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优,孔 林,孙强强,谭陆洋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长春 130033)
低轨通信卫星具有低延迟、低成本、低风险等优势[1],Amazon、SpaceX、OneWeb等公司纷纷组建低轨通信卫星星座[2-4],通信卫星载荷功率密度大、整星功耗高、轨道复杂多样,这些特征会增大热控设计难度[5-6]。
在轨卫星与外界仅通过辐射进行能量交换,为满足散热能力需求,通常采用增大散热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散热能力两种手段。洛克希德·马丁公司[7]研制柔性热管耦合太阳辐照变化剧烈的卫星东西面,增加散热面积,柔性结构拓展了热管使用范围,但柔性部位多次弯折毛细结构容易被破坏,传热能力降低。小行星探测器Hayabusa[8]装置了热致变色热控涂层,涂层表面温度升高时,红外发射率增加来提高散热效率,但热控系统要求卫星在轨温度波动小,目前难以实现在几十度温度范围内,热控涂层红外发射率有较大的变化。ETS-VIII[9]卫星部署了1.80 m×0.49 m可展开辐射板,增大散热面积,但在低温时需要较大的电加热资源,且结构复杂,造价高昂。Spacebus 3000A[10]卫星南、北板分别向±X方向扩展,通过环路热管连接热源和扩展面,环路热管热传导距离远,由于只有一个蒸发器,适用于单个高功率密度载荷,但对多点式分布载荷适用性较差。低轨通信卫星组网数量多,对卫星质量和造价成本有严苛要求,上述手段不适用低轨通信卫星建设。
本文通过设计卫星构型,延展卫星本体面积,利用热管网络耦合不同散热面,使得卫星散热效率提升,达到降低质量和成本目的。对某型低轨通信卫星应用设计方案,高低温热平衡试验结果表明,所有温度指标满足要求,证实了基于热管网络的倒梯形延展板箱式构型的可行性。
一箭多星发射多采用中心承力筒作为星箭接口,为最大程度利用整流罩空间,Iridium NEXT、Globalstar、OneWeb等通信卫星均采用箱式梯形构型。
为简化论述,在文中约定正梯形构型为卫星在轨飞行时,梯形大面对地,小面对天,如图1所示。倒梯形构型为卫星在轨飞行中,梯形小面对地,大面对天,如图2所示,±X板、±Z板分别向±Y两侧进行延展,其中延展+Z+Y和延展+Z-Y合称为+Z延展板;延展-Z+Y和延展-Z-Y合称为-Z延展板;延展+X+Y和延展+X-Y合称为+X延展板;延展-X+Y和延展-X-Y合称为-X延展板。正梯形构型中±Y板与+Z板夹角为72.5°,倒梯形构型中±Y板与+Z板夹角为90°,使得在图中尺寸情况下,正梯形与倒梯形对应各个面积均相等。
卫星在轨飞行时,+Z面对地定向,3轴稳定,沿+X方向飞行,轨道参数见表1,β角(太阳矢量与轨道平面夹角)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在轨5 a变化如图3所示,变化范围为[-85.3°,87.2°],为使分析更具普适性,β角变化区间取[-90.0°,90.0°]。
sinβ=cosisinδθ+sinicosδθsin(αΩ-αθ)
(1)
式中:αθ、δθ分别为太阳的赤经和赤纬,αΩ为卫星升交点赤经,i为轨道倾角,当sinβ为负值时,则应为180°与所求出β值之差。
图1 正梯形构型
图2 倒梯形延展板箱式构型
表1 轨道参数
图3 卫星在轨β角随时间变化
为对比两种构型散热能力,通过统计各个蜂窝板在轨外热流,计算得出两种构型散热能力。蜂窝板散热能力Q如式(2)~(5)所示,在轨仿真中太阳常数取1 367 W/m2,地球反照系数取0.3[11-13]。
Q=εσAT4-αq1-αq2-εq3
(2)
dq1=Sφ1dA
(3)
dq2=ρSφ2dA
(4)
(5)
式中:q1为到达卫星表面太阳辐照热流,q2为到达卫星表面地球反照热流,q3为到达卫星表面红外热流,α为热控涂层太阳吸收率,ε为热控涂层红外发射率,ρ为地球反照系数,A为蜂窝板面积,φ1为太阳辐射角系数,φ2为地球反照角系数,φ3为地球红外辐射角系数。
卫星在轨飞行过程中,蜂窝板的3种角系数(φ1、φ2、φ3)不断变化,文中统计的外热流数值均为在某一β角下,到达蜂窝板的轨道周期积分平均值。
