,使控制指标内的雨水不外排,从而减少地表径流量、延缓径流峰值和降低径流污染(悬浮物SS)(图1)。
图1 LID雨水系统流程图Fig.1 LID rainwater system flow chart
2.2.2 LID设施比选
通过对设计总调蓄容积、下凹式绿地和透水铺装有效控制容积的计算,确定以绿色屋顶、透水铺装和下凹式绿地为主要渗透设施,蓄水池为存储和调节设施,植被缓冲、干式植草沟和渗渠等为传输设施,共同组成经济高效的LID体系(表1)。
表1 LID设施比选表Tab.1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of LID facilities
2.2.3 调蓄容积计算
LID设施调蓄容积,根据《雨量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18]中径流总量计算公式计算,公式(1):
其中,W为径流总量(m²);φ为雨量综合径流系数;h为设计降雨量(mm);F为汇水面积(hm²)。
景观下垫面和对应径流系数依照规范进行取值(表2)。
表2 下垫面径流系数表Tab.2 Runoff coefficient of underlying surface
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地块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φ为0.47,故要满足海绵设计指标,场地现状的调蓄容积应为2 307 m3。
2.3.1 降雨模型参数设置
济南市气象局于2014年11月修订的济南暴雨强度公式,公式(2):
其中,q为平均降雨强度(L/s·h m2);p为设计暴雨重现期(a);t为降雨历时(min)。
根据济南市暴雨强度公式,模型中设计降雨历时为2 h,时段间隔为1 min,重现期选取1 a、2 a、5 a和10 a,对降雨数据进行模拟(图2)。在一个重现期内,降雨强度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2 h内随着时间的增加降雨强度逐渐变大,达到峰值(48 min左右)后再慢慢降低,直到降雨停止。
图2 不同重现期2 h降雨强度变化图Fig.2 Variation diagram of 2 h rainfall intensity in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
依据SWMM5.1模型和SWMM5操作手册对汇水区宽度、坡度、不透水性和LID参数设置等进行取值,同时根据场地具体情况校准指标(表3)。
表3 LID参数设置表Tab.3 LID parameter setting
续表
2.3.2 LID设施空间布局与方案推敲
依据场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LID设施,如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植草沟和绿色屋顶等,并将其在设计空间中组合布局,确定位置和竖向(图3),并依此进行景观初步方案设计,再经过多次推演,形成较满意的景观方案(图4),再对该方案进行SWMM模拟(图5,图6),判断模拟结果是否符合要求。
图3 LID设施空间布局示意图Fig.3 LID facility space layout diagram
图4 设计过程方案Fig.4 Design process scheme
图5 SWMM模型概化图Fig.5 Diagram of SWMM model generalization
图6 雨水径流示意图Fig.6 Rainwater runoff diagram
2.4.1 不同重现期模拟结果分析
依据LID设施布局方案,通过SWMM模拟研究区的产流和汇流情况,按照开发建设前、开发建设后和LID设施设置后三种情形,分别研究其在1 a、2 a、5 a和10 a这4种重现期下的地表径流相关模拟结果(表4)。模拟结果显示,重现期从1 a到10 a,未使用LID设施时,总降雨量从41.36 mm上升到72.85 mm,总径流量从24.67 mm上升到62.12 mm,增加了37.45 mm;使用LID设施,总径流量从18.91 mm上升到47.77 mm,增加了28.86 mm。在1 a、2 a、5 a和10 a的重现期下,LID设施对系统径流总量的削减量分别为5.76 mm、8.05 mm、11.45 mm和14.35 mm,峰值削减率分别达到了23.35%、23.42%、23.18%和23.10%,因此,随着重现期的增大,LID设施对于径流总量的削减量逐渐增大,削减率逐渐降低。
