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文丽
(河南省沈丘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周口 466300)
猪传染性胸膜炎在生猪养殖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可感染不同年龄阶段的猪。受感染菌株毒力差异的影响,病猪往往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与死亡率。其中,急性暴发病例具有极高的死亡率,高达100%;慢性病例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会大幅度降低饲料转化率,影响猪机体发育,增加药物治疗成本,导致生猪养殖效益明显降低。养殖户要切实做好猪传染性胸膜炎的防控工作,一旦在猪场内发现有生猪感染该病,必须对其进行紧急防控与治疗,避免该病在猪场内快速传染,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保障广大养殖户生猪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猪传染性胸膜炎的病原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该菌不具备良好的环境抵抗力,不适宜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中存活,最高可耐温度为37℃,将病菌放置在60℃的环境中20 min左右便可被杀死,并且也可以利用0.3%过氧乙酸等常规消毒剂可快速杀灭病菌。此种病菌能够感染各个品种、年龄阶段的生猪,2~3月龄猪的感染率最高,成年猪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强,一般症状较轻,通常发病率和死亡率为50%左右,最急性型死亡率可超过95%。
病猪、带菌猪是猪传染性胸膜炎的主要传染源,由于大量的病菌存在于病猪、带菌猪的分泌物中,导致饲料、饮水、圈舍等遭到污染,这样其它健康猪只将会遭到感染。猪传染性胸膜炎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流行特征,冬春寒冷季节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如果养殖人员没有科学控制饲养密度,圈舍缺乏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将容易增大猪传染性胸膜炎的发生率。当出现病猪后,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向全群蔓延,急性暴发猪具有80%左右的病死率。该病具有较为显著的季节性发病特点,普遍会在4月、5月、9月、11月发生,在养殖密度过大、天气突变、长途运输以及环境应激反应等的状况下均有机会引起本病,而且还往往会和猪地方性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毒等混合传染,从而引起疾病的传播逐步加剧。
本病针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生猪都存在一定的易感性以及感染性,尤其是针对正在断奶阶段的母猪,会和其他细菌感染性病害发生混合传染,使得发病母猪产生较为复杂的临床表现,从而为临床诊断以及预防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猪传染性胸膜炎只有1~2 d的潜伏期,受饲养管理、猪只抵抗力等因素的影响,病猪具有差异化的症状特征。由于生猪受到年龄、环境因素、免疫状况和致病菌感染数量之间的差别,在临床治疗上一般将本病分成以下3种类型[1]:
病猪食欲明显消退,体温快速升高,可达到41℃左右。呕吐、腹泻等症状伴随出现,有发绀现象出现于耳鼻、四肢等部位。患病中在早期患病时没有显著的呼吸道症状,但是在进入发病后期,病猪需要张口呼吸,显著加快心跳速度,痉挛性咳嗽时常发出。濒死时从口鼻等部位流出大量的血色泡沫样分泌物。此种病例的死亡率较高,只有极短的病程,一般不会超过2 d,有些最急性型的病例甚至在没有任何显著临床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病死率最高可达到80%~100%。
急性型比较常见、程度最大,同一养殖场中有百分之以上的生猪均会发病。病猪的被毛呈现出粗乱状态,大部分时间卧地不起,精神萎靡不振,体温保持在40℃左右。饮食量、饮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彻底废绝。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喘气等。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病猪的病程长短,并且由于受到应激反应条件之间的差异,同意养猪场中的猪群中可能会存在不同病程的患病猪,例如慢性型或者是亚急性型。
