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勋,张 鑫
(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山东青岛,266520)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跨专业研究生的人数日益增多,如何提高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我国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没能形成良好的培养模式,导致目前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主要表现有二:第一,跨专业研究生基础比较薄弱,知识结构不完整,往往难以适应研究生中高级课程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难以统筹本专业研究生和跨专业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难以兼顾基础知识和中高级课程内容[1];第二,跨专业研究生往往不熟悉本学科或本专业的研究方法,缺乏专业特有的内隐知识、逻辑能力和思维方式,往往难以进入科研状态或科研成果缺乏创新,科研能力难以提升。[2]因此,深入探讨制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并据此探索提高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本研究参考其他相关研究[3],从学生、导师和学校三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原因的初步探究。
遵循目的性、逻辑性以及通俗性等问卷设计原则,设计跨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困境的调查问卷,问卷包含26个问题,目标对象为在读研究生。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困境形成的原因进行定性分析归类,总结为研究生自身状况、导师及学校三个方面。
首先,在研究生自身状况方面,问卷设计了8个问题,反映研究生的读研目的、知识储备、学习热情及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从研究生自身综合素质方面探究跨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困境的原因。
其次,在导师方面,问卷涉及导师的科研水平,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交流频率以及导师对研究生各个培养环节的重视程度,从导师层面探究跨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最后,在学校方面,通过对学校的管理现状、课程设置及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视程度等方面设计问题,从学校的教育方式和管理层面探究跨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困境的原因。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星”网站发放和回收,剔除信息不完全的无效问卷以及答题时间过短的不可靠问卷,最终获取240份有效问卷。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跨专业研究生专业培养的主要因素
表1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在影响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整体跨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导师水平和学习氛围,这三个因素分别对应学生自身情况、导师和学校三个方面。当然,虽然通过调查问卷也发现了影响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因素,但要进一步探究学生自身、导师和学校三个方面中更具体的因素和这些因素的影响力度,以及学生自身、导师和学校三个方面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还需要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
基于问卷结果,本研究参考相关研究[4-5],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借助STATA软件对学生、导师与学校三个方面的具体因素进行分析,以明确学生、导师和学校在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影响程度分别为多大,并论证这三者相互之间存在单向的还是相互的影响。
SEM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分析多个自变量和多个因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统计模型,其综合运用了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协方差分析和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同时检验模型中的显性变量、潜在变量、干扰或误差变量间的关系,进而获得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直接效果、间接效果或总效果。SEM可以同时估计模型中的观察变量和潜在变量,因此,也被称为潜在变量模型(latent variable model,LVM)。
SEM假设一组潜在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潜在变量可用一组观察变量表示,通过观察变量的协方差可以估计出线性回归模型的系数,从而在统计意义上检验所假设的模型是否合适,是一种验证性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结构方程模型中包含两个基本的模型:测量模型(measurement model)与结构模型(structural model)。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都可以用矩阵方程表示。
1.测量方程
测量方程用来反映潜在变量和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x=∧xξ+δ
(1)
y=∧yη+ε
(2)
其中,∧x是外生指标与外生变量之间的关系矩阵,是外生指标在外生潜在变量上的因子载荷阵;∧y是内生指标与内生变量之间的关系矩阵,是内生指标在内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载荷阵;ξ为外生潜在变量组成的向量,X为外生潜变量ξ的观测变量组成的向量;η为内生潜在变量组成的向量;y为内生潜在变量η的可测变量组成的向量。
2.结构方程
结构方程是用来描述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程,可用公式表示为:
η=Bη+Гξ+ζ
(3)
其中,ξ为外生潜在变量组成的向量;η为内生潜变量组成的向量;B为内生潜在变量间的系数矩阵;Г为外生潜在变量系数矩阵;ζ为误差项,反映方程中不能被解释的部分。
从学生自身情况、导师水平以及学校环境中分别选取能够反映研究生现状的指标,利用这些指标对上述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探究跨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困境的原因。具体指标对应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结构方程(SEM)模型各指标代表的含义
以上三个方面都会影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成果,而且理论上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学校的课程设置影响导师与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影响科研成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导师对学生的培养热情,而导师对学生的态度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根据以上假设的推断以及选取的指标画出路径图,在路径图中长方形符号表示观测变量,椭圆形符号用于表示潜在变量。在该模型中,反映学生自身状况的观察变量为va1、va1、va3、va4、va5、va6,用student表示其潜在变量代表学生素质;反映导师水平以及导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情况的观察变量为vb1、vb2、vb3、vb4、vb5、vb6、vb7,用teacher表示其潜在变量代表导师方面的因素;反映学校教学情况的观察变量为vc1、vc2、vc3、vc4、vc5,用school表示其潜在变量代表学校状况。对各个观察变量的结果,原数据量表中以分值表示的保留原结果,而属于选项的则根据选项的情况设置分值转换为量表得分。
结构方程(SEM)模型适用于大样本分析,一般要求样本数量大于200,因为样本量小于100时会导致样本不稳定,而样本量为400—500时该方法会变得过于敏感使得模型不合适,因此,本文的样本量选取为240个。利用STATA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首先进行数据及模型的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数据及模型的检验拟合指数
