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华,陈方益,田真杰,毛玉兰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湖北宜昌 443500)
生猪屠宰检疫是生猪制品进入市场前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防范传染性疾病发生流行及时发现患病动物的重要流程,能够保证广大消费者购买到放心的猪肉制品,从而达到消灭、净化动物疫病的作用,促进生猪养殖行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当前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过程中很多传染性疾病呈现出复杂流行的态势,疫病种类多种多样,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如果不能做到准确有效的诊断,对症下药,控制疫病的传播流行,将会给各类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蔓延提供条件。
在实际的生猪屠宰检疫工作开展期间,由于很多检疫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限制,不能够按照生猪屠宰检疫的相关要求实施针对性的检疫和检验,在疫病处置过程中不能够根据典型的病理变化对病情作出初步诊断,实验操作期间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最终造成诊断结果和实际情况不相符,使得带病的动物制品在市场中流通传播。生猪屠宰检疫是确保肉制品质量,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肉的重要环节和必要环节,所以就需要我们明确生猪屠宰检疫要点,并针对常见疫病进行妥善有效地处置,保证动物制品安全。
生猪在进入屠宰环节之前,应该对该批次生猪进行全面的检查,这是确保动物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
首先,做好日常检查工作。生猪在进入屠宰场之后,防疫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向运输货主索要产地检疫证明和消毒卫生证明,并对该批次生猪的数量进行全面的检查,了解在整个运输期间是否存在发病情况以及发病过程的处置情况,病死生猪的数量,认真检测该批次生猪免疫标识是否合理,对整个群体和个体是否进行了针对性的检查,然后开展瘦肉精和药物残留检测。
其次,在生猪检查过程中,对存在异常情况的生猪,应做好妥善有效的处理。如果发现同一个批次的生猪出现了异常发病情况,一定要结合患病猪的外在临床症状,对病情作出初步有效的诊断,然后将生猪运到急宰间进行屠宰,根据脏器组织的病变情况和实验室诊断情况明确具体病因[1]。
最后,在屠宰前应该做好认真细致的记录。生猪进入屠宰环节之前,应该对货主提供产地标志、猪群的身体健康情况进行全面详细地记录,以便发现疾病之后能够及时追溯。
生猪屠宰后检疫是及时发现患病动物制品,做好患病生猪制品处理的关键,同时也是屠宰前检查的延续和有效补充。屠宰检疫期间应该将关注重点放在动物的头部、蹄部、酮体、各个脏器组织以及体表皮肤检查。头部重点检查左右颌下淋巴结是否存在肿大以及不同程度的充血现象,然后判断出血是否存在炭疽杆菌感染,并对猪群的两侧咬肌进行全面的检查,观察肌肉组织当中是否存在白色的点状物,以此来判定是否存在囊尾蚴感染,然后对患病猪的口部鼻腔以及蹄部进行全面检查,观察皮肤表面是否存在水泡,是否存在疑似口蹄疫感染。动体检查主要检查动物的淋巴结、脏器组织、肌肉组织、脂肪颜色的变化、充血、出血现象[2]。观察患病猪的脾脏边缘是否存在梗死病灶,心脏表面是否存在菜花状的赘生物,心肌表面是否存在条纹状的出血,以此来判定猪群是否存在猪瘟、猪口蹄疫等病毒感染。
2.1.1 流行现状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性疾病,近几年随着疫苗免疫接种密度的不断加强,典型猪瘟发生流行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在很多规模化养殖场当中,猪瘟主要以非典型或者隐性发病为主,患病猪死亡率相对较低,发病周期较长,发病症状不是很明显,如果不仔细观察,进行认真细致的诊断,很容易错过最佳的防控时期。
从当前猪瘟的流行现状来看,典型的猪瘟发生流行率逐渐下降,非典型的温和性猪瘟的发生流行率逐渐升高,在养殖场当中会表现出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带毒感染,混合感染。妊娠阶段的母猪受到该种病毒入侵之后,大多呈现隐性发病状态,带毒母猪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特征和典型的病理变化,但很多繁殖母猪会出现严重的繁殖障碍。从发病年龄来看,猪瘟的发病年龄日趋偏小,大多发生在胎猪,2周龄以下的猪群发生流行率逐年升高,死亡率最高的是2~3周龄的哺乳仔猪和断奶前后的仔猪。
