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本期民间文学研究栏目刊发3篇论文,第一篇研究黄帝神话,第二篇讨论树木精怪,第三篇分析鲁班显圣传说。
黄景春的《黄帝神话的在地化生产及其文化产业开发》主要梳理了黄帝从始祖神向仙人的转变。黄帝神话在两千多年的传播过程中,与各地山水风物结合起来,实现了在地化生产,从而形成黄帝陵、轩辕庙、首山、荆山、仙都山、鼎湖等名胜古迹。历代朝廷出于政治需要,选择其中某个陵或庙作为祭祀黄帝的圣地,既强化了对黄帝的始祖信仰,也昭示了自身皇权的正统性。随着当代旅游开发和非遗保护的兴起,黄帝陵庙及相关祭典成为文化产业开发的依托。本篇论文属于案例研究,通过考察黄帝神话演变的历史脉络,指出古老神话仍活在当下,仍为当今社会所利用。
程志丽的《中国树木精怪形象演变分析》考察了中国古代树木精怪形象的演变。她认为树木精怪经历了木神句芒、动物形树精、人形树精的演变过程。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这几种树木精怪相通相连。唐宋以后人形树精逐渐成为主流,在思维和情感等方面呈现文人的特点。看似是树木精怪在吟诗作赋、抒发怨悱之情,实为文人借精怪之口倾诉自己的情怀。这对中国文学中的精怪形象产生了一定影响,乃至于《西游记》中也有树木精怪邀唐僧吟诗雅聚的情节。
孙嘉彤的《鲁班显圣传说的情节结构分析》一文,运用故事形态学方法分析鲁班显圣传说。他认为,根据不同的情节母题,该类传说可以区分出7个类型变体。参照刘魁立先生的民间叙事生命树的研究方法,作者将这些类型变体叠加起来,构成了独特的民间叙事生命树结构图,体现出这类传说的情节结构特征。这个研究案例再次验证了刘魁立的民间叙事生命树分析方法对民间故事研究所具有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民间文学在资料来源上既借助于历史文献,也强调田野调查。《黄帝神话的在地化生产及其文化产业开发》对古代黄帝神话及历代帝王祭祀黄帝状况的考察,都建立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之上,而对于黄帝神话的地方化生产、当代文化产业的开发情况,则主要依赖田野调查获得的材料。另外两篇论文也都能够把历史文献与当代材料结合起来,拓宽研究视野。在研究方法上,民间文学注重对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理论方法的借鉴和运用。我们常说,民间文学是重视理论阐释的学科,它比某些纯文学研究更注重新理论、新方法的采用。所以,研究者对民间文学的文本解读,或多或少都具有思想探索的性质。
本期的3篇文章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新理论,研究思路开阔,体现了验证、推广新方法的努力。研究者的理论和方法自觉,是学科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