通过各种检验的结果综合比较可以发现,RMSEA=0.064<0.08,NFI=0.931>0.90,CFI=0.941>0.90,说明该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好,问卷数据与路径图所设置的多个自变量与多个因变量因果关系比较符合。据此进一步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中每条路径的系数,同样采用STATA软件进行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困境的原因SEM模型分析结果
表4的结果为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所估计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在模型设定上将va1->student、vb1->teacher、vc1->school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设为固定参数,固定参数的数值为1,因此,这三个参数不需要进行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
第一,跨专业研究生自身情况。因为本次问卷从研究生培养学术能力的角度出发,所以在问卷转化量表的过程中主要以学术态度及学术能力为标准。在学生自身情况中,观察变量va1为研究生选择读研的目的,将其回归系数设置为固定参数,其他变量,除va2和va3的系数不显著外,其他大部分回归路径系数显著。这表明,造成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困境产生的原因,不仅与跨专业研究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等因素有关,而且与跨专业研究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和高度的学习热情密切相关。因此,高校在解决跨专业研究生培养难题时,应首先端正跨专业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态度,解决他们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否则难以提升他们的学术能力。
第二,导师水平及导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情况。研究结果显示,vb1、vb2、vb3、vb4、vb5、vb6及vb7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导师水平及导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对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具有显著影响。当然,相较而言,上述七个因素中,导师的项目情况vb1、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信任程度vb2和导师对制订培养计划的重视程度vb3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影响较小,而导师对课程学习设置的重视程度vb4、导师对专业知识拓展的重视程度vb5、导师对课题研究与科研训练的重视程度vb6及导师对学术交流的重视程度vb7四个因素的影响较大。这意味着,在跨专业研究生实际培养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学术交流和训练等方面,发挥导师的作用,是突破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困境的重要途径。
第三,学校教学情况。在学校教学状况对跨专业研究生的影响因素中, vc1、vc2、vc3、vc4和vc5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对跨专业研究生的发展也存在显著影响。这意味着,学校要注重跨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问题,尤其是需要针对跨专业研究生进行差异化设置。而现实中,各高校各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大多是统一设置的,选修课也往往是根据高校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制订的,并未考虑跨专业研究生复杂的专业背景,可供跨专业研究生选择的交叉学科课程比较少。这既不利于发挥跨专业研究生的比较优势,又不能满足跨专业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反而需要跨专业研究生牺牲自身优势配合学校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没有达到为差异化培养跨专业研究生而设置课程的目的。
第四,学生与导师之间、导师与学校之间及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表4中SEM回归结果中学生与导师之间、导师与学校之间及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协方差cov(student,teacher)、 cov(student,school) 及cov(teacher,school)均为正数,说明上述三者变动方向相同,如果研究生自身、导师以及学校三者中有其中一者提高自身水平,其他两者也会随之提高。也就是说,相关性的分析表明,跨专业研究生培养中所面临的困境跟跨专业研究生自身情况、导师水平和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情况及学校的教学状况都密切相关,是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不是其中单一因素决定的。因此,要解决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难题,就要从研究生、导师及学校三个方面同时入手,统筹兼顾。
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如实际教学难兼顾和科研能力难培养等。本研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困境的原因进行调研,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既有学校环境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导师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又有研究生自身的问题。因此,要突破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困境,高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校、导师和研究生协同努力。
第一,制订差异化的培养目标。根据跨专业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合适的、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培养目标,而不是进行一刀切的统一制订。
第二,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要改变课程体系结构单一化的情况,就要尽可能多地增设一些选修课程,增设综合化程度不同的跨学科课程,建立综合化多学科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
第三,教学要兼顾学生能力差异。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基础知识和学术前沿最新动态的讲授比重,从而满足各层次研究生的需求。
一方面,加强跨专业研究生的学业指导。导师应根据跨专业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潜质以及其自身诉求,制订差异化的培养计划;对跨专业研究生日常课程学习、科研论文及毕业论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科研能力。
另一方面,及时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导师在跨专业研究生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因此,导师不仅需要在跨专业研究生学业方面进行指导,而且需要及时了解跨专业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在思想和心理等方面对跨专业研究生进行引导和疏导。
一方面,解决自身的态度和心理问题。跨专业研究生要改变在培养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处于被动或被支配地位的局面,摆脱思想包袱,克服由于基础差而产生的忧愁、恐慌和惧怕的自卑心理,保持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的生活学习态度,积极投入新专业的学习。这是跨专业研究生突破困境、解决困难的前提。
另一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跨专业研究生要积极弥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的缺陷,了解专业前沿知识,并与导师积极配合,在导师的指导下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