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丹 邹优永 邵建明 陈国全
(茂名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广东茂名 525000)
菜豆在粤西已有3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蔬菜产业。菜豆常年冬种面积达到2.2万hm2,占粤西冬种蔬菜面积的1/3,是粤西农民冬种收入的主要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菜豆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同一菜豆品种,优质、优等菜豆售价比一般品质的菜豆可以高出2~3元/kg,且深受市场青睐。本文围绕提高品质、品相以及促早结、防衰、增产的生产核心,总结了4个核心生产技术,可显著提高菜豆的品质、品相和产量,取得更高的生产效益。
备耕整地时,用大犁翻晒15~20 d,并撒施石灰粉,高畦(30 cm以上)整地。近几年来,因化肥施用过多,导致土壤盐渍化、酸化加剧,影响作物生长,菜豆易出现早衰。因此,应重视有机肥的使用,可施用优质90%紫牛有机肥1 125~1 500 kg/hm2+硼化钙镁150 kg/hm2+氮磷钾复合肥(15-15-15)255~300 kg/hm2作底肥。起畦后及时铺滴带,每畦中央左、右各铺1条滴带,然后覆盖薄膜。
露地菜豆生产受天气影响较大,特别是秋植菜豆,在粤西地区经常受晚秋台风、强降水的影响,且生长前期高温多湿、水分充足,底肥释放过多过快,易造成营养生长过旺,要适当控肥控水,避免枝叶粗大。为促进早结果,可适当调节养分供给、减少水分供应,甚至可适度增加旱度,促其提早开花[1]。菜豆生长中后期连续开花坐果,对水肥要求较高,肥水协同非常重要,须保证水分和养分的及时供给。施肥以氮、磷、钾肥为主,钙、镁、硼、锌肥为辅,均衡补充营养,以叶色绿、叶片大小正常为主要特征;水分管理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
露地菜豆种植过程中,如遇雨水过多、湿度过大时,可增施钾肥,从而对氮肥的吸收产生拮抗,控制植株生长势,如淋施达世丰上色型水溶肥;如遇干旱,可适度增施氮肥,以增强植株光合性能,提高菜豆抗旱能力,如淋施达世丰膨果型水溶肥。菜豆冬季生产正是少雨缺水季节,运用肥水一体化设施,采用水肥耦合技术,以肥调水、以水促肥、肥水协同,调控生长与结果,可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幼苗定植后,要及早提苗促长,但切忌大肥大水,以防植株营养生长长势过猛。如长势过猛,可叶面喷施70%海藻磷钾1 000倍液,以控旺促壮;隔5~7 d,再喷1次藻益稼1 000倍液,促进成花结荚。
根据植株长势,喷1~2次藻益稼1 000倍液,可促进成花结荚。同时,可淋施(滴施)达世丰促根型悬浮肥400~500倍液,培养强大的根群,防止植株过早衰老,利于开花结荚。
菜豆生长中后期,植株开始逐渐衰弱,此时要增强生长势,促根保叶。此期可增加磷、钾肥补给,补充有效钙镁肥,也可交替淋施达世丰膨果型与上色型水溶肥。同时,可喷施多聚糖钙镁800~1 000倍液1~2次。如遇干旱,可淋施达世丰提苗型水溶肥,提高植株抗旱能力,增强光合效能。达世丰为全营养肥,能增产,提高豆荚品相。
菜豆是可连续开花结荚的豆科作物,对养分需求量大。如养分供应不足,会导致菜豆不能连续开花结荚、豆荚畸形、采收期缩短,产量低、品质差。因此,在保证优质有机肥作底肥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氮适量、偏磷钾、补钙镁及轻硼、锌、锰。
成株前控制氮肥施用量,如长势过旺,可增施磷、钾肥。刚开始成花结荚时,既要控制旺长,又要适量施用氮、磷、钾肥,同时注意补充中微量元素,如钙、镁、硼、锌等。每次开花至结荚前,结合防病虫可叶面喷施1次藻益稼1 000倍液,能显著提高结荚率。
菜豆进入盛产期后,要及时加强氮、磷、钾肥的补充,以起到增产、提高品质、延长采摘期的作用。每批豆结荚后,都要淋施1次高钾高磷水溶肥,可用达世丰膨果型、促根型水溶肥交替淋施(滴施);结合防病虫叶面喷施1次低聚糖钙镁1 000倍液。
菜豆为无限生长型作物,花果期多次重叠,病虫害较多,且易延续和世代重叠,给防控增加了难度。因此,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做好病虫害防控。整地时,深翻起高畦,畦深30 cm以上;并采用篱笆桩架,运用单行两边拉靠,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减少病虫害发生。粤西地区菜豆主要病虫害有以下几种。