当病猪的急性症状消失后,则会向慢性型转变。病猪的发热症状并不明显,采食量减少,随之降低体重,减缓生长速度,且有间歇性咳嗽、自发性咳嗽伴随出现,体温普遍在39℃~40℃左右。病猪不愿站立,但在养殖人员驱赶下可以勉强站立。若没有其它疾病继发出现,经过治疗后将会逐步痊愈。但如果有其它并发症出现,则会加重病猪病情,最终会全身肌肉苍白并心跳加快突然缩,进而增高病死率。
该病的主要病变存在于患病猪的呼吸道内与肺内,由于肺炎普遍具有双侧线特征,肺部会呈现出紫红色,会在肺的尖叶、心叶以及隔叶上产生病灶,并与周围正常组织有着明确的分界。最急型的发病母猪,在死亡后其支气管、气管中会充满血性的粘液泡沫状可渗透物质,并同时伴有无膳食纤维素性胸膜炎。在感染的持续时间达到24 h以上时,病猪的肺炎区域表面就会产生大量纤维素性物质,同时伴随间质增宽、肺出血、肝变等体征,同时喉咙中产生大量带血的液体,明显可见肺门淋巴肿大。随着患病猪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整个肺部都会产生了纤维素性胸膜炎,进而使得患病处的肋膜与肺脏之间形成粘连,通常会并发脾肿大、心包炎等症状。
剖解最急性型病死猪可见支气管以及气管中布满血状泡沫分泌物,同时产生肺部充血、纤维素性血栓,间质和肺泡明显水肿,肺的前下部也有了明显的炎症;对患有急性型的病死猪,进行解剖后同样可以看到明显的病灶。双侧肺炎病喉咙中带血的液体,病灶往往会发生在尖叶、心叶中,且病灶的轮廓很清晰、坚实,颜色往往呈现深紫红色[2]。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整个肺脏部分都会发生纤维素性胸膜炎;在对患有慢性型的病死猪进行解剖后,在其肺部上可以发现各种程度的结节,通常发生在肺部的隔叶上,有些结节存在于肺脏的内部,而有些结节突出在肺部的表面,结节的周围有较厚的结缔组织进行包裹。
综合分析猪传染性胸膜炎的流行病学、症状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由于病猪的病症类型复杂,容易出现误诊情况。因此,需利用实验室检测技术进行确诊。对病死猪的支气管、脾脏、肺脏等组织样品进行采集,分离培养病原菌可发现有半透明圆形菌落长出,菌落具有光滑表面与整齐边缘。纯化、革兰氏染色处理单菌落,借助于显微镜可发现有大量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存在,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形态学特征所符合。
猪传染性胸膜炎的临床症状与其它一些猪疾病的症状特征较为类似,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鉴别区分,避免出现误诊情况。
(1)猪肺疫。此种疾病的致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各年龄段的猪只皆有几率遭到感染,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痉挛性咳嗽是病猪的主要症状,难以正常呼吸,体温一般保持在40℃左右,有较多出血点存在于病猪的皮肤、皮下组织以及淋巴结等部位。而患上传染性胸膜炎的病猪,病变只会出现于胸膜及肺部。
(2)链球菌病。此种疾病可分为败血型与脑膜炎型,感染败血型后,猪只时常流泪,眼结膜呈现为潮红状态,跛行特点明显。脑膜炎型一般感染哺乳仔猪及断奶仔猪,磨牙、转圈等神经症状较为显著。
(3)伪狂犬病。此病疾病的季节性特征并不明显,能够感染猪、牛、羊等多种动物。哺乳仔猪由于缺乏良好的抵抗力,具有最高的死亡率。
由于此种疾病的传染性较强,一旦出现病猪或疑似病猪需要及时淘汰,并对剩下的生猪进行血清检查,同时需及时清扫、消毒猪场,彻底消毒处理被病猪污染的用具,促使病菌传染源得到消灭。为保证消毒效果,可先消毒处理尚未发病的圈舍,之后再消毒已发病的圈舍。当人员进出猪场、猪舍时,也要执行消毒制度。在消毒药剂方面,2%甲醛、0.3%过氧乙酸等皆可使用。尽量选择副作用较小的消毒药剂,且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及时清除猪舍内存在的废弃物,例如饲料残渣以及粪便等。
消毒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猪舍内的温度与湿度,避免温湿度过高对消毒的效果产生影响,并保证消毒无死角、全面彻底,消毒剂应轮流使用,以避免长时间喷施一种消毒菌使病菌产生抗药性。除此以外,由于该病具有较强的隐性感染率,再从其他地区引进种猪时,必须要注重全面的检疫与隔离观察,坚决禁止将带菌猪混入猪群中进行饲养,在混养之前可以对仔猪注射弱毒菌苗或者灭活菌苗,当仔猪生长至6~8周龄时注射第1次疫苗,生长到8~10周龄时再注射一次疫苗,以此来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
