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娜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互联网+教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1]。“互联网+”和教育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互联网+”时代,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已成为目前各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广大师生正在进行着“互联网+”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牛秀红[2]以职教云平台为例, 对“化工单元操作”课程的空间资源建设、共享、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促进了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转变。张彤[3]进行了“互联网+”背景下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及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引导学生在操作前对动态资源进行学习,操作后对课堂内容不断回放,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原理,更好地完成实训任务。刘艳蕊等[4]团队在“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教学中探索了“互联网+”背景下,“课程+证书+竞赛”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既突出对学生专长和能力的培养, 又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吕静等[5]以高职“化工单元操作”课程为例,从课程内容选取、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具体实施、课程特色等方面探讨了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实践。这些研究剖析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倡重视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性的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迅速发展与应用,以学生为主体、个性化学习的线上教学模式,受到许多教育者的追捧[6]。然而,纯粹线上模式的不足之处很快凸显出来。由于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线上教学出现了退课率高、知识掌握不系统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育者们更加重视将传统学习的优势和线上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即混合教学模式。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是高职院校化工类的主干课程之一,其特点是概念多、内容多、计算多,是学生历来反映较难学的课程。目前该类课程的教学多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加课内实践、实训的方式进行,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亟待解决。理论教学方面,在相对封闭的课堂和有限的学时内,多以教师填鸭式讲授为主,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加之现代设备更新快、教学内容多、理论较抽象,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少课外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意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实践教学方面,受仪器数量的限制,每个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有限,动手能力提高受限。评价方法也基本是结果性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此外,实训周和理论教学周单列,学生“学与练”无法做到真正结合。
总之,时下很多高校的此类课程都存在着前沿性不显著、教学方法多样性不足、学生工程实践水平低、团队合作匮乏等突出问题。当今大学生多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后和00后,他们普遍思维活跃、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强、乐于接受互联网和新事物。如何因势利导,将互联网与课堂有效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存在很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如中国大学慕课网、超星、尔雅和智慧树等,为广大老师提供了更好的教学素材资源。在线教学工具也层出不穷,如雨课堂、腾讯会议、钉钉、QQ和微信等,为辅助课程教学提供了便利。“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堂教学学时数不断压缩,同时新技术的开发使得教学内容不断扩充,要培养出与企业无缝对接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包括完成有效的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互联网可以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智能化平台可以实现科学的学习规划。教师引导学生课前利用智能手机、电脑开展知识、技能点的自主学习和测试,而课中教师通过数据分析,针对学生课前自学的不足之处进行精准教学,开展在线互动破除难点,课后根据不同的学情推送不同难度的拓展资源,供学生巩固和提高。从而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有效结合起来。
本课程的改革以智能云课堂系统为平台,探索基于移动终端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在教改初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学习者对传统教学模式及“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认知、满意度、学习诉求等,在此基础上优化本次教改,具体设计过程如图1。
图1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堂改革设计过程
组建在线授课的课程团队,包括4个部分:任课教师、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助教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的引导性作用;行业专家提供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和关键技术,增加课程的深度和厚度;技术人员提供诸如微课、视频的制作,软件和平台使用维护等技术支持;助教学生协助开展全程的教学活动,做好学生和教师的纽带。
选择或者建设合适的教学平台搭建课程。目前此类平台很多且功能有别,但搭建课程的思路相似,基本上包括:(1)录入课程基本信息;(2)建立任课班级;(3)设置课程导学;(4)添加参考教材;(5)开展课程设计;(6)建立课程题库;(7)设置课程作业;(8)开发课程试卷。
2.3.1 课前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编制学习要求,以任务书的形式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同时上传自学所需的学习素材,组织学生完成自学测验。学生根据老师发布的任务开展自主或者小组学习,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可以在线与同学、老师互动讨论,预习结束后,在平台上自我测试或提交作业。教师对测验完的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助教学生汇总学生的问题,找到学生在自学中的难点,为课中的教学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2.3.2 课中
课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基础知识,课中教学是为了弥补学生不足之处和破解重点和难点。为此教师在平台上需要准备对应的学习素材,预设合适的互动环节。课堂上通过课件对必备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和巩固,强化重点,利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演示设备结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从而破解难点。启动平台上的互动环节,如点名答题、一句话问答、抢答、展示墙、头脑风暴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趣味性;同时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课件并讲解或者进行操作演示;课中通过合适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度,构建有效课堂。
2.3.3 课后
针对课中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平台上布置适量作业,供学生查漏补缺,复习巩固;发布拓展资源,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提升学习;同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剖析,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进,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以提升教学效果,为以后的教学积累宝贵的财富。[6]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实现了评价过程化、结果数据化、形式多样化。依托智慧学习平台实现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结合。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环节的活动,包括观看预习视频、动画,学习课件,完成测验,发帖、参与讨论,小组作业等都有积分。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他们的知识得以积累,技能得到提升。随着积分点逐渐提高,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得到肯定,学习热情和兴趣也会提高。依靠平台强大的智能支撑、大数据分析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程监测,教师能快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和修正,及时调整教学安排,更好地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课程接近尾声时,再次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教改实践的效果。同时通过深度访谈教师与学生用户,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对“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总结分析,通过教研活动、公开课等形式将取得的成果进行推广。该课程改革所获得的实践经验,不仅可以在此类课程中使用,推动此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还可以推广到很多工程实践类课程中。
“互联网+”为传统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加快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是“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运用智能云课堂系统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打通,合理地应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混合教学模式推进过程中,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呈现形式、课堂互动环节的设置、翻转课堂的组织等都需要根据学情进行调整和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