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彩霞
新颁布的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对核心素养内涵的阐述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什么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指向的是什么?
研读新课标,我发现,“语文生活”贯穿理念解读的始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要在儿童的语文生活中落地体现。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离不开儿童的生活;而课程内容注重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课程的实施指出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课程的评价也是围绕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等展开的。
语文生活,我认为应该是儿童在语文学习能力的习得与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的完整的语文生活。通俗而言,学生的学习任务群、语文课程内容来源于语文生活,课程的实施依托于真实的语文生活情境,课程的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又回归于语文生活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我所理解的儿童完整的语文生活应该具有以下特质:
全员互动。每个学生都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员互动,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教材课后习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探究性,辩证性问题能引发学生进行立体的、交互式的互动,既关注学生“点”的分享,又关注全体“面”的互动,实现让学生在全员互动中有成长的语文生活。
真实任务。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的确,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跃迁点设计,重点难点的解析突破,评价的点拨触动,总结的拓展提升……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任务情境,无论我们使用多少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吸引学生的教学手段,于教学成效来说都是无益的。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深度相连、与学习内容高度相关、贯穿整个课堂线索的递进式任务,通过真实的任务设置,过有螺旋承接的语文生活。
思维生长。乌申斯基说过:“语言并不是脱离思想的东西……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是的,没有离开思维而单独发展的语言,同样也没有离开语言而单独发展的思维。在儿童沉浸的语文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合作、探究等方式,沉下心来彻底思考的“主问题”,以及其衍生出的多个促进学生思维碰撞的小问题的解决、表达、展示的过程,就是语文课堂中思维生长的过程。
随着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我们工作室“双线组元”研究主题体系下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前瞻性充分显现出来。如何将儿童的语文生活与学习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相融合,我从下面几点谈谈自己的理解。
新课标提出了基础性学习任务群、发展性学习任务群、拓展性学习任务群。任务群有内在的关联性、综合性、逻辑性,将教材的知识体系通过递进上升的任务链的形式展现。这个任务可以是习得学段螺旋纵深的语文要素,也可以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实践项目。单元整体教学同样是基于这一理念,打破单篇教学的壁垒,创造每篇教材在单元中的最大价值。学生只有在有体系的任务的驱动下,获得的知识点才能产生链接,才能有效唤醒已有经验,才能够更好地建构自我认知。
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而现实的生活就是学生语文生活的资源库。教师要引导学生向生活空间拓展,打通教学与生活的外延,把充满生活化的书本知识与学生自身真实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盆栽、动物,以及看到的现象等,这些都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观察习作的重点,但即使这些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在习作中,他们仍然不知道“怎么写”,也不知道“写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将习作的过程与要求生活化,融入长久的生活中。引导学生种植植物,从选择土培还是水培开始,连续观察植物各方面不同的变化,如根部的变化及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的变化等。
崔允漷教授在“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论坛上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书本上的知识跟真实的生活是怎么连接的?真实情境就是为了打通知识世界或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联,把它们搭起桥来。而打通学习任务与现实情境的过程就是创设真实学习情境的过程,也是使学生情感、思维、认知深度介入学习的过程,同样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描写人物的方法具体表现人物的特点。但是学生没有任何这一方面生活经验的积累,也不了解真正的手艺人,又该如何生动刻画呢?我发现常州老巷中藏着很多老手艺人,巷子里做虾饼的师傅做得虾饼有面香味儿,烙大烧饼的奶奶把烧饼烙得又薄又脆……于是我布置学生走上街头接触这些老手艺人。教学时,在学生的回忆中播放提前拍好的这些视频,勾起学生真实的生活回忆,再现这些手艺人展现技艺的过程。学生在真实生活的回忆中,自然而然地下笔也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一书中提出:“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宽了,在教室、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之外出现了新的学习空间,这给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带来了挑战。”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随着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日益紧密,学生能够在教室之外获取教育资源,与他人建立联系。而这一思想在新课程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拓展学习任务群中的跨学科学习,就是旨在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开拓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在未来的语文生活中,教师角色所承载的任务将有很大的改变,教师将要适应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拓宽课内外新的学习空间,在学生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中,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完整的语文生活,是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下展开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协作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搭建的学习过程。
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诗歌教学,我设计了四大板块十大任务,每一个板块中的每一项任务都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引导学生在互动的环境下学习,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表达,共同制订、讨论、完善活动计划,交流搜集、整理资料,展示成果。
教师做好课堂的引导。学习诗歌,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语言的想象能力。自己动手写写诗、举办举办诗歌朗诵会、合作编本小诗集、诗歌知识竞赛等活动,就是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教师在其中起着引导、启发、点拨的作用,让学生在心灵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创作的自由中驰骋。
总之,我认为,学生的语文生活,既是教学的起点,又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新课标值得我们字字精读,句句细思。我们要积极建构学习情境,实现语文知识的联结、建构、迁移与运用,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入深度学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