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维益
随着2022 年版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针对小学语文学科教与学的变革肯定会应运而生,随之而来,传统的单元、课文、课时的功能和定位也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那么,如果以任务群的方式观照小学语文教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实现学科综合育人的目的?笔者选择统编本教材内相对模糊但又具有一定操作空间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做了初步的尝试。
每个年级的综合性学习主题都应与单元整体的人文主题相匹配,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强化单元要素的落实,将单元内的每一个能力训练点在大主题、大情境下有序落地,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在大主题下接受到多元、有趣且有意义的实践操练,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命样态必然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如果把主题比喻成一条主线,那这条主线会从纵向、横向两个方向贯穿年级和学段的任务,紧紧扣住主题的实践活动保证综合性任务的实施不走样,但又不失自主性、多样性。这样来确定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才是真正指向了学科内的综合融通。
纵观统编本教材,笔者发现三至六年级的综合性学习与教材的单元整体编排有着天然的一致性。与之相对的一到二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就没有明显的编排,需要教师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乃至创造出适切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每个任务的编排都需要严密的论证。论证的标准除了2022 年版课标之外,还需要关注三个基本问题:第一,每个年级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之间关联度是否有梯度;第二,每个学段的任务群是否符合学段要求,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可取;第三,任务群的设定与学生的心理认知是否一致。低年级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一定要明显,中高年级的任务群设定必须含有课程素养的提升,否则就失去了综合性学习的价值。
综合性学习的效果如何做到科学合理的可评可测,关系到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的根本成效。笔者尝试构建综合性学习的三维立体评价空间,整体规划评价的理念和方式,包括横向的多元评价、纵向的适切、总体上可见的评价三个维度。多元的评价是指在同一区间内,根据所需评价的不同内容、所需评价的不同指向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综合性学习评价不同于以往单一维度的学习结果,其所涉及的内涵是多元的,不只重视知识,同时关注能力,并且更加关注价值观的作用。其中,项目合作着眼于学生社会实践,通过亲身参观博物馆、文化馆等地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化的魅力;作品展示着眼于学生自我展示,通过交流表达强化学生从综合性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档案袋着眼于学生成长记录,通过整理汇集描绘学生发展。
笔者以综合融通的方式重新架构统编本教材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实践样态、评价方式,从而达到综合育人的目的。这是一套相对完整的微课程,在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之下,老师们还是基于统编本教材的编排逻辑进行结构性转化。
双线指的是任务群的主题线索和统编本教材中的人文主线,这两条线给予教师编制各学段主题时有一个抓手,源于统编本教材的人文主线能成为综合性学习任务群的根脉所在,那么综合性学习的任务群主题设定就不至于随心所欲、走偏走样。如一至二年级的主题就脱胎于大篇幅的故事类文本,设立的“童言童语”和“我有一支神笔”两个主题,恰好符合低年级教材内隐的人文主线。三年级依照时令选择“过大年”的主题编制了一组“年文化”任务群。整个年级在“年”字上做足文章,深耕“年文化”与教材内某个单元人文主题的重合区域。四年级教师抓住梅花蕴含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在冰冷的冬季借梅花馥郁的香气激发儿童勤奋好学的潜力,同时借助梅花这一意象积累并理解相关的古诗词,从而浸润古诗词文化。笔者还勾连了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现代诗歌”单元,以梅花为主题编制一个古诗古韵的大任务群,可以说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五年级下册的“遨游汉字王国”是小学阶段第一次设置的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内容,也意味着学生在这一阶段即将进入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新模式。任务群的主题犹如文章之眼,主题线索也是勾连一个个任务的纽带,教师敲定主题时一方面要考量其广度,即能否涵盖本年级的所有小任务;另一方面要考量其深度,即能否纵向挖掘单元要素落实的厚度。
每个学段的任务群实施,其核心能力要求各有侧重:低年级侧重复述性理解,中年级侧重解释性理解,高年级侧重评价和创造性理解。三个学段的能级要求各有侧重,又相互交织,形成螺旋递进式的上升通道,在能级目标的指引下形成一至六年级的综合性学习任务群。而且教师还需关注任务的设置上涉及全息化布局,力求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抽象走向具象。一、二年级的统编本教材在课文编排上呈现出童话故事占主导的显著特点,而且故事在情节设置上显现出循环往复的叙述结构。此外,教材内的口语交际也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单向输出,为此笔者结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二年级的综合性学习任务群。(见下页表1)
表1
中年级综合性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兼具传承性与现代性的特色。三年级教师把王安石的《元日》作为任务群的开篇,将古今过春节的习俗进行归纳、整理、探究,并且将磨豆腐、贴春联、剪窗花等传统活动全过程地展现在师生面前,切实把综合性学习中具备鲜明信息化、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贯穿整个任务群。四年级教师精心设计了“赏梅花”“咏梅花”“画梅花”“读懂梅花”四个小任务。
高年级教师设计了“班级朗诵会”“小小金话筒”“汉字萝卜章”“姓氏争锋话三国”等新鲜且颇具文化意蕴的任务,每个任务指向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笔者针对六年级学生按照节律编排了“过腊八、庆新年”的任务群,这是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更是贴合学生生活的一次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自己尝试烧腊八粥,还要评出“年度最美腊八粥”,然后深入学习课文《腊八粥》,从而习得作者细腻描写腊八粥的语言文字,照样子再写一写自己烧的腊八粥,最后利用寒假开展“常州人的年味现状调查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
首先,主题的确定和任务群的设置只是前期的规划,综合性学习能扎实落地还需要变革教学实践的新样态,这势必促使我们对教学行为进行变革。这种实践变革首先要把工作置身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审慎推进。比如,原有的期末检测方式势必要做出改变,尤其是低年级的评价导向。为此我们专门拿出一周的课时进行统筹规划,每项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课时,由一个个单项任务聚合成一个大任务群,目的在于促发学生在主题式的任务驱动下提升语文课程素养。
其次,笔者认为实践样态的变革还需要回归实践活动本身。所有的任务群的设置终端一定是学生,他们对于每一个任务的实践效果关系整个综合性学习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每个任务要形式多样,还必须彰显多元的育人价值。比如,三年级的任务群中既保留了传统的绘画、吟诵等方式,还紧扣时代脉搏,结合“经典咏流传”等文化节目设计活动任务,该任务群旨在带领学生从感受古诗词的“梅文化”到探寻生活的“梅文化”。五年级教师在学生已有3000 余字的识字量基础上开展汉字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引领学生向汉字文化纵深处漫溯。学生通过单元整体式学习汉字文化,对汉字的认识不再浮于表面,不再局限于默写、抄词语,而是了解自身姓氏的历史脉络,了解许多汉字背后的历史故事,甚至可以亲手刻一枚属于自己的印章。那一刻,汉字在儿童的世界里变得鲜活起来,这也是五年级设置与汉字有关的单元综合性学习的根本意义。学生经历了制作、品尝、阅读、仿写、探究五个有主题的任务,对“腊八”的印象可谓踏石留痕,语言文字的实践样态也变得深刻、立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