蜂窝板外表面热控涂层参数见表2[14-15]。热控设计需要保证卫星整个寿命周期散热能力,故计算中使用热控涂层末期属性。
表2 热控涂层参数
图4为到达正梯形构型蜂窝板太阳辐照和地球反照热流平均值,表3为到达各个蜂窝板地球红外热流密度。可以得出:
1)±Y板太阳辐照受交变热流影响,当-Y板在β角为[-90.0°,-20.0°]过程中,-Y板处于完全阴影状态,随着β角增大,到达-Y板太阳辐照和地球反照热流逐渐升高,当β角为90.0°时达到最大值,为1300 W/m2;+Y板与之相反;
2)β为0°时,到达-Z板太阳辐照热流平均值最大,为430 W/m2;随着|β|角增大,-Z板所受太阳辐照平均值降低;
3)+Z板对地定向,轨道周期内太阳辐照和地球反照平均值之和波动最小;
4)地球红外热流不随β变化,到达+Z板地球红外热流最大,达到183.2 W/m2,-Z板不受地球红外热流影响。
±Y板和-Z板直接受太阳辐照影响,采用低吸收/发射比且稳定的铈玻璃二次表面反射镜(OSR);±X板和+Z板主要受地球反照和地球红外的影响,选用低吸收/发射比KS-ZA无机白漆。
图4 到达正梯形蜂窝板太阳辐照及地球反照平均值
表3 到达正梯形蜂窝板地球红外热流密度
图5为蜂窝板在寿命末期散热能力随β角变化,表4为蜂窝板寿命末期平均散热能力,从表4可以得出:
1)寿命末期各蜂窝板平均散热能力:-Z>±X>±Y>+Z;
2)±Y板在阳照区和阴影区散热能力相差170 W/m2;
图5 正梯形构型在不同β角下寿命末期散热能力@20 ℃
表4 正梯形构型在轨寿命末期平均散热能力@20 ℃
倒梯形构型蜂窝板及延展板尺寸如图2所示,±X板和±Z板到达外热流与正梯形一致,±Y板到达外热流对比如图6所示,以+Y板为例,当β处于[-90.0°,-50.0°]时,倒梯形入射热流更大,当β处于[-50.0°,20.0°]时,正梯形入射热流更大,当β处于[20.0°,90.0°]时,蜂窝板进入阴影区,相差不大。
图6 正梯形与倒梯形±Y面到达热流对比
图7为8块延展板在不同β角下到达太阳辐照和地球反照平均值,可以得出同一块蜂窝板±Y两侧延展板在β和-β数值一致,分布呈镜像对称。
表5为各蜂窝板面积,表6为梯形构型在不同β角下到达各蜂窝板地球红外热流密度,表7为倒梯形延展板构型在轨寿命末期平均散热能力,表8为倒梯形延展板箱式构型散热能力与正梯形散热能力对比,可以得出:
1)倒梯形构型大面对天,小面对地,单位面积蜂窝板散热能力提高66.7%;
2)延展板两面散热,+X延展板散热能力提高108.8%,-X延展板散热能力提高109.2%,+Z延展板散热能力提高187.3%,-Z延展板散热能力提高86.2%;
3)±Y板与+Z板夹角由72.5°更改为90.0°,太阳入射角增大,+Y蜂窝板散热能力降低4.9%,-Y蜂窝板散热能力降低5.3%;
4)根据表5和表8,可以得出更改方案后+X板、-X板、+Z板、-Z板散热能力分别为314.4、313.2、555.3、1 193.4 W,散热能力分别提高36.3%、36.4%、10.2%和98.6%;
5)根据表5和表8所示,正梯形箱式构型在轨寿命末期平均散热总能力为2 240.4 W,倒梯形延展板构型在轨寿命末期平均散热总能力为3 017.2 W;倒梯形延展板构型与正梯形构型相比,散热能力增加776.8 W,整星散热能力提高34.6%。
图7 倒梯形延展板太阳辐照与地球反照平均值
表5 各蜂窝板面积
表6 到达倒梯形蜂窝板地球红外热流密度
表7 倒梯形构型在轨寿命末期平均散热能力@20 ℃
表8 倒梯形与正梯形构型寿命末期散热能力对比@20 ℃
对某型低轨通信卫星应用倒梯形延展板箱式构型方案,该卫星装置3台Ka频段相控阵天线,两型激光通信载荷,两个异轨反射面天线,太赫兹通信载荷,综合处理载荷,卫星构型如图8所示,卫星轨道参数见表1,卫星尺寸与图2保持一致,卫星在轨+Z对地3轴稳定,沿+X方向飞行,XYZ为右手坐标系。
其中3台Ka频段相控阵天线安装在+Z板,实现星地互联功能,载荷功率密度大,功耗高;±X板放置异轨反射面天线、太赫兹通信天线、宽波束天线,天线通过波导管与电子学元器件相连,约束了电子学元器件安装位置;同时为了实现同轨、异轨星间通信,在±X板上布置固定激光通信载荷和转动激光通信载荷;综合处理载荷尺寸及功耗均较大,放置于散热能力最强的-Z板。各个蜂窝板热耗分布见表9。