如果发现患病猪体温升高到40℃以上,高热不退,精神状态逐渐变差,不能正常行走,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在患病猪的耳朵、四肢、腹部等处出现了大量的出血点,用手按压不褪色,体表淋巴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肿大现象,则可以初步判定为猪瘟感染,随后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可以发现肾脏颜色变淡,肝脏呈现土黄色,脾脏边缘存在梗死,体表皮肤存在紫红色的硬性结痂,并表现出坏死性肠炎,大肠黏膜表面会出现轮纹状或者纽扣状的溃疡病灶[3],由此可以判定为猪瘟病毒感染。
猪瘟病毒具有独特而复杂的5层结构,对外界的抗病能力相对较强,在不同的环境下存活时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潜伏期和传染性较强,通常会通过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侵入引发黏膜炎症,并且在体内大量繁殖对猪群的生长发育构成严重的危害。最急性型患病猪在出现临床症状很短时间内就会死亡,死亡率高达100%,体温最高升高到42℃,不能正常行走,精神状态变差,呕吐腹泻,呼吸极度困难,便秘腹泻交替出现。鼻腔、眼角会分泌出很多脓性分泌物,耳朵、四肢腹部会出现紫红色的出血斑块,甚至在皮肤表面会出现大量的出血点。
亚急性型患病猪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临床症状和最急性型大致相同,体温升高到40℃左右。慢性型的发病率死亡率相对较低,多发生在11周龄以上,2~4周龄和5~11周龄猪的发生流行率最高,患病猪体温在40℃以下,身体消瘦,生长发育不良,毛色暗淡,关节肿大,体表皮肤有时会出现溃疡病灶,经常会伴随轻度腹泻,耳朵尾巴的皮肤会出现紫红色斑块,伴随呼吸道症状和肺炎症状,肾脏表面会出现少量的出血点。
当前在很多养殖场当中还会出现繁殖障碍型的猪瘟,主要发生在临产的繁殖母猪群体当中,临床症状不是很明显经,常会造成垂直感染,影响到仔猪的成活率。仔猪出生后表现为精神沉郁,全身肌肉震颤、腹泻,体表皮肤会出现大量的出血斑块,皮下出现严重的炎性水肿,一般在出生1~2 d后会死亡,解剖能够发现仔猪的咽喉、肾脏、膀胱黏膜表面都会分布有大量的出血点,并伴随胃肠道炎症病变。
2.1.2 检疫处理
在屠宰检疫期间,一旦发现猪群存在猪瘟病毒感染,应该立即停止生产,并将疫情上报当地的动物防疫部门,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工作,追究相关工作人责任,病害猪肉应该加盖销毁印章装入到密封容器,运输到指定位置进行无害化处理,当前主要以焚烧处理或者售卖处理为主,同时要加强对屠宰场场地器械设备以及环境的彻底清洗和卫生消毒,一般选择使用3%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彻底的消毒,怀疑被污染的生猪制品和相关产品也需要做高温处理,不能够上市销售。
2.2.1 流行现状
猪丹毒是由丹毒杆菌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患病猪主要表现为败血症,体表出现整块以及慢性关节炎,心内膜炎为主要特征。该种疾病是盛夏季节中小规模养殖场当中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一类细菌性传染性疾病,大多呈现本地流行或者散发流行。老鼠和吸血昆虫在猪丹毒病传播流行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盛夏季节是该种疾病发生流行的高发期,其他季节偶然发生,80%以上的病例集中在夏秋季节,中大猪的感染率最高,尤其是50 kg以上的育肥猪感染该种疾病的概率最高。这个阶段的猪群个体较为健壮,体况较肥,身体的散热能力相对较差。
进入盛夏季节之后,由于外界温度逐渐升高,热应激刺激导致与诶朱的体热散失较为缓慢,面临较大的热应激刺激,抗病能力低下,一旦受到丹毒杆菌的入侵,就会表现出严重的发病。在近些年猪丹毒病的流行病例当中,以高热、败血症症状最为常见大数多数,表现为急性发病经过,亚急性型、慢性型症状很少出现。该种疾病在养殖场当中频繁发生流行,可以导致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使得患病猪的临床症状逐渐加重。临床上患病猪在短时间内体温升高到41℃,最高升高到42℃,结膜潮红,不能正常采食,排出的粪便呈现球状。
