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任丽芳 评析|朱洁如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一位诗人——(出示)
他是一位深情的丈夫,前妻去世40 多年后,来到两人曾经相遇的地方,因思念而老泪纵横,写下了:“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他还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从不忽视对子孙做人为学的教导,冬夜陪伴小儿读书写下了这样的殷殷祝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更是一位爱国的志士,“收复中原”是他毕生的理想,念念不忘、至死不渝,我们学过他的临终绝笔《示儿》。
(生背诵)
师:他85 岁的人生留给后世9300 多首诗歌,是我国留存作品最多的诗人。你们知道他是谁了吗?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他68 岁,罢官退居在家乡浙江绍兴乡村时所写的一首诗,题目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生齐读,师指名解诗题。)
师:天还没亮,就走出了家门。你可以推测到那天晚上诗人可能——
生:诗人可能一晚上没有睡着觉。从“秋夜”“出篱门迎凉”可以看出初秋的时候,夜晚屋里还是十分闷热,所以诗人睡不着。
生:也有可能他一晚上翻来覆去一直想心事,睡不着觉才走出家门。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诗的内容,也许就能知道诗人当时在想什么了。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师指名读,指导后两句诗的特殊节奏。)
师:谁能说说“仞”和“摩”的意思?(相机补充: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指导写好“摩”字。)
师:结合注释,和同桌小声说说诗意。
(师指名说)
师:结合注释很容易就能读懂诗意。可是,同学们,在那个秋夜天还没有亮,诗人走出篱门,他眼前真正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呢?
生:他可能会看到天上还有星星在闪烁,会感到有一阵阵的凉风吹来。
生:他可能会听到小虫子在草丛间鸣叫,也有可能会听到雄鸡在报晓。
师:那就是他在另一首诗里写的“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师:可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写眼前景,却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请你读。诗人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黄河弯弯曲曲,穿山岩、走平川,犹如千军万马咆哮着奔向大海。华山高耸入云,险峰好像就要刺破天空一样。
师:前代诗人是这样写黄河、华山的。
(师出示,生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陆游写黄河、写华山的方法和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他运用了“三万里”“五千仞”这样的数量词,夸张地写出了黄河的长、华山的高。
师:这样的夸张,这样的气势,很容易让你们联想到另一位诗人,他是——
生:李白。
师:陆游就被称为“小李白”。
生:诗人还用了两个动词“人”和“摩”,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黄河奔入大海、华山直插天际的画面,非常壮观。
师:这绵延万里的黄河,这直插云霄的华山,一横一竖代表的就是中国北方的山河啊!诗人当时吟出这两句诗时,内心是怎样的?
生:无比自豪、非常激动、充满赞美之情。
(生读)
师:此刻,你们肯定以为陆游也同前代诗人一样亲眼见过黄河的波涛汹涌,亲自攀登过华山的险峻山道。其实,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方就已经被金军侵占了,他在诗中说“我生学步逢丧乱”。这是当时的疆域分布图。(出示北宋版图)黄河啊,华山啊,这壮丽的河山都被金国侵占啦,陆游此生未能再亲眼看一看。再读这两句诗。
(生读)
师:此刻,你觉得这两句诗中还饱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非常痛心、非常惋惜,如此河山竟然落入敌寇手中。感到怀念,还有悲伤,也很悲哀。
师:是啊!以壮衬悲悲更悲啊!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两句诗。
(生读)
师:此刻,诗人的心绪肯定无法平静,他又从北方的山河想到了北方的遗民。读——
生:(齐)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诗人仿佛看到了北宋遗民正过着怎样的生活?把我们的思绪也放飞出去一起想象。
生:我仿佛看到北宋遗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常常遭受到金人的毒打,被抓去当奴隶、做苦力;我仿佛看到金人到老百姓家抢东西,如果遇到反抗,金人就会把那些老百姓活活打死;我仿佛看到老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只能卖儿卖女,小孩子们面黄肌瘦,不停地啼哭,大人们穿着破衣烂衫,除了哭泣想不出一点办法。
师:你们所想到的画面都凝聚到了诗句中的哪个词中——
生:泪尽。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在金人未入侵前的北宋是怎样的吗?