虽然相关报道中认为大多数抗生素对于该病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该病的细菌具有一定的耐药性,从而导致该病在临床治疗方面没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为此,在治疗该病时可以根据患病猪的病程选择综合性治疗方案。
(1)轻症治疗。若病猪的食欲尚未完全废绝,且症状并不严重,可将群体混饮、混饲给药方式应用过来。例如,可将800 g 10%氟苯尼考、1000 g并可清与1000 g新附优特乐添加到1 t饲料中,用药7 d后减少50%的剂量,再用药7 d。同时,将500 g绿益态添加到1 t饮水中,由病猪自由饮用,持续半个月左右,这样病猪机体抵抗力将可以得到显著提高[3]。
(2)重症治疗。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猪只,上午依据3 mg/kg的标准利用万特肺灵对其进行肌肉注射,下午则混合注射头孢噻呋钠与20%黄芪多糖,分别依据5 mg/kg及0.2 mg/kg的标准控制二者用药量,持续用药3 d。待病猪食欲、饮欲恢复后,可将500 g绿益态与复方阿莫西林添加到1 t水中,持续用药7 d。或利用氟苯尼考、土霉素注射液对病猪进行肌肉注射,依据0.2 ml/kg及0.1 ml的标准分别控制二者用药量,持续3 d用药,用药频率为1次/d。
(3)定期做好药物预防工作,针对于猪群中未发病的生猪进行药物预防,例如,可以选择中药配方呼吸快康,其中的主要成分为杏仁、甘草、连翘、金银花以及桔梗等,可以有效预防并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的效果。此外,还可自行配置中药,以养肺滋阴、清热泻火、止咳平喘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处方:黄柏、黄连各50 g,栀子、苏子各60 g,杏仁、麻黄各30 g,甘草25 g,半夏40 g,研磨成末兑水,或加水煎煮取液,候温让猪自饮或灌服。
5.3.1 优化饲养管理
严格控制饲养密度,避免圈舍密度过大。做好猪舍通风换气工作,及时将舍内的二氧化碳、氨气等排出去,避免猪只呼吸道黏膜受到有害气体的刺激或损害。科学调控圈舍温湿度,将适宜的环境提供给猪群。如果季节温差较大,可将黄芪多糖、电解多维等添加到饮水中,这样猪群的免疫力能够得到提高。
5.3.2 加强生物安全防控
养殖人员需将自繁自养的饲养模式构建起来,严格检疫与隔离引进的种猪,避免传入新的病菌。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需将圈舍的猪粪、污物等及时清理掉,定期消毒处理各种饲养用具及地面、墙壁等,促使养殖环境中的病原得到有效杀灭。
5.3.3 重视免疫接种
为最大程度上降低猪传染性胸膜炎的发病率,需做好猪群的免疫接种工作。由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具有较多种类的血清型,且不同血清型间缺乏良好的交叉保护作用。因此,要科学鉴定临床流行的菌株血清型,对猪群接种对应的防护疫苗,促使疫苗防控效果达到最佳化。例如,可以选择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射青霉素,每头猪每次注射40~100 ml,2~3次/d,连续注射3 d;选择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射庆大霉素,按照体重每千克注射100~150 ml,2~3次/d,连续注射3 d;氯霉素、土霉素以及磺胺类药物对于该病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将药物与饲料进行混合饲喂,能够阻止该病的不断扩大。在发病较为严重的猪场或者是地区,必须使用当地特有的灭活疫苗对生猪进行免疫接种,以此获得显著的预防效果。此外,病毒性疾病会对猪只机体免疫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容易诱发猪传染性胸膜炎等细菌性疾病。因此,养殖人员要依据兽医部门的指导意见,及时、规范地接种常规疫苗,预防病毒性疾病与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猪传染性胸膜炎的危害性极大,不但猪机体发育受到严重威胁,还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且会向其它健康生猪传播。因此,养殖人员要深入了解猪传染性胸膜炎的发病规律,从饲养管理、免疫接种等方面做好预防工作。针对患病生猪或疑似患病生猪,需第一时间接受正规、专业的治疗,遏制病情的发展。此外,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各类养殖主体提升疫病防控意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