4.1.1 菜豆白绢病。菜豆白绢病主要危害菜豆茎基部和豆荚。发病规律:病原以菌核或菌丝遗留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菜豆根部或茎部侵入,田间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农事操作等传播。土壤湿度大、种植过密、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连作地发病严重。防治方法:一是水旱轮作,二是整地时施入石灰消毒,三是发病初期喷施27%噻呋·戊唑醇2 000倍液防治。
4.1.2 菜豆根腐病。发病规律:菜豆根腐病可在病残体或堆肥中存活多年,初浸染源主要是带菌肥料和土壤,通过雨水、灌溉水传播,病菌从伤口侵入植株。防治方法:一是与白菜或葱蒜轮作,二是发病初期喷施72%甲霜·氧化亚铜1 000倍液或霜霉威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防治。
4.1.3 菜豆腐霉病。菜豆腐霉病主要发生在高温、多雨、湿度大的地区,主要危害菜豆茎基部和根部近地面处。发病初期茎部出现暗褐色湿腐、后期茎内中空呈管状[2],区别于茎基腐病。发病规律:病原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浸染幼苗,一般从茎基部入侵,高湿、光照不足、幼苗生长衰弱时发病重。幼苗木质化、长出真叶后,则进入抗病阶段。防治方法:一是播种前用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拌种,二是直播后用康大地微生物肥500倍液淋灌,三是幼苗出土后喷1次86.2%氧化亚铜1 500倍液。
4.1.4 菜豆细菌性叶斑病。菜豆细菌性叶斑病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小斑,后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病斑,边缘具明显黄色晕环,病斑背面溢出白色菌脓[3]。后期多个病斑连一起,常造成破裂穿孔。发病规律:病原可在种子及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苗期至结荚期遇阴雨或降雨天气,雨后多发病。防治方法:发病时,可喷施86.2%氧化亚铜1 2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1 200倍液或72%甲霜·氧化亚铜1 000倍液防治。
4.1.5 菜豆黑斑病、斑点病、褐斑病。发生规律:温暖多湿季节易发病,种植过密、地势低洼、株间郁闭有利于发病。防治方法:发病时,可用72%甲霜·氧化亚铜1 000倍液或70%丙森·多菌灵600倍液或50%苯甲·吡唑酯2 500倍液防治。
4.1.6 菜豆锈病。发生规律:在气温20℃左右、湿度高、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时,易发生菜豆锈病。防治方法:抓住发病初期防治,可用40%氟硅唑、40%嘧菌酯·己唑醇、三唑酮、粉锈宁等防治。
4.1.7 菜豆白粉病。发生规律:潮湿、多雨或田间积水[4]、植株生长茂密时易发病,尤其是干湿交替、昼暖夜凉、湿度高、易结露时利于发病。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50%苯甲·吡唑酯2 000倍液防治;发病严重时,可用30%唑醚·乙嘧酚防治。
4.2.1 豆荚螟。豆荚螟以虫蛹在土壤中越冬,每年发生9~10代,以幼虫危害为主,主要取食花蕾和嫩荚。防治原则是“治花不治荚”,抓紧在花期施药,可用12%甲维·虫螨腈1 000倍液防治。
4.2.2 螨类。危害菜豆的螨类主要是叶螨(红蜘蛛)和茶黄螨(白蜘蛛),在广东每年可发生20代。当田间有2%~5%叶片受害时应喷药防治,可喷施20%阿维·螺螨酯1 000倍液或12%阿维·乙螨唑1 000倍液。
4.2.3 蓟马。蓟马1年可发生15~18代,世代重叠严重,对菜豆危害严重。蓟马具有趋蓝性,可在田间均匀悬挂涂胶的蓝板600~900块/hm2诱杀蓟马,悬挂高度为位于菜豆上方约10 cm处。同时,蓝板还可以诱杀粉虱、跳甲、潜叶蝇、茶小绿叶蝉等多种双翅目害虫。菜豆开花始期,喷施12%甲维·虫螨腈1 500倍液+5%虱螨脲1 000倍液,每隔10 d喷1次药,蓟马发生严重时每隔3~5 d喷1次,连续喷2~3次。喷药时,最好选在 9:00—10:00 或 16:00 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