表4 径流模拟结果汇总表Tab.4 Summary of runoff simulation results
以汇水分区为界,充分利用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LID设施,分区对径流污染进行控制,消减污染负荷。按照《技术指南》,年SS总量去除率通过年径流总量(年均降雨量×雨量径流系数×汇水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得出,下凹式绿地及雨水收集池污染物削减率取值80%,计算得出年SS总量削减率为62.70%;雨水资源利用率为年雨水利用量替代自来水利用量的比例,年雨水利用量通过径流总量按比值换算,自来水利用量由学校提供,结果为6.90%,回用率超过6%,达标。
2.4.2 径流模拟结果分析
分析在不同重现期(1 a、2 a、5 a和10 a)内,场地开发建设前、开发建设后及LID设施设置后的地表径流变化(图7),得到如下结论:(1)使用LID措施后,地表总径流量和峰值流量明显小于LID设施设置前,随着降雨量的增大,LID设施的削减量也逐步增大;径流变化曲线与开发建设前有较高相似度,峰值和流量比开发建设前略低。(2)使用LID措施能够有效延缓峰现时间,且5 a和10 a时延缓峰现时间大于5 min,达到设计预期,10 a延缓峰现时间长达7 min;径流削减量随着重现期增加而增加,而径流削减率整体稳定,重现期为2 a时总径流削减率最大,为23.42%;峰值削减率波动,10 a最优为27.01%。
图7 不同重现期降雨径流曲线Fig.7 Rainfall runoff curve in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
因此在雨洪管理过程中,设置LID设施是削减地表总径流量和降低峰值流量,延缓峰现时间的有效手段,模型模拟结果满足需求,并以此模型为基础进行后续的LID设施景观化设计。
通过景观手法将LID雨水系统融入环境中,搭建海绵绿地功能性设施与个性化景观设计的转译平台,实现低投入和更灵活的雨洪缓解措施。对方案的细节进一步景观化处理,依据地形和场地功能,选取适宜LID设施的景观化途径,如蓄水模块以SWMM数据为基础,结合景观池进行设计,干式植草沟设计成旱溪和卵石浅溪,绿色屋顶设计成屋顶花园等,结合透水铺装和下凹式绿地进行精心布局。山体的汇水通过设置曲折小径,结合多层沿山体等高线布置的具有截水汇水功能的旱溪,汇聚到山谷间,注入蓄水池,多余部分溢流到市政管网,同时将水景元素贯穿各主要的景观节点,与现有校园水系网络有机结合。通过丰富的水态造景,增添灵动的感受;以水为媒,形成水系循环系统和喷泉系统,既保证水质又增加了亲水活动的功能。屋顶雨水通过设置花箱吸收部分雨水,其余的通过落水管就近流入LID设施,既发挥海绵绿地雨水径流渗透和吸收功能,又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图8)。
图8 方案平面图Fig.8 Schematic plan
面砖主要采用透水砖,用级配砂石作垫层,垫层内铺设全透型排水软管,将雨水引入绿地或蓄水池(图9)。根据铺装场地位置和功能的不同,设计不同材质的铺装样式,烘托场所氛围,如建筑主出入口的广场,因消防和人流集散需求,以花岗岩铺装为主,搭配树池和休憩座椅,并预留铺装空隙种植天堂草(Cynodon dactylon×C.transvaalensis‘Tifdwarf’),以降低地表径流,软化硬质界面兼顾景观效果(图10)。
图9 铺装透水汇入景观池Fig.9 Paved pervious water into the pool
图10 嵌草铺装透水Fig.10 Grass embedded pavement pervious
干式植草沟依山间坡谷地势而建,以旱溪形式进行景观化处理,底层铺设150 mm厚砂石垫层,上铺一层透水土工布,散置一层河石,在河石中混撒波斯菊(Cosmos bipinnata)、黑心菊(Rudbeckia hirta)等草花种子,形成旱溪景观,既有山林野趣,又满足植草沟的功能。台阶和座椅挡墙相结合设计的旱溪,既能缓解高差、防止山体汇水冲刷,又兼具休憩功能,台阶另一侧则为山石开敞、台阶进退参差的景观,利于台阶径流(图11)。