为利用延展板双面散热能力,采用预埋热管增强蜂窝板沿平面传导能力,整星预埋热管如图9所示;此外3台相控阵天线峰值热耗为870 W,功率密度大,按照表8非延展板构型,需要4.8 m2蜂窝板散热面积,受限于整流罩尺寸,单个蜂窝板无法满足相控阵天线散热能力需求,需要耦合其他蜂窝板,±Y板设备热耗低,适合与+Z板进行耦合,但受交变热流影响,在阳照区和阴影区散热能力差异明显,利用U型热管将±Y板和+Z板进行耦合,均衡±Y板在阳照区和阴影区散热能力,同时拓展了+Z板散热能力,热管网络如图10所示。根据整星峰值工作模式对热管进行选型[16],假定功耗均由热管传导,热管满足最大传热能力要求,即满足管芯毛细限,其次热管蒸发段功率密度小于3 W/cm2,满足热管沸腾限。热管与延展板均为被动热控,无转动和柔性机构,产品经济、可靠。
图8 整星坐标系及构型
表9 设备热耗及控温指标
图9 预埋热管网络
图10 U型热管耦合蜂窝板散热
整星全开散热面,±Y板和-Z板对天面黏贴OSR;±X板、+Z板以及-Z延展板对地部分喷涂KS-ZA无机白漆;同时为保证低温工况下单机在要求温度范围内,设置必要的加热回路。
表10为整星各个蜂窝板在20 ℃下散热能力及对应的利用率,从理论计算上分析,整星满足散热能力要求。
表10 整星各个蜂窝板散热能力及利用率@20 ℃
在热控设计时一般选择高、低温工况,用来验证卫星在轨温度指标满足度。
卫星在轨飞行时,以各蜂窝板吸收外热流总和最小值为低温工况对应的β角。
由图11可知,|β|在[0°,60.0°]之间,在轨吸收热流变化不大,卫星|β|在[60.0°,90.0°]之间,在轨吸收热流不断降低,当β角为±90.0°时,整星吸收热流最小,因此定义β角±90.0°时为低温工况。
Ka频段相控阵天线作为整星主载荷,单机功耗大,热流密度高,3个相控阵天线同时工作时,+Z板散热面积不够,需要耦合±Y板协同散热,因此在选高温工况时,将Ka频段相控阵天线作为特征参考点,将±Y/+Z板在轨吸收热流总和最大值定义为高温工况对应的β角。
图11 整星在不同β角下吸收热流
图12为±Y/+Z板在轨吸收热流随β角变化,可以得出当β角为±60.0°时,+Z板和±Y板在轨吸收热流最大,蜂窝板散热能力最小,因此定义β角±60.0°时为高温工况。
试验采用表贴加热片模拟在轨瞬态外热流,试验卫星表面热控涂层均为替代涂层,选用原则为红外发射率一致,采用OSR替代涂层代替OSR,采用Z306黑漆代替KS-ZA无机白漆,单机为力热模拟件,在KM6000真空罐进行热平衡试验,如图13所示。高温试验工况模拟卫星在寿命末期、冬至日、β角60.0°,以最大工作模式工作时各个单机温度;低温试验工况模拟卫星在寿命初期、夏至日、β角-90.0°,以最小工作模式工作时各个单机温度。
图12 +Z/±Y蜂窝板在不同β角下吸收热流
图13 卫星热平衡试验状态
高温工况试验结果如图14所示,低温工况试验结果如图15所示。高温工况下平台单机温度在20~38 ℃之间波动,其中锂电池组控温在20±2 ℃,载荷温度在20~43 ℃之间波动。低温工况下平台单机在-10~22 ℃之间波动,其中锂电池组控温为20±2 ℃,载荷温度在-10~1 ℃之间波动。热控设计满足指标要求。
图14 高温工况(β角60.0°)热平衡试验结果
图15 低温工况(β角-90.0°)热平衡试验结果
1)低轨通信卫星对天板比对地板单位面积散热能力高66.7%,采用倒梯形构型提高了蜂窝板单位面积散热能力。
2)延展板构型两面散热,提高了单位质量蜂窝板散热能力,+X板、-X板、+Z板和-Z板增加延展板后,散热能力分别提高了36.3%、36.4%、10.2%和98.6%。
3)采用倒梯形延展板构型,在各个蜂窝板相同面积约束下,整星散热能力比正梯形构型提高了34.6%。
4)卫星各蜂窝板在轨所受外热流随位置不断变化,利用U型热管耦合±Y/+Z板,降低整星散热能力波动,且经济可靠的解决了通信卫星单个蜂窝板散热能力不足问题。
5)高低温热平衡试验结果表明,整星满足2 200 W热耗散热能力要求(其中对地面870 W),验证了基于热管网络的倒梯形延展板构型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