生:我从课外资料上知道,北宋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都汴京城是世界上最繁华、最先进的地方。(出示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动画并配画外音介绍)
郊外,骆驼队、毛驴队运送货物、络绎不绝;农家小院错落有序地分布在树丛中,羊圈里有羊,羊圈旁有很大一群鸡鸭,好一幅恬静的乡村图!
走过城门,便进入了汴京城。街道四通八达,店铺林立,车马如龙,人流如织。从桥上就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各色人群,好一派国泰民安的幸福场景啊!
师:可是这一切都被金军入侵的战火毁灭了!一位没有留下名字、唤作蒋氏女的女子,亲人全部死于金军之手,自己也被掳去做奴隶。她听着囚车咕噜噜地向北方驶去,看到了“月下孤村”只有三两户人家。这是北宋千万遗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让我们再读这两句。
(生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读出了陆游对北宋遗民的同情。北宋遗民渴望南宋的军队去解救他们。
师:这份渴望和期盼体现在哪个词中?
生:望。
师:是啊,望眼欲穿,可是他们盼来了吗?
生:没有。金人入侵的时候,赵构带着一群官员和士兵逃到南方建立了南宋王朝。一开始还有收复中原的想法,可是慢慢地就在南方苟且偷生,寻欢作乐,丧失了雄心壮志。
(师引导齐背《题临安邸》《夏日绝句》)
师:陆游出生第二年金兵入侵,一年又一年,如今他已经68 岁啦!此刻,你又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板书:愤)让我们把四句诗连起来读一读,感受诗人如波涛般翻滚的不平心绪。
师:同学们,回到诗题,现在你肯定理解为什么这个秋夜陆游睡不着觉了吧?
生:因为他一心想要收复中原,拯救北方的黎民百姓,可是朝廷不给力,真是悲愤又无奈。
生:他想亲自上战场杀敌,收复北方壮丽的山河,可是自己已经年迈,朝廷贪图安乐,想不到北方的遗民了,但是他还是念念不忘,盘算着心事。我记得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你说的这句诗出自《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打开他的诗集,你会发现,陆游夜晚睡不着觉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他晚年的常态。
师:他做的梦也始终是一个——
生:收复中原、定国安民的梦。
师:这是他一生未曾挣脱的家国情结。(板书:家国情结)对此,你还有哪些了解吗?
生:我从课外资料中了解到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年轻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刻苦习文练武,希望能建功立业。
生:他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受奸臣秦桧所害,一直得不到重用。他还曾因为建议北伐而被罢官,40 多岁时曾有机会到抗金前线,但后来又罢官回到家乡。他心里一直想着北定中原,一直到去世仍没有忘怀。
(师出示卷轴动图,引读陆游人生各阶段的诗句。)
师:是啊,青年时读书练剑,渴望有朝一日——
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师:中年时亲历战场,豪情满怀——
生: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师:可朝廷畏战求和——
生: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师:他没有用武之地,只能自号“放翁”,僵卧孤村,收复中原只能在梦中实现罢了——
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这个秋夜他写的诗,以山河壮衬遗民悲、在遗民悲中蕴含对朝廷的愤,无一字写他自己,他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和他人中,更加深沉感人。有人说陆游有一颗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的心。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
师:遗民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北望中原又一年,一年又一年,直至生命的终结,依然嘱托儿孙——
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出示梁启超和叶嘉莹对陆游的评价:“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漫说苏秦能驿骑,放翁原具自家真。”)
师:连起来理解,陆游在他们心中是个堂堂真男儿!在你心中,陆游是什么样的呢?请你用一两句话写出来。
生:陆游是富有真心和真情的爱国诗人,豪放似李白,爱民似杜甫,他的诗和他的人永远都不会被中国人遗忘的。
生:陆游是写诗的战士——至死不忘中原梦,一片丹心付家国。
生:陆游是诗人中的男子汉——北望山河壮,心怀遗民泪。临终嘱儿孙,莫忘定中原。