图11 旱溪Fig.11 Dry stream
建筑东侧的排水明沟改建成卵石浅溪,与南北水系渠道相连,屋面汇水通过落水口排入下凹式绿地,经渗透过滤后汇入浅溪,另一侧承接路面汇水,水深15 cm,创造了安全的亲水戏水空间,浅溪里遍布河石过滤并沉降雨水中的泥沙,并在末端经铁丝网过滤落叶后汇入映泉池(图12)。
下凹式绿地比周边绿地低100 mm,主要分布在建筑和较大面积广场周围,承接部分雨水,利用现状高差通过植草沟将其联入整个体系。同时为大乔木设置多种形式的局部下凹式树池,用小木桩或者钢板围一圈鹅卵石或大块河石,增加树池透气性和透水性,不易积尘且性价比高;广场上则采用栅格树池篦子,内种结缕草(Zoysia japonica),通行方便、视觉效果好(图13)。下凹式绿地以灌木和地被类植物为主,种植抗旱性和耐涝性均良好的马蔺(Iris lactea)、鸢尾(Iris tectorum)和金叶莸(Caryopteris clandonensis‘Worcester Gold’)等,适应下凹式绿地的立地环境。
图13 多形式的下凹式树池Fig.13 Multi form sunken tree pool
主要的蓄水池为贝壳喷泉(图14)和映泉池,贝壳喷泉通过溢水和喷泉增加水体含氧量,同时内置花池种植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既净水又美观;映泉池是面积最大的景观池,面积670 m2,水面比周围铺装低1 m,是校园的最低点和主要汇水承接调节区域,雨季映泉池可通过人工调节降低预留空间承接雨水,暴雨时最多承接700 m3的水,完全满足汇水需求。映泉池上设置多层喷泉跌水和水生植物种植池,睡莲(Nymphaea tetragon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和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等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同时为鱼类提供食物,形成水生态系统。
图14 跌水和雨水收集Fig.14 Falling water and rainwater collection
通过SWMM定量模拟,校园海绵绿地LID雨水系统景观化的设计实践,总结经验如下:(1)传统以市政管沟排水为主的雨水处理方式,造价昂贵且易内涝,而LID措施依靠自然渗透、自然积存,使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扩展了SWMM支撑下的LID措施在更多景观场景中的应用。(2)根据场地特点构建LID框架,通过SWMM模拟不同重现期雨洪管理效果,表明LID措施可削减汇水区的径流量、减少洪峰流量、延后峰现时间和改善水质,使设计更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基于模拟结果,将LID设施融入设计方案,进行景观化处理,从而构建景观方案和LID体系的最优结合方式。(3)采用“产、学、研、用”协同模式,邀请相关专家与学校师生参与讨论,共同规划。高校科研机构负责SWMM模型构建、相关企业结合LID设施进行景观设计和施工,学校社团辅助管理并进行各类活动策划等。同时,将课程教学与设计施工实践相结合,开展场地问卷调查、分析调研、测绘实践等活动,局部开辟兼具艺术审美与实践锻炼的实训园圃,以学年为单位进行景观维护和更新。
LID雨水系统景观化设计是自然资源与工程、技术和艺术紧密结合的过程,校园作为LID景观化建设的微观层面,是可以真正将研究与实施相结合的最佳实验场所,具有典型性和可实验性,大力推广LID措施景观化的建设理念,将带动社会其他类型景观设计,起到示范作用。诚然,由于设备和技术条件所限,未能对建成后实际径流数据和模拟数据定量校核,以验证其准确性。而实际使用情况表明,5年来历经多次短时强降雨,未出现场地内涝无法使用、道路积水无法通行情况,实现了“小雨不湿脚,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设计目标,希望未来依托学校科研力量进行数据检测,进一步校验模型和优化设计。
注:文中樱花园实景照片由邵勇拍摄,其余均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