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征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南海口 570311)
保育猪一般是指刚从母体断奶的生猪。在断奶后,保育猪需要独立觅食,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相对较大的变化,要求饲养人员能够强化饲养技术,并及时发现保育猪在生长过程中是否出现健康问题或发展迟缓的问题,及时向兽医站人员寻求帮助,一强化保育猪的饲养管理效率,落实好疾病的控制工作,提高保育猪的生理机能。
保育猪通常是指断奶后的仔猪,需要面对新的生长环境和生活方式,因此在正式入住猪舍前,要求养殖人员能够建立相对完善的保育猪进出机制,针对不同生长周期以及生育时期的仔猪进行有效且科学的分配,防止出现散养或者混养的情况。与此同时,还需养殖人员能够积极打扫好猪舍的清洁和卫生工作,使各个角落尤其是一些死角位置能够彻底干净。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养殖人员还可以使用一些高压水枪等清洁设施,减少猪舍内细菌滋生的概率。除此之外,在进行保育猪饲养的时候,也要求养殖人员能够确保猪舍内各类基础设施干净整洁,例如食槽和水槽要定期消毒,按周期更换保温箱等,使猪舍内的湿度和温度达标。尤其是在一些猪瘟病高发的季节,要及时通风和换气,使猪舍内各类设施可以正常投入使用,确保保育猪的健康发育[1]。
为了能让保育猪尽快的独立生长,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养殖人员可以先让保育猪在原来的猪圈当中断奶并继续待7 d,观察其生长情况,了解这一批保育猪是否已经具有了适应新环境的状态,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后,才能将同一批保育猪转移到新的猪舍当中。饲养人员还要对同一批仔猪进行科学培训,帮助它们了解睡卧、排泄以及饮食等基本的技能,并帮助同一批保育猪可以尽快实现生活和进食的独立。
养殖人员在饲养保育猪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这些保育猪可以实现健康的生长和发育,最重要的是让同一批保育猪可以自由、自主觅食。因此需要在猪舍或者是保育猪活动范围内,确保食槽中饲料充足。即使部分保育猪并不具备独自觅食的技能。但也不会长期处于饥饿的状态。并且这些食槽内的饲料要确保营养均衡和充足。与此同时,养殖人员还必须确保保育猪正常的饮水,以温开水为宜。每天都要定期对猪舍内的食槽和水槽进行更换,以及查看了解保育猪的正常用食和饮水状态,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送往当地的兽医站进行观察或救助。
保育猪刚刚断奶,面对新的生长环境和生活方式,可能会出现陌生甚至不适应的情况,因此注意好养殖密度,防止密度过小或过大对保育猪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在实践中如果保育猪的数量过多,个体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就可能出现空气不流通的情况,导致保育猪个体的生存空间被逐渐压缩,不仅活动不畅,还会引发各类其他疾病,影响保育猪的健康生长。但是如果猪舍面积够大,但是保育猪的数量相对较少,便会持续增加饲养成本。因此要求养殖人员能够依照保育猪的大小以及数量,科学有效地分配保育猪养殖密度。此外,还需要控制好猪舍内外的温度和湿度,防止由于季节变化导致温差较大对保育猪的健康状况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对保育猪猪舍进行消毒之前,要求养殖人员能够先彻底清扫干净猪舍,对一些非重点区域,如外面走道、门口或猪舍外,也应该加强清洁力度。