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玛措
(西藏那曲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总站,西藏那曲 8520000)
牦牛口蹄疫以偶蹄动物为疾病的高发群体,患病后主要表现为口腔、蹄部和乳房等部位出现程度不同的痘疹和水泡。该病对成年牛造成的危害相对较轻,死亡率也较低,对犊牛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患病后的致死率超过70%[1]。
口蹄疫病毒在自然条件下除了会感染牦牛,还会对水牛、猪、羊等家畜造成感染,因为有较多种类的动物会受到病毒侵染,在不同牲畜之间极易出现交叉感染。该病最主要的传染源为患病牛和带毒牛。患病牛的水泡液和水泡皮有非常强的传染性,其次是牛的唾液、尿液和粪便。如果牦牛为首次感染口蹄疫病毒,其排毒能力非常强,可以自行向外排出病毒,恢复健康。牛口蹄疫的传播方式可以是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以是间接接触传播。以呼吸道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其次是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黏膜[2]。
牦牛口蹄疫一般在感染后会在体内潜伏2~4 d,最短也会潜伏1 d。该疾病在感染后会迅速发病,造成非常广的波及范围,迅速在整个牦牛群中进行蔓延。病牛早期的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体温高达41℃,停止进食。在病牛口腔和舌头表面等处可以见到小红点,后续小红点的体积会逐渐变大成为丘疹,最后变为水泡。水泡之间互相融合,形成大体积的水泡,最后破裂,成为烂斑。水泡和脓疱也会出现在病牛的蹄趾间和乳头表面,水泡破裂后,露出鲜红色的烂斑,此时病牛的体温会恢复正常,张口呼吸,大量泡沫状内容物从口腔中流出。因为口腔十分头疼,所以病牛无法正常进食草料。蹄部的烂斑带来的疼痛让病牛无法正常站立,常卧地不起。牦牛口蹄疫一般都是良性发病,患病1周内可以自愈,部分病牛在水泡好转期间,其他症状突然加重,心跳加速,心律不齐,停止进食,最终因为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此即为恶性口蹄疫,患病后有约40%的死亡率。
解剖病牛时可以见到,水泡和烂痰不仅出现在口腔和蹄部,咽喉、支气管和食道等表面也同样存在。胃肠道内可见血性炎症,肺脏有积液,心包中有积液,有严重的心肌病变,且心肌炎的特点十分显著。心肌表面可见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状出血[3]。
牦牛口蹄疫起病较急,但大部分属于良性发展,通过观察病牛的临床表现,无需实验室诊断也能确诊疾病。实验室诊断的开展目的主要是因为口蹄疫病毒有较多血清型,需要确定具体的血清型病毒。对病牛舌面和乳房等部位的水泡皮和水泡液进行采集后,置于50%甘油生理盐水中,送至上级动物防疫部门行补体结合试验,对病毒的具体类型进行确定。也可以采集康复期病牛的新鲜血液对血清进行分离后,行病毒中和试验对病毒的具体类型进行确定[4]。
接种疫苗对牦牛口蹄疫疾病的预防效果十分显著,可以让牦牛有更强的抵抗口蹄疫病毒的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率。目前常见的口蹄疫疫苗包括弱毒疫苗和灭火疫苗,不同血清型的病毒可以选择品类不同的疫苗。在疫苗接种前,需了解本地区的口蹄疫疾病流行情况,选择对应的疫苗,按照标准流程确定接种时间、购买并运输疫苗,提高疫苗接种成功率。完成接种后需定期对牦牛进行抗体检测,如抗体不足,需要及时再次接种。为了保证出生后的牛犊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需要对配种的牦牛在配种前进行一次疫苗接种,以免母体感染口蹄疫,同时牛犊的成活率也能得到显著提升[5]。
平时做好消毒管理工作,对于口蹄疫病毒的预防效果十分显著,每个养殖场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行的消毒计划。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同一种消毒剂不能长期使用,需要定期更换消毒药品,以免病毒出现抗药性和耐药性。除了要对养殖场内进行有效的消毒管理外,还要对养殖场外的环境做好消毒管理,当进入口蹄疫疾病高发季节时,需要较平时提升消毒频率,以保证消毒的效果更好。除了有效消毒外,还需要对养殖场进行有效的卫生管理,对牦牛的粪便及时作出清理,病牛的粪便需要接受无害化处理,以免病毒出现传播。
想要降低口蹄疫疾病的发生率,需要制定科学可行的卫生防疫制度,禁止向健康牛群中带入带有口蹄疫病毒的物品,以免疾病出现扩散或蔓延。对养殖场实施封闭化管理,严格消毒好进出牦牛舍的车辆和人员,保证牦牛的生长环境受到不良影响。对牦牛的饲料进行科学管理,如饲料出现发霉变质,停止喂养,条件许可的养殖场可以在饲养时坚持自繁自养和全力全出。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牦牛在进行管理时,所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科学可行的管理对策。对来自外地的种牛,需严格对其进行检疫,先隔离喂养,检测结果无异常后再和牛群进行混合饲养。饲养员要对牦牛群的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对其进食和排便情况尤其要做好监测,保证第一时间发现疑似病例,第一时间进行隔离,疾病确诊后及时上报,对病牛进行妥善处理,以免病情蔓延和扩散[6]。
