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简介:刘祥安,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主要学术方向为中国近现代雅俗文学、新诗,出版有《卞之琳:在混乱中寻求秩序》《话语的真实与现实——刘祥安现代小说论集》等著作,参与《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等多部文学史著作的编撰,编有《范伯群纪念文集》,系《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略》合作者之一。
主持人语:2020年,《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略》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为范伯群先生37年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画上了句号。
范伯群先生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联合国内高校,发起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甲种)”丛书,苏州大学(时名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承担了《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卷的编写任务(此书于1982年编成,1984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范伯群先生是编写组的主要成员之一。
1983年,范伯群先生即开始发表通俗文学研究的论文。几十年来,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领域,范先生完成了资料搜集(我们许多人还记得在范伯群先生、徐斯年老师带领下跑遍上海、北京、天津、青岛、杭州、南京、大连等各地图书馆、档案馆查资料、抄卡片的日子)、作品选辑、作家作品论研究、作家评传系列研究、文学史撰写、文化专题研究,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每个阶段,都有重要成果问世。可以说,范先生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既是一个现代学术研究的范例,昭示了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学术方法、路径,同时也标志着1980年代以降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方向的创始、拓展、成熟,体现了其深度、广度、高度。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从拾遗补缺边角料,到呈现待开掘的研究的丰广可能性,以至登堂入室,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学术、学科方向,范伯群先生与有劳焉。
这一切,亦系于时代社会条件下学术研究的主体性。从1980年代丛书规划中为“鸳鸯蝴蝶派文学”留“席卡”,到国家社科规划将“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列为“七五”重点项目,乃至“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略”获列“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外译项目,这种种都昭示着国家规划资助、学人充分发挥自主科学探索精神、优秀学术成果的诞生、研究的发展与深化等,可以预期。
范伯群先生以研究“五四”新文学成名,在冰心、郁达夫、王鲁彦、叶圣陶、鲁迅以及当代小说作家高晓声、陆文夫研究等方面已经颇有成就。在开始时,范先生从新文学的视角看鸳鸯蝴蝶派,它的价值意义令人困惑,但是,随着研究的步步深入,不断有新发现,认知也不断深化,终于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历史和价值有了比较完整、科学的认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是与新文学、雅文学动态相对的文学形态,更多地以市民大众为读者对象,顾及市场,顾及读者的阅读习惯与价值观念,文本层面往往更多显示了对传统的继承。而这些认识的形成,并不借助观念和方法的预设。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略》是范伯群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参与策划并撰写的封笔之作,它被列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外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出版后被评为“苏版好书”,并获央视推介……作为范伯群先生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谱系的一部分,它承担了特别的使命:是以多语种的方式向世界普通读者讲述中国近现代民众生活方式、情感结构与文化风俗的第一部书。这部书作为先生研究生涯的句号,意蕴饱满。今年适逢范伯群先生逝世5周年,以此专题,纪念先生。
本期专题是对《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略》学术生产的一次记录,一次还原,整理记录了本书书写的全过程,有撰写者徐斯年先生和我的访谈,有编辑章俊弟和周敬芝的回忆,以及石娟在此基础上为本书撰写的书评。需要补充的是,当下后现代阅读的碎片化,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本书写作体例的设计。碎片化的文学史写作,事实上是出于对阅读碎片化的一种回应。因此,如何在碎片化写作中呈现文学史观念,是著者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努力面对的挑战。“为大众而写”的文学史,在这个意义上,才具有了实现的可能。