在消毒实践中,包括带猪消毒和环境消毒两种,要求保育人员能够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和安排,例如每日在猪舍门口的消毒池内放入火碱水,一周至少更换两次。在缓冲区间内,也应该放入一定数量的洗手盆,洗手盆中放入新洁尔灭或来苏尔等消毒水。还需要对猪舍外整体的养殖环境进行消毒,例如尿水沟和排粪通道,需要用4%~5%的烧碱溶液加以消毒,以10~15 d为一个周期。进行带猪消毒的时候,可以利用过氧乙酸、高锰酸钾或百毒杀等进行交替使用,实现猪舍的全面喷雾消毒和清洁管理。驱虫管理一般针对的是保育猪体内外的寄生虫,包括虱子、疥螨和蛔虫等,时间在35~40日龄为最佳。需要注意的是,驱虫之后,需要将保育猪的粪便进行彻底的清除和处理,防止粪便中的虫卵或虫体大量滋生和繁殖,出现二次污染的问题[2]。
在保育舍内进行疫苗接种的时候,一般以口蹄疫疫苗、猪伪狂犬病疫苗以及猪瘟疫苗为主。如果出现过敏反应,需要将保育猪放在其他的空圈内,防止其他仔猪对其进行踩踏和挤压,等一段时间恢复好过后,才能进行放栏处理。如果出现相对严重的应激反应或过敏反应,则需要对保育猪进行紧急抢救,例如注射肾上腺激素等。需要注意的是,疫苗的频繁接种也会影响保育猪的健康生长,例如降低仔猪的采食量,使其免疫系统减弱,影响激素平衡,甚至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
保育猪饲养管理人员,除了要做好日常的冲圈、清粪和清扫卫生的工作之外,还应该观察保育猪的日常生长情况,包括尿液颜色、粪便量、保育猪的精神状态、呼吸情况、体温状态、饮水和饮食情况等。与此同时,还要求饲养人员能够辅助当地的兽医做好保育猪的常规检查,包括称重、免疫管理及疾病治疗等。一旦发生异常情况,要及时向当地的兽医站上报。例如针对病弱仔猪,最好先单独饲养,隔离治疗,并进行特殊护理。若发现有感染疫病的仔猪,要立即采取诊疗措施,加强护理。在发生仔猪大面积死亡情况之后,饲养人员要联合当地的兽医站,对仔猪进行全面的扑杀工作,防止疫情迅速蔓延到其他区域,减少污染环境。
首先,保育猪种猪群健康状况不良。在保育猪生产实践当中,如果种猪猪群存在原始疾病,以呼吸道疾病原为主,包括猪萎鼻、猪流感、猪伪狂犬和蓝耳病等,保育猪容易患有呼吸道疾病,不仅威胁了自身的健康生长,同时也会在短时间内,传染给附近的保育猪群,造成大规模的感染,需要养殖人员及时观察、有效治疗和预防。
其次,保育仔猪免疫力相对低下。通常情况下,保育仔猪免疫保护,来源于两个要素,被动免疫以及主动免疫。其中母乳是被动免疫的来源,指仔猪断奶之后,体内的母原抗体持续下降,此时的仔猪大多处于3周龄前,主动免疫系统尚未开发成熟,因此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感染疾病。当仔猪长到4~5周龄时,虽然抗体增加,但是自身发育功能还不够完善,体温调节能力不足,如果猪舍的通风不畅或保温不足,很可能会降低仔猪的抵抗力,诱发严重的肺气喘、病猪流感等。
最后,保育猪受应激因素影响。应激因素包括气候环境的骤变、疫苗注射出现问题、饲料临时更换、转栏或断奶等,保育猪由于不适应新的环境或者新的饲料,降低抵抗力,容易诱发呼吸道等重要疾病。
保育猪在养殖的过程中,副伤寒病也被称为猪沙门菌病,本身是由沙门菌所引发的一系列保育猪传染病。该病情大多发于6个月以下的仔猪,尤其是在阴冷、潮湿且多雨的季节,更容易发病。在防治副伤寒病的时候,要求养殖人员能够定期为仔猪和保育猪进行疫苗的接种。与此同时也,要对猪舍加以灭菌和消毒的处理,使猪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一旦发现保育猪群当中有仔猪患有该疾病,需要第一时间将这些患病的猪进行隔离和观察,并且在兽医人员的指导下,利用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治疗期间保育猪反复发病,甚至出现死亡的情况,需要及时将病情严重的保育猪送往兽医站处理,针对死亡的病猪要尽快焚烧或深埋,防止病菌的持续扩大,触发大面积的疫情。