当牦牛确诊为口蹄疫后,需立即启动重特大传染性疾病应急预防机制,由市级和县级畜牧兽医人员成立牦牛口蹄疫疫情处理技术小组对养殖场进行勘察,确定疫区范围,封锁区域需要从疫区向外延伸3 km,再向外延伸10 km作为受威胁区域,大力开展病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确认病牛在何处发病,因为何种原因发病,发病动物是什么种类,具有发病的动物数量有多少,此次发病殃及多大范围。养殖场内已经确诊的病牛需要立即进行扑杀,做无害化处理。
同时,还需认真仔细的检查养殖场之前是否接种了疫苗,对疫苗的批号、有效期、来源和保存方法等进行全面检查。县级公安部门和防疫站人员成立封锁小组,将封锁线设置在全部的疫点,在此区域内,全部的车辆和人员都禁止入内,一切动物也禁止调运。扑杀所有发病的动物和同群动物。彻底清理养殖环境并对其进行卫生消毒。将临时观察和消毒站设置在疫区边界,标志要足够显眼。建立消毒池,严格消毒来往车辆。每天上下午都要消毒疫点和疫区。如周围养殖区受到疫病威胁,需要对其中的易感群体做强制性免疫接种,并加强疫情监测。对家畜的健康情况做好密切监测,对辖区内的牲畜健康情况进行动态了解,保证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疑似病例并进行妥善处理。
扑杀并无害化处理疫区最后一头病牛后,由上级动物防疫机构进行验收,2周后行病原学检测,如检查结果呈阴性,需要再对受威胁区域易感动物进行2次免疫接种,20 d后无异常时才能将封锁解除[7]。
对牛舍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保证口蹄疫病毒从源头上被杀灭,以免牦牛的健康受到威胁。为生长阶段处于不同时期的牦牛提供对应的饲料,保证供应充足、营养均衡。饲料中可以适当添加黄芪多糖,这有助于提升牦牛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饲料要保证足够干净卫生,对其卫生状况做好定期的检查,如饲料发霉变质,禁止再喂养。保证牦牛的饮用水干净清洁,食物中可以添加适量的抗病毒药物预防口蹄疫,以免牦牛受到疾病的不良影响。在进行日常管理时,需要采取有效的保健对策,如为药物保健等,可以让牦牛具有更高水平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发生口蹄疫疾病。
根据实际的牦牛放养特点,建立专门用于放养牦牛的区域,将牦牛的养殖与其他动物分开进行,以免造成交叉感染,严禁混合放养或交叉放养,在养殖不同的动物时需要选择不同的草场,草场在放牧过后最少要修养2个月,充分进行暴晒后再次使用。管理好牦牛群,禁止与其他的牲畜接触,以免诱发感染。密切监测牦牛口蹄疫病毒,确认每头牦牛体内是否都有免疫抗体。对于未接种成功的牦牛,需要及时补接,以免发生口蹄疫。
牦牛出现口蹄疫后需进行对症治疗,不同症状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如为口腔溃烂,需选用碘甘油;如为蹄部感染,需使用3%的臭药水进行擦洗,自然晾干后再涂抹金霉素软膏或碘甘油。对乳房进行有效护理,将乳汁进行定期的挤出,以免诱发乳腺炎。同时还需要配合有效的补液、强心和解毒治疗,促进病牛康复。若病牛口腔存在水泡或大量溃疡,可以用碱水和食用醋进行清洗,阴干后再涂抹明矾水;也可以向溃疡面喷洒冰硼酸,效果也十分显著。
牦牛确诊为口蹄疫后,养殖户需根据兽医的指导进行用药治疗,并根据具体的感染类型选择对应的疫苗紧急进行接种。中药治疗方剂:贯仲25 g,大黄、木通、连翘、桔梗、荆芥各20 g,甘草、花粉、赤芍、丹皮各15 g,将其混合后研成粉末加入250 g蜂蜜后煎水喂病牛服下,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8]。
想要防范牦牛口蹄疫大范围流行,需要保证牛群绝对接触不到病原,严格做好卫生消毒,在牦牛养殖区禁止带入毒牛和被病牛污染的物品。进入养殖区域的饲养人员和车辆等交通工具都需要接受彻底的卫生消毒。喂食牦牛的饲料要保证绝对安全,确认为疫区的地区,不要从此地购买牦牛。构建完善的免疫监测制度,每次在免疫接种前,都需要监测牦牛体内的抗体水平,对抗体消散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以便于随时调整免疫方案。
病牛在注射疫苗后,少数会有不良反应出现,主要的表现为精神不振、低烧、没有食欲和产奶量下降等,这些症状常无需接受特殊治疗,在接种后1~3 d可以自行恢复正常。部分牦牛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急性过敏和呼吸加快等,严重时甚至有死亡的危险。在治疗这类牦牛时,需要在出现不良反应后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剂量为5 mg,如20 min内症状未有效缓解,可以再次进行注射。
在对病牛进行疫苗注射时,注射前需要对疫苗的说明书进行仔细阅读,了解牦牛的健康情况。如为临产牦牛或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牦牛,属于重点疫苗注射的对象。病牛如果之前注射过疫苗,需先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后再注射疫苗,以免注射后出现不良反应。
造成牦牛感染口蹄疫的原因较多,该病的特点在于传染性较高、短时间内可以快速远距离传播,还会传染给人。因此,相关部门需指导养殖户加强对该病的有效预防,将疾病传染率降至最低。发现口蹄疫后需立即上报疫情,由防疫人员和兽医无害化处理病死牦牛,确保病毒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消灭,对疫情进行有效控制,预防传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