师:我们都要继承陆游这般诗骚李杜魂,做堂堂中华好儿女。课后请同学们进一步搜集陆游及其他诗人的爱国诗歌,在全班开展一次爱国诗词朗诵会。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出自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任老师立足整体,关注教材编排序列,聚焦单元语文要素,紧紧抓住本诗“以壮衬悲悲更悲、融情于景情更深”的特点,逐层展开,在课堂中探寻适切的方式去落实要素,突出体现在以下三点:
综观整堂课,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任老师对课内外诗歌资源的整合,打破了传统的单首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催动学生的情感,让阅读诗歌的情感体验更具有层次。
课堂伊始,任老师引用陆游的诗句来介绍他的各个身份。叶嘉莹先生曾经说过:“真正伟大的诗人,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都是在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所以诗篇中蓄积了这些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通过吟诵诗句,迅速拉近了学生与诗人心灵之间的距离。
在引导学生理解前两句诗所描绘的壮美的祖国河山时,任老师又带领学生回顾描写黄河与华山的诗句,学生胸中对祖国壮丽河山的骄傲与自豪便油然而生。同时她还从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领会陆游独特的写作风格。
第三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拓展出现在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时代背景时,蒋氏女的《减字木兰诗》、李清照的《夏日绝日》、林升的《题临安邸》,唤醒了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悲哀,从而走进诗句所传递的沉痛的悲哀中。
最后的拓展,任老师抓住课堂中的生成资源,相机补充陆游描写梦境的诗题,补充回顾陆游整个人生的代表性诗句。随着悲壮的音乐和深情的诵读,一个隔着遥远时光的爱国诗人的人生画卷缓缓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感悟古诗,读出古诗背后的意蕴,重点在于进入情境。任老师努力在课堂上打开学生的想象,尽量还原到诗人创作诗歌的情境中。
第一次是读罢课题,引导学生想象,秋夜将晓走出篱门的陆游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眼前看到的是迢迢天河,听到的是阵阵鸡鸣,但是作者脑海中的画面却是“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由此引发了学生的好奇,指引其走进诗行,体察作者的内心。
第二次引导学生想象,是根据前两行诗想象北方壮丽的河山,很多未曾亲历的学生是想象不出那样的景观的,所以任老师又补充了写黄河和华山的其他诗句,辅以相应配图,让学生感受到“三万里”“五千仞”中的豪壮之情。
第三次想象画面,是让学生想象胡人统治下北方老百姓的生活:战马嘶鸣,铁蹄肆虐,无尽的剥削、戏耍和压迫,学生从这一幅幅画面当中,读懂了那个时代的悲哀。对诗句中的“泪尽”的悲哀沉痛形成了具体感知,对“南望王师”的热切期盼形成了深刻理解。
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想象当中,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国土沦丧、民不聊生的时代,仿佛化身为这位忧国忧民,满腔悲愤的诗人,诗歌的情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为丰实的体验。
古诗前两句写祖国河山之壮,后两句却又写遗民之悲,任老师巧妙设计了两次对比,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后进行探究,深化学生的情感体悟。
在体会祖国山河之壮时,学生胸中正激荡着强烈的自豪之情,任老师引出陆游的生平,学生始知如此壮丽的山河已落入敌手,立刻体悟到壮丽景色描写之中的“悲”情。除了国土沦丧之“悲”外,“遗民泪尽胡尘里,难忘王师又一年”一句,其实还饱含着对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悲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重“悲愤”,教者又设计了第二次对比。《清明上河图》记录的繁华和蒋氏女目睹的破败形成巨大的反差,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夏日绝句》《题临安邸》的接入则令情感得到进一步渲染。在这种时空的比照中,诗句、画面、音乐、讲述交织,学生对这种由壮及悲至于愤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师生在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了一次刻骨铭心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