仔猪在断奶后,可能会由于临时更换生长环境出现多系统衰竭综合症,本身是由圆环病毒2型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表现为生猪皮肤变得愈发苍白、毛孔无光泽且粗糙,甚至持续消瘦。该病症也是一种相对危险性较大的生猪传染病,在进行预防的时候,需要从引种开始,以便于从源头上防止该疾病的出现。在保育过程中,如果养殖人员发现有仔猪患有这类疾病或相似的症状,需要尽快在兽医人员的指导下于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包括板蓝根、抗生素以及黄芪多糖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体量以及不同病症的保育猪在生长过程中抗药性也不同,因此养殖人员在对其用药的时候,也要科学控制好药物的剂量,防止由于过多用药,诱发保育猪其他的综合病症,影响其正常发育,甚至降低经济效益。
保育猪的气喘病一般表现为猪肺炎,是由于猪呼吸道发生问题所引发的疾病,具体表现为呼吸加快、肚子一小一大。大多数患病后的保育猪利用腹部进行呼吸,整个精神出现萎靡的情况,体温短时间内持续增高,皮毛也变得粗糙无光泽,眼睛出现大量的分泌物,并且不喜欢群居活动,爱好在阴凉的地方缓慢行动。在对保育猪气喘病进行预防和控制的时候,直接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疫苗接种,并强化对其饲料、饮水等营养的管理,使保育猪能够摄入全面性且均衡性的营养,提升保育猪整体的免疫力。加上保育猪本身体重相对较轻,刚刚在新环境中生存适应能力不强,抗病性相对较差。在预防的过程中每吨猪饲料中可以加入300 g氟苯尼考、200 g泰妙菌素以及200 g林可霉素。针对已经发病的仔猪需要养殖人员能够及时地对其加以药物治疗,例如应用氧氟沙星和林可霉素等进行注射或直接掺拌在饲料当中[3]。
在预防猪水肿病的过程中,要求养殖人员能够采取合理的饲养管理方式,保障猪饲料的营养全面。例如,日常用粮当中,饲料的蛋白质不宜过高;在喂养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抗菌药物、维生素E等。尤其针对刚断奶的仔猪来讲,需要合理且科学地控制饲料量,并有效过度喂养方式,防止突发性改变,导致仔猪难以适应,出现水肿病。当前,猪水肿病的治疗大多以综合治疗为主,在发病后,要对病猪予以镇静解毒,使其接受抗菌消肿和强心利尿的治疗。镇静药物可使用氯化钙和乌洛托品;消炎药大多以地塞米松为主;抗生素药物以硫酸卡那霉素和恩诺沙星为主;在排尿消肿的时候使用利尿素。猪水肿病发病初期,病猪的症状相对明显,表现为胃壁发生水肿,或者在其他器官处有明显的肿胀,需要及早治疗,不宜拖延。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加大中药的剂量,提高保育猪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
保育猪诱发流行性腹泻,预防大多以疫苗的接种为主。具体来讲,在生产一个月前,需要先对母猪实施流行性腹泻二价苗接种,避免母猪感染传染性胃炎。而且通过疫苗接种,也可以提高母猪的喂养效率。而在冬季或深秋季节,由于气温较低,需要养殖人员做好防寒工作。例如定期对猪圈或猪舍实时消毒处理,并提前制定隔离方案,防止流行性腹泻病传播并扩散。而且该病由于传染性相对较强,在发病后,需要第一时间落实隔离治疗,以补液和抗菌为主。在病猪皮下注射相应的流行性腹泻高免血清,并补充生理盐水,防止病猪病情的持续恶化。
仔猪在刚刚断奶后,需要进入保育阶段,适应新的环境,并开始独立进食。这一阶段的保育猪本身抗病能力相对较弱,而且体重轻,需要养殖人员加强饲养管理,完善猪舍的准备工作,并落实对保育猪的分群和调教,使养殖密度更加均衡合理,做好猪舍内外的消毒以及保育猪的驱虫工作。在对其疾病加以防控和治疗的时候,要针对副伤寒病、多系统衰竭综合疾病以及气喘疾病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提高保育猪的免疫力,为其健康生长创设更加积极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