从流行范围来讲,中小规模养殖户的发生流行率最高,有90%以上的中小规模养殖户发生过该种疾病。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散养养殖模式之下条件相对较为简陋,设备比较简单,很多养殖户并没有构建完善的疫病防控基质,再加上养殖密度较大,圈舍通风条件相对较差,免疫接种不到位,影响到猪群的免疫功能,降低了猪群的整体抗病能力和抗击性能,很容易受到病原的入侵。相较于中小规模养殖户,由于规模化养殖场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养殖管理方案,养殖更加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且很多养殖户高度重视疫病的防控,能够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动态化的调,好养殖密度,并在猪舍内部也配置了完善的通风设施和污染物处理设施,环境空气质量相对较好,通风良好,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大大降低了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率。
在开展屠宰检疫过程中,患有猪丹毒病的猪群主要表现为体表皮肤出现充血和弥漫性发红现象,四肢内侧体表皮肤较薄处经常会出现密集的出血点或者出血红斑,病情加重时外观皮肤会呈现大红袍状,仔细触摸能够感觉到坚硬,生猪全身淋巴结都存在重大的现象。有的患病猪皮肤会出现大小不一的菱形、方形、圆形的硬性疹块,边缘发红,中间突出于皮肤表面。将病死猪屠宰之后能够观察全身淋巴结显著充血肿大,外观呈现紫红色,肾脏存在严重的淤血现象,颜色呈现紫红色或者暗红色,脏器表面会出现白雾状的出血点,严重时肾脏呈现深红色。病死猪的关节显著肿胀,关节内部存在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瓣膜会呈现大小不一灰白色菜花状的赘生物。慢性型的朱丹泰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显著肿胀,心内膜出现炎症病变,也会表现出关节炎和心的魔岩混合发生的现象。患有心内膜炎的患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状态逐渐变差,长时间卧底不起,采食水平时好时坏,采食量逐渐下降,心跳急速,呼吸急促,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症状,体温升高到39℃,最高升高到41℃。大多数猪群的精神状态良好,但是背毛杂乱失去光泽,膘情逐渐下降,机体严重贫血引发腹泻症状,最终衰竭死亡。存在关节炎症状的猪群主要表现为不能正常行走,患病猪的关节红肿胀痛有热感,常常卧地不起,驱赶时行走十分困难。
2.2.2 检疫处理
生猪屠宰检疫过程中,如果发现猪群受到了猪丹毒杆菌感染,应该将患病猪以及污染的酮体、内脏组织进行全面的销毁处理,对临床症状相对较轻的,应该将病变部位进行严格的处置和销毁,被污染的场地用具和环境选择使用3%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全面消毒,防止细菌进一步传播和蔓延。
2.3.1 流行现状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传播速度极快,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往往在短时间内会造成大批量的猪群死亡。针对猪口蹄疫在屠宰检疫之前一定要对猪群的体表皮肤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一般患有口蹄病毒患病猪的体表会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表面存在流血溃疡,行走一瘸一拐,蹄部严重溃烂,蹄壳脱落,患病猪的体温升高到41℃,最高升高到42℃,食欲不振。在屠宰检疫过程中也能够发现消化道、呼吸道表面也会出现糜烂性的溃疡,心肌充血出血,心肌呈现条纹状的虎斑心,由此能够判定是口蹄疫病毒感染。
2.3.2 检疫处理
一旦出现口蹄疫,应该执行封锁、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制度,限制生猪的移动,将病情及时上报当地部门,由官方兽医进行严格的处理,并追溯疫病的来源。口蹄疫作为重大传染性疾病,应该做到早、快、严、小,及时划定疫区,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
屠宰检疫作为及时发现动物疫病及时处置动物疫病的重要过程,检疫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猪肉品质,影响养殖效益。养殖户需进一步明确生猪屠宰检疫工作要点,认真探讨生猪屠宰检疫中常见疫病,对患病猪做出妥善有效处理,确保生猪制品能够